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建国46年来,我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但是,还必须看到,我国粮食供求一直处于紧平衡状态。粮食问题始终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这一点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学院农业问题专家组最近在《我国农业生产的问题、潜力与对策》的主题报告中指出:今后半个世纪中,粮食供求紧张始终是一个严峻的问题。现将该报告中有关粮食生产的情况摘要如下: 近九年人口增长速度大于粮食增长速度 人口平均增长1.51%,粮食年均增长1.34%。  相似文献   

3.
2004年以来,中央实施鼓励粮食生产的惠农政策,有效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扭转了粮食产量下降的趋势。但我们也要看到,尽管这两年对粮食生产的政策激励力度远远大于往年,粮食产量却未恢复到1998年的历史最高水平,我国的粮食供求间仍存在着一定的缺口。如何在有限的耕地上保持粮食的稳定增长,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两次到四川省仁寿县进行了调查。仁寿县位于川西平原南端,幅员面积2606.9平方公里,总人口160.27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32.02万人。现有38万农户中,以种粮为主的达26万户,占农户总数的68%。…  相似文献   

4.
一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品,是国民经济基础的基础,其安全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安定以及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对于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大国来说,粮食问题更具有特殊的重要性。目前,我国粮食生产的形势是好的,供求大体平衡,略有节余。但从长远看,我国农业既面临人口增加,人民生活改善和工业化进程加快的巨大需求压力,又面临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和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的严重制约。从1978—1994年,全国耕地  相似文献   

5.
"为政之要,首在足食"。粮食是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特殊商品,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我国是发展中大国,耕地面积仅占世界的不足10%,而人口却占世界的22%。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党和政府的头等大事。能否做到粮食供求基本平衡,避免粮食生产的过大波动,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也关系到社会、政治稳定。一、从公平与效率角度解读粮食生产波动我国粮价已连续六年负增长,近期的粮价上涨是因为粮食短缺,还是属于正常的市场调节?众说纷纭。透过造成粮食生产波动的种种因素的表面现象,可以看出:如同"三农"问题的本质是"效率"和"公平"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一样,造成粮食生产波动的因素归根到底也是公平与效率问题。  相似文献   

6.
时下,人们似乎认为,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工业企业的事,对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则不太经意.我认为粮食生产也应实现这“两个转变”.首先,粮食生产实现“两个转变”特别是向集约型转变,将为其它行业“两个转变”铺垫基础.俗语说:“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保证我国12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永远是我们的头等大事.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是中华民族对人类世界的一个伟大的贡献.8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的几次波动,特别是粮食生产几次大波动影响所致的通货膨胀和经济消退的交替,足以证明粮食生产的举足轻重地位.如果粮食生产摆脱不了那种低产低效的局面,就实现不了“两个转变”,整个“两个转变”的基础就会动摇.  相似文献   

7.
段秀萍  李岩 《新长征》2011,(11):11-13
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从事粮食生产的有生力量日益减少,粮食生产与消费的矛盾逐步显现。虽然从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连续7年增产丰收,但粮食生产难以适应人口的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在社会建设不断发展,占用耕地需求量大的情况下,保证95%的粮食消费国内自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8.
支树平 《求是》2005,(3):27-28
河南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和粮食主产区,历届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视粮食生产。1996年以来,粮食总产量先后登上3500万吨、4000万吨两个大的台阶,不仅满足了全省近1亿人口的粮食需求,而且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2004年粮食总产量约为4260万吨,比上年增产690万吨,再创历史最高水平。农民收入与粮食产量实现协调增长,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14%左右,8年来增幅首次达到两位数。总结经验,我们深深体会到,抓住关键环节,坚定不移地加大投入,改善粮食生产条件,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保证。加强耕地保护,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河南省严…  相似文献   

9.
建国45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其中倍受国内外赞誉的,是我国粮食生产长足发展,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1%的人口,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人们可能不会忘记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艾奇逊说:中国人口使土地受到不堪负担的压力,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每个中国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一直到现在没有一个政府使这个问题得到解决。艾奇逊当时是站在敌视新中国的立场上,预言国民党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共产党也不见得能解决。今天看来,他的预言已经彻底破产,成了历史的荒谬之谈。  相似文献   

10.
李鹏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负责‘米袋子’就是负责本省的粮食供给",深刻阐明了增加粮食生产的重要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连上几个台阶,并在80年代中期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1994年,尽管我国农业遭受了特大自然灾害,农业生产仍然获得了大丰收。粮食总产达"8892亿斤"。但是绝不能因此就认为我国的粮食间题已经过关了。国际公认的标准是人均占有粮食500公斤才算过关,而且只将谷物类算作粮食。我国连大豆、薯类都加在一起尚不足400公斤,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低于发达国家人均占有650公斤的水平。粮食生产形势是严峻的。首先是进入90年代以来。粮食生产一直呈低速增长趋势,年递增率只有0.4%;第二,我国"南方十四省、市、区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直线下降,1989年占58.3%,1990年到1992年降为55%左右,1993年又跌到52.7%。短短四年下跌五个百分点以上"②;第三,粮食消费量迅速增加,一方面"我国每年新增人口1600万"③,对粮食需求产生了相当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工业用  相似文献   

11.
目前,全世界约有耕地220亿亩,约占世界总面积的10%;人口约30亿。按人口平均的耕地面积为7亩多。1960年,全世界共生产粮食22,179亿斤,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前1934—1938年的平均年产量13,732亿斤增加了61%,同期,人口增加了40%;比1950年粮食总产量15,028斤增加了48%,同期,人口增加了20%。  相似文献   

12.
<正>用全球8%的耕地,生产了全球21%的粮食,但同时化肥消耗量占全球35%——肥越用越多,地越种越馋,这是我国粮食"十一连增"背后的尴尬现实。化肥是粮食的"粮食",化肥的使用为我国粮食连续丰收立下"汗马功劳"。然而专家指出,我国化肥使用存在过量使用、盲目使用的问题,不但损耗基础地力,增加种粮成本,而且危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总量控制、科学施肥势在必行。化肥投入占全球三分之一  相似文献   

13.
1.新中国成立50年,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国内生产总值建国初期经过三年恢复,1952年为679亿元,到1998年已增加到79553亿元。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平均每年增长9.8%,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 2.自力更生基本解决了我国人民的温饱问题。我国人口多,耕地少,人均粮食占有量低。到1984年我国粮食产量已达到4000亿公斤,全国人均粮食达到400公斤。到1985年“六五”计划结束时,我国终于实现了自力更生解决温饱问题的宿愿。经过改革开放20年,我国粮食生产已形成年产约5000亿公斤的综合生产能力。在我国人口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贫困  相似文献   

14.
我国人口多、人均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土地管理的中心任务是保护耕地。 根据国家1978年到1994年的统计表明,全国土地在17年间净减少了6880万亩,平均每年减少404.7万亩;而人口17年间则增加了2.3亿,平均每年净增1353万人。人均占有耕地由1.55亩减少到1.19亩。到本世纪末,我国人口将达到13亿。全国每年需增加700亿斤粮食才能满足新增人口的需要。如果按亩产粮食700斤计算,需新增一亿亩耕地。而现实是耕地  相似文献   

15.
《党的建设》2000,(11):4-5
一、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加强农业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也是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耕地和水资源紧缺,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长期制约因素.人口增加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将对农业生产提出更高的要求.要高度重视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安全体系,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必须充分认识发展农业的重要性、艰巨性,始终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保证农业在提高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基础上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用全球8%的耕地,生产了全球21%的粮食,但同时化肥消耗量占全球35%。专家指出,我国化肥使用存在过量使用、盲目使用的问题,不但损耗基础地力、增加种粮成本,而且危及农产品质量安全。过量施肥引发耕地退化之危"我国年化肥使用量居世界第一位,占世界的三分之一,相当于美国、印度的总和。"农业部总经济师钱克明在今年全国两会上说。化肥总体用量过多的背后,凸显当前我国化肥施用存在的四大问题,"一是亩均施用量偏高。我国农作物亩均化肥用量21.9公斤,远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农业劳动力尤其是优质劳动力的非农就业,使得农村出现了空心化,农业生产的老人化和女性化.工业化过程不但吸收了大量的农业劳动力,而且占用耕地与水资源.目前,农业生产面临着青壮年劳动力不足,耕地撂荒,可耕地面积减少以及灌溉水资源的匮乏.另外,我国人口在未来20年里还将继续增长,这无疑增加了对粮食的刚性需求.其次,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人们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也在提高,由此人们的食品消费结构也将改善,这将增加对粮食的额外需求.因此,虽然我国目前粮食产量还能得到保障,但是在粮食增产面临挑战和粮食需求不断增加的双重挤压下,我国粮食安全的可持续性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历来以“地大物博”著称的我国,既是人口大国,但又是人均耕地严重不足的国家.我们以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全世界22%人口,但是“人口剧增、耕地锐减”的矛盾正日益尖锐,成为潜在的危机.冷静对待这一严峻现实,才是明智的和清醒的.“人口多,耕地少,土地后备资源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我国人地矛盾日益突出.我国土地总面积464394万亩,占国土总面积32.51%,我国人均土地面积只有12亩,不到世界人均的1/3,我国耕地净面积208584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4.6%,人均耕地1.2亩(实际  相似文献   

19.
小水利关乎大农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韩民  吴振鹏  倪文进 《求是》2005,(18):41-43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从根本上扭转靠天吃饭的局面,各地兴建了2000多万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这些小型水利设施控制的农田灌溉面积为4.6亿亩,占总灌溉面积的55%,生产的粮食占全国总量的35%以上。可以说,这些工程为增加粮食生产、解决人畜饮水、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当时建设标准低、配套差,后续投入不足等原因,许多地方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严重失修,成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制约因素。其主要问题是:服务功能退化。我国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大部分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主要靠农民投劳、就地取材,标准不高,长期带…  相似文献   

20.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将给中国的粮食安全带来多方面的影响。2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粮食市场已经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在市场机制的利益驱使下,买方市场会是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的基础设施投入下降,经济全球化又会使粮价下降,致使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加入WTO以后,可能会发生针对我国的有效粮食禁运,所以要防止再次转入卖方市场的周期循环。因此,我国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改革粮食供求格局,调整粮食生产结构;建立粮食进出口的农业保护机制;调控粮食进出口,稳定国内粮食市场;加强粮食生产能力的储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