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被害人过错在犯罪发生中诱发犯罪人犯罪意识的产生,提供犯罪实施的有利条件。被害人过错从不同角度划分可分为不同种类。认识被害人过错,减少被害人过错将有助于预防、减少犯罪的发生。减少被害人过错须:提高社会成员对被害人过错的认识,提高公民素质增强公民对犯罪的辨别力、免疫力和抵抗力,建立了被害人过错责任机制。  相似文献   

2.
曾敏 《法制博览》2013,(7):82-83,81
现今,诈骗犯罪十分猖獗,犯罪人的诈骗手段日趋翻新,被害人往往损失惨重。其中,被害人产生错误的认识进而处分财产是诈骗犯罪既遂的重要条件。由此可见,被害人个人的质素往往是诈骗成功与否的关键。所以,我们可以尝试从被害人的预防诈骗犯罪,化被动为主动,最终有效的减少诈骗犯罪。  相似文献   

3.
面对司法实践中呈现出的“只看两头不看中间”的诈骗犯罪认定局面,有必要补足其中的被害人因素。借由诈骗犯罪而发迹的被害人教义学未合理限定其作用场域,试图普遍化地赋予被害人谨慎识别义务来限缩诈骗犯罪的适用,难免导致说理上捉襟见肘。在日常生活领域,不存在可期待普通受骗人自我保护的正当化根据,面对现实中形形色色的被害人,也不存在所谓的“一般人”或者“可支配”的标准。对此,只要欺骗行为使具体的受骗人陷入错误认识而导致财产损害结果,即存在条件因果关系,就可以认定行为人诈骗犯罪既遂。与之不同,在发生于特定业务领域的诈骗犯罪中,由于法律一般化地赋予了业务人员审核识别的义务即存在对其可以排除(或支配)风险的合理期待,被害人教义学的相关主张便有了用武之地。在多业务环节的诈骗犯罪中,应以最后环节的业务人员,即最终处分人的可支配情况作为认定诈骗犯罪的依据。在业务人员存在严重疏忽甚至对虚假事项明知的情况下,可以承认其在诈骗因果流程或风险实现中的支配能力,由此不仅应当否定对行为人的结果归属,还应当否定诈骗行为,即行为人不成立犯罪。如果业务人员只是存在业务瑕疵,便不影响对行为人的归责判断和既遂认定。  相似文献   

4.
西方学者通过研究发现一些犯罪中被害人是存有过错的。对于被害人过错的刑法意义,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被害人过错导致应承担被害责任;二是认为被害人过错导致犯罪人的应受谴责性降低。按照第一种观点会得出被害人要承担刑事责任的结论,这是不妥当的,比较而言,第二种观点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和网络科技的发展,电信诈骗犯罪在高校里频繁发生,而且给大学生不仅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还有精神层面的打击。大学生是经济方面的困难群体,电信诈骗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非直接接触,被害人的钱财的追回率很低,危害严重,已成为影响高校网络安全和教学秩序还有学生合法权益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研究的意义就是对新疆几所高校大学生受骗的原因和现状进行调查,提出切实可行的防骗措施。  相似文献   

6.
涂婧媛 《法制博览》2014,(1):204+203
盗窃罪和诈骗罪是常见的财产型犯罪,通常两者不难区分。但当盗窃与诈骗两种手段并用时,如何定性往往成为司法实践的难点。就实质而言,盗窃罪与诈骗罪有两个方面的显著区别:一是被害人是否基于错误认识处分了财产,没有处分财产的通常是盗窃,处分财产的往往是诈骗;二是盗窃行为与诈骗行为的主从关系,盗窃是主行为的是盗窃,诈骗是主行为的是诈骗。  相似文献   

7.
杀人犯罪是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人际互动的过程,也是两者之间利益冲突的结果。被害人方面存在的被害因素在杀人犯罪的结构、罪前情景中具有了一定的促使杀人犯罪产生的作用。我国杀人犯罪中存在易被害群体。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被害预防对于控制、减少杀人犯罪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被害人是刑事诉讼中重要的“当事人”之一。保护犯罪被害人的权利和利益,是保障刑事诉讼当事人人权的基本要求,是维护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客观需要,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台湾自1998年实施“犯罪被害人保护法”,并在实践过程中为适应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而多次对其加以修订和完善,有关被害人保护的许多理念、规定和做法值得大陆在制定被害人保护法时借鉴。本文特对台湾地区犯罪被害人保护法律制度的建立过程、主要内容作一简单的介绍,并就其对大陆的借鉴意义谈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女性涉淫被害之过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害人过错,在我国曾经是理论研究的禁区,似乎一谈被害人过错,就是为“犯罪分子开脱罪责”,其实被害人学的鼻祖门德尔松很早就提出过“刑事伙伴”(Couple Penal)这一术语,来说明加害人与被害人的关系。根据唯物辩证法,犯罪案件本身就是矛盾着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0.
吴家球 《法制博览》2023,(35):67-69
在犯罪学视野中,大部分犯罪存在被害人与犯罪人的互动过程,然而,在刑法学视野中,被害人与犯罪人互动关系往往被剥离出来,对其予以孤立评价,从而忽略、舍弃可能对被告人刑事责任产生影响的因素,被害人过错便是其中之一。为此,如何在刑法学视野中正确评价被害人问题对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立法建议,已迫在眉睫。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被害人与犯罪人的互动关系,奠定本文理论基础,并剖析了刑法学视野中被害人问题的加权责任,提出刑法学视野中被害人问题成立条件及完善建议,以期维护司法公正与秩序。  相似文献   

11.
管笑笑 《法制博览》2023,(18):163-165
随着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犯罪分子紧跟时代潮流,电信网络诈骗的手段迭代更新,此类案件形势严峻复杂。本文从被害人的角度入手,分析被害人的主要特征及容易受诈骗的心理特征,并基于此提出相应对策,从而达到预防犯罪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犯罪研究》2007,(4):26-28,35
年龄是分析社会犯罪现象及其变动的重要视角或尺度。从犯罪人口的角度看,女性犯罪年龄明显高于男性,外来人口的犯罪者年龄低于原住地居民,同时犯罪人的年龄还与其婚姻状况及职业特征关系密切;在犯罪行为方面,不同犯罪类型的犯罪人年龄差异较大,低龄犯罪人更具有暴力性犯罪的倾向,而高龄犯罪人则“青睐”单独的作案方式;另外,犯罪年龄还因被害人的不同显示出一定的差异性,如针对女性、熟人的犯罪侵害中,犯罪者具有一定的“高龄”特征。  相似文献   

13.
我国对强奸犯罪被害人责任的研究尚不深入,强奸犯罪中是否存在被害人责任,承担何种程度上的责任,争议较大。本文在分析国内外主要观点后认为,强奸犯罪中被害人责任问题不容也不应回避,并对强奸犯罪被害人责任作了界定,划分了强奸犯罪被害人责任类型,指出了研讨这一问题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犯罪被害规律与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犯罪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因此,预防青少年犯罪必须着眼于各种角度。本文立足于被害人这一视角,通过对青少年犯罪所针对的被害人特点、侵害类型及加害人与被害人互动关系的分析,探讨了青少年犯罪的发生规律,从而从预防被害的角度提出了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措施,主张应将防范被害纳入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整个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5.
无被害人犯罪一般是指基于行为人的自愿和彼此双方同意进行的犯罪,关于其犯罪化的根据理论上存在着争议:即无被害人犯罪化与非犯罪化之争。本文详细的分析了不同学者的观点,阐明了无被害人犯罪化的根据;论证了无被害人犯罪犯罪化的诸多局限,最后主张应当对其进行非犯罪化。  相似文献   

16.
在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中,我们的关注点常常集中在犯罪的预防上,期望通过未成年人的教育、保护等各种犯罪措施,来控制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其实,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由犯罪人、被害人和犯罪行为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被害人学研究的大量成果表明,加强未成年被害人的保护,维护未成年被害人的利益,同样可以达到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之目的。大量研究表明,现实生活的未成年人被害与未成年人犯罪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例如,未成年被害人和未成年犯罪人的角色往往是不固定的。从预防犯罪角度看,预防未成年人被害与预防  相似文献   

17.
当今诈骗犯罪具有智能化高、专业性强,作案手段诡秘、隐蔽,共同诈骗犯罪突出,涉案金额巨大、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审问诈骗犯罪嫌疑人,应当配备精干力量,充分做好审讯前的准备,根据诈骗案件和犯罪嫌疑人的具体情况,制定有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本文笔者从"两头骗"犯罪基本模式出发,对新兴线上网络"两头骗"诈骗类型进行研讨,助力解决审判实践中的民刑界分、被害人确认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无被害人犯罪与未成年人保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无被害人犯罪是非犯罪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基础是刑法的谦抑性,这与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政策存在着共通之处。同时,无被害人犯罪主张对属于该范畴的犯罪作轻刑化或者非犯罪化处理,但如果这类犯罪中的“被害人”是未成年人,则不仅不能作如此处理,还应当对行为人从重处罚,这是无被害人犯罪的应有之义,也体现了对未成年人保护的精神。  相似文献   

20.
我国每年有大量的犯罪发生,有犯罪便有犯罪被害人,由于受到犯罪侵害,他们都要遭受一定程度的损害,这些损害不仅可能会使他们物质上受到损失,而且可能使他们身心受到极大摧残,以至于难以恢复到他们受害之前的生活状态。而国外有很多国家已建立了犯罪被害国家补偿制度来保护被害人。本文作者结合2002年暑期社会实践的调查结果分析了犯罪被害国家补偿制度,呼吁建立我国的犯罪被害国家补偿制度并提出了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