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那个晚上的影片好像是南斯拉夫的《桥》,他正要走进电影院,一个青年拦住了他。那个青年看上去很焦急,说:“大哥,售票处已经买不到票了,您能把手中的票卖给我吗?”他一愣,有些为难。青年的脸色黯然,“要不是为了母亲,我也不会麻烦您……”“你母亲?”“是的,我们从乡下来,我想领  相似文献   

2.
在二炮某基地司令员杨业功将军的门楣上,贴着“携礼莫入”四个字。十几年来,不曾有一个人能带着一条烟,一瓶酒走进他的家门。将军用实践证明:这四个字不是贴在室外装门面,而是“贴”在心上作镜鉴。他仿刘禹锡的《陋室铭》所作的《公仆铭》,就是他的廉政宣言:“位不在高,廉洁则名。权不在大,为公则灵。斯是公仆,唯吾德馨。”胸中有镜鉴,腰杆硬朗朗,心底坦荡荡。在公开自己的家底时,他光明磊落,底  相似文献   

3.
“将军诗人”是对陈毅的美称。这一美称最早出自郭沫若1955年5月《赠陈毅同志》的诗:“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陈毅既是身经百战的将军、元帅,又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一生写了大量诗词,现尚存700余首,197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陈毅诗词选集》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军名册里,有一位来自韶山,与毛泽东同乡的将军,他就是独臂将军彭绍辉。 196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0周年庆典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在天安门城楼上,彭绍辉见到了毛泽东。毛泽东亲切询问了彭绍辉的身体、工作情况,临别时,并说:“绍辉同志,你是我的真老乡,是瓦子坪的,是个看牛娃。”  相似文献   

5.
2005年3月15日是一代名将——左权将军百年诞辰纪念日。左太北是左权将军唯一的孩子。我因写作《左权:一团奔突的火》,多次与左太北面对面回觅过去生活的印记……■三个月大的左太北离开父亲,一别成永诀左太北出生在太行山的北段,因此父亲给她取名“太北”。当时,左权辅佐朱德、彭德怀在太行山上的八路军总部,指挥着半个中国的抗战。从海外来的记者黄薇到太行山采访,曾这样描述:“左权同志,中等身材,文质彬彬,热情亲切。他年龄32岁,但看起来只有20多岁的样子。……左参谋长是八路军总部中最忙碌的人。他为了民族解放事业,夜以继日地工作。由…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韩多峰先生任山东省政协常委,因为他青年时代是冯玉祥将军“十三太保”之一,所以我曾几次访问他,请他谈冯玉祥的事。他对我谈及许多冯将军的轶闻,今特追忆如后。冯玉祥和东洋人这是1918年冯玉祥将军任湖南常德镇守使时发生的事。常德地处湖南西部,是湖南东西南北交通的要道,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当时常德经济比较发达,日本  相似文献   

7.
吴纯青 《黄埔》2007,(2):64-64
2月2日,春光和暖的下午,邮递员送来了2007年第一期的《黄埔》杂志。首映眼帘的是封面图片——长城。今年是“七七”事变70周年,看着长城图片,“……把我们的热血筑成我们新的长城……”那永远震撼心灵的旋律竟脱口而出,让我身边的人不知所以然。杂志中介绍在长城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中国军队中不少指挥官出自黄埔,这让我想起,在我们大巴山中的开县,也出了一位在古北口长城抗战中英勇殉国的烈士,他就是黄埔三期毕业的学生王润波。  相似文献   

8.
2月2日,春光和暖的下午,邮递员送来了2007年第一期的《黄埔》杂志。首映眼帘的是封面图片——长城。今年是“七七”事变70周年,看着长城图片,“……把我们的热血筑成我们新的长城……”那永远震撼心灵的旋律竟脱口而出,让我身边的人不知所以然。杂志中介绍在长城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中国军队中不少指挥官出自黄埔,这让我想起,在我们大巴山中的开县,也出了一位在古北口长城抗战中英勇殉国的烈士,他就是黄埔三期毕业的学生王润波。1933年1月,时任二十五师一四九团团长  相似文献   

9.
我的祖父郑金声生前同冯玉祥将军相处达20余年之久,是冯将军的老部下,又是盟兄弟,后来他还当过冯玉祥的中将总参谋长,两人亲密无间,情同手足。正因为如此,1937年抗日战争一开始,冯将军就带我父亲郑继栋到了南京,并送他去广西桂林读书。1941  相似文献   

10.
2010年初、我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是一位作家在病房中读过《论语》之后,写他眼中看到的一个矛盾的孔子。文章中有这样的话:“读《论语》,很多时候就是听一个抱负难展的人在长吁短叹。有诗意的时候……有讨厌的时候……更讨厌他说过这样的混账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读到这里,便想将书抛下了。”  相似文献   

11.
<正> 苏晓康同志是一位有成绩有广泛社会影响的青年报告文学作家。他写的社会问题的报告文学能切中时弊,振聋发聩。他对报告文学有自己的创见,发表在《求是》1988年第2期上的《“使命感”之我见》就是一篇表明见解的文章,但我以为也有值得商榷之处。他说:“当今报告文学是不能没有忧患感的。我们把赞歌已经唱了多少年,已经唱得老掉了牙,唱得读者耳朵里起了茧子,再说,你睁眼看看现实吧,中国痛苦的灵魂是你唱赞歌安抚得了的吗?即使那最值得唱唱赞歌的改革大业不也充满矛盾和痛苦吗?读者们再也不愿  相似文献   

12.
美国《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一九八五年对十八至廿四岁青年的调查表明:在影片《突然袭击》中扮演哈里·卡拉汉警长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成了当前美国青年心目中的头号英雄。他的一句台词“你让我一天都感到痛快”,引起了千百万人——包括里根总统的强烈兴趣。喜剧演员埃迪·墨菲名列第二,他主演的《贝弗利希尔斯警察》上座率高得惊人。一位廿一岁的青年说墨菲“使我得到了娱乐。在这充满着令人沮丧事物的世界上,人们需要笑”。其次  相似文献   

13.
《青年探索》创刊十五年了。 十五年前,《青年探索》创刊主编朱小丹在发刊词说:“探索青年,就是探索时代、社会和未来”。我们受命于时代,也受命于我们的同代人。我们将以脚踏实地的工作和孜孜不倦的追求,尽责社会,开拓未来。因为,我们同样属于青年。 我们属于青年,因为我们热爱青年。青年是社会中最富有生气的力量,青年是社会  相似文献   

14.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目睹了一件发人深省的“小”事:一位骑自行车的人不慎撞倒了一位小青年,那人就连忙道歉,表示理亏,而那位小青年竞二话没说,上前就打了那人一拳……可想而知,那位小青年必定要受到围观群众的指责。因此,我觉的在日常的生活中,从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里,往往能够看出一个人灵魂深处的洁净和肮脏、美好和丑恶。众所周知,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来以重道德、讲文明著称。在东汉时就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名叫郭林宗的大名士赶集时,看到一人不慎打破了一位青年农民刚买的瓦罐。而那位青年农民并没有责怪对方,而是礼貌地让他走了。郭林宗被那位青年农民的气度所感动,从此二人竞成了知心朋友。上面这两件事告诉我们:有理也要讲礼。有的人,从表面上看来,往往将“理”与“礼”完  相似文献   

15.
他中等身材。皮肤黝黑头常见的“农民大哥”;他常带笑容,为人厚道突击》中的“许三多”;就像一位田间地就像那位《士兵领导说,他是位在哪里都让人放心的大队长;同事说,他是位只问耕耘的“老黄牛”:在押者说,他是位把我们当“人”的好警察……他就是烟台市第一看守所四大队大队长于永强。  相似文献   

16.
我觉得很难把“张强”这个名字与一位53岁的人联系在一起——在遵义市红花岗区的招待所里,我们的谈话便从他的名字开始。 “我生于1945年,也就是抗战胜利的那年,”张强说,“家父给我起名一个‘强’字,一是为祖国的强盛,一是因《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有‘自强’之意。”  相似文献   

17.
吴志雄 《人大研究》2003,(10):29-29
《法制文萃报》6月 19日刊发了《一个人大代表与慕绥新的交锋》的文章 ,说的是原沈阳市市长慕绥新在任时 ,独断专行 ,“横”名远扬 ,对老百姓是一副“老爷”做派 ,不屑一顾。然而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买他的账。沈阳市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冯有为就不怕“横” :在慕绥新事业走向“巅峰”时 ,冯有为联合 2 6位人大代表提出了“关于沈阳动物园土地转让问题”的质询案 ,让慕绥新“很没面子” ;此后 ,又向慕绥新提出了“市长要管好自己的配偶亲属”等意见 ,并两次在政府工作报告表决时投了反对票。冯有为的举动 ,惹恼了慕市长 ,他恶狠狠地说 :…  相似文献   

18.
编读往来     
回声:年轻人,别老站在圈外宋延阿我是一名大学老师,也是《今日中国》的读者。贵刊第7期《关注“新失业群体”》的报道刊出时,正值一年一度的大学生毕业,读完这组文章,感触良多: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关注青年就是关心我们的未来。从“青年就业”这个实际问题着手,实实在在地关心青年人,体现出《今日中国》作为国家级刊物的责任感和良心。  相似文献   

19.
雕刻时光     
回想起来,我在20多年的军旅生涯中,零距离接触将军最多的一次,是衔命陪同10余位将军参观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水上大观同——厦门同博苑。那天,将军们身着便装,安步当车,游园林,赏花卉,观鱼跃,听鸟鸣,兴致勃发。进入江南园时,将军们的目光被一幅大型砖雕作品《清明上河图》吸引住了,近前细细端详,久久注目,合影留念,不愿离去。其中一位我熟悉的凌将军走近来问我:“这是哪位大师的作品?”我说:“作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三雕’代表性传承人、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俞有桂先生。”凌将军又问:“你认识他吗?”我说:“他是我朋友。”这话勾起了将军们的好奇心,纷纷向我打听这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情况。幸好我对俞有桂先生的情况还比较了解,不然就要在将军们面前出洋相了。  相似文献   

20.
《我的路在您脚下》的作者马尚尧是一位修鞋匠,修鞋10多年来,在和各色人等打交道的过程中,他对社会、对人生都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他告诉我们:“我们这一行是能人不爱干,熊人干不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