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9 毫秒
1.
政治制度的发展与演进具有路径依赖的特征,一直到穆尔西时期,埃及社会发展始终具有自纳赛尔时代以来的威权主义色彩。在民主化浪潮下,威权主义模式逐渐式微,埃及在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存在的种种矛盾不断显现,其民主转型过程也因此充满动荡与暴力。埃及民主的发展,需要从实际出发,实现威权主义的民主化转型,克服社会矛盾,从而实现民主...  相似文献   

2.
自上个世纪70年代,学术界对东亚现代化的研究,尤其是经济现代化的研究和讨论是很热烈的,其焦点是围绕着“威权主义”对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和文化现代化的作用和影响展开的。学术界普遍认为,东亚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着威权主义并且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翻阅了众多的文献后发现,对于日本现代化过程中是否也存在威权主义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在整个东亚地区,日本的政治民主进程开始的时间最早、经历的时间最长,过程也是几经曲折。笔者拟对日本政治进程中的威权主义作深入分析。不当之处,敬请指正。一、威权主义的概念及其特征本对“威权主…  相似文献   

3.
韩国1948年开始宪政体制到现在58年时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948~1960年的李承晚时期;1961~1971年的发展主义时期;1972~1987年的威权主义时期;1978年以后的民主化时期。这四个阶段之间有密切的联系。韩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一民主政治框架的奠定韩国的民主  相似文献   

4.
机运与局限:发展型威权政体的政治合法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型威权政体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中最为常见的政体.这一政体没有太明确的意识形态,常把维护民族独立、发展经济等实用主义目标作为政府发展纲领.发展型威权政体在政治合法性方面大致经历了从正当到危机的过程.研究发展型威权政体与政治合法性的关系,有助于理解当代世界政治发展的潮流.  相似文献   

5.
无论第13届国会选举结果如何,马来西亚50多年来的选举型威权体制正在走向松动:巫统已经不像以往那样能完全操控选举结果,一党独大的局面已有所改观,两大政治阵营的竞争体制(即"两线制")正在成为马来西亚政治生态的基本格局。为赢得国会选举、挽救巫统主导的国民阵线的执政地位,纳吉布首相实施了一系列亲民政策,但这些政策能否消解长期以来人民对巫统威权体制的积怨尚不得而知。在反对派人民联盟一方,他们其实也没有显示出成熟的替代执政能力,他们最大的政治资本是人民对巫统威权的厌倦。  相似文献   

6.
试论当代菲律宾国内的三种政治形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菲律宾在向现代国家转变的过程中,形成了三种特殊的政治形态.一是传统庇护制与现代西方民主制相结合的政治庇护制,内部为垂直的金字塔式联结结构,主导其国内政治主流.二是南部以亲缘关系、地域分隔为基础的部族政治,其内部的分裂特质使其在与中央政治庇护制度碰撞结合时,极易诱发部族或家族间的大规模政治仇杀,2009年11月举世震惊的菲律宾政治大屠杀即为明证.三是以水平方向联结为特征的大规模民众政治运动,如三次"人民力量"运动及各种民众组织,由垂直政治庇护网络内部张力而致.分析这三种政治形态间的关系,可更加深入了解菲律宾国内政治全貌.  相似文献   

7.
威权政治是在"整体号召机制"下施行的"强人政治".在威权政治下,宪法在文本上享有至上权威,在实践中则因遭受政治权威的贬抑而被规避、被僭越,这既是威权政治得以施行的前提,又是施行威权政治的逻辑结果.宪法权威之奠立有赖于威权政治向民主政治的转换,同时,民主政治的建设也有赖于奠定宪法统治的至上权威,两者是互补共生的.  相似文献   

8.
沈晓雷 《当代韩国》2010,(4):123-125
《民主与本土文化——韩国威权主义时期的政治发展》一书由北京大学尹保云教授所著,由人民出版社于2010年10月出版。该书主要回顾了韩国建国直至卢武铉政府时期韩国的民主发展过程,揭示在威权主义过渡阶段的民主形式与本土文化冲突与融合的方方面面的性质与特点,从而拓展我们关于民主发展的一些重要理论与现实问题的认识。全书由前言、第一至第九章、结语以及参考文献等部分构成。前言主要交代了写作背景和意图;第一章提出了民主、威权主义等概念;第二章介绍了韩国的本文文化资源,即儒教传统文化;第三至第七章回顾了韩国民主化的发展历程;第八章则分析了公民社会与民主的相互作用;第九章为韩国的政党体系及政党发展;最后为结论部分,对韩国这一儒教国家的民主化历程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9.
自立国以来,美国政治文化中一直存在着普遍平等的、个体本位的自由主义原则与白人新教精英主义的实践政治原则,这是美国政治二元结构的具体体现.两者的并存与相互矛盾是美国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同时也是美国体制在过去两百多年间保持基本稳定的重要因素.民权运动与多文化主义的出现,标志着在美国政治生活中自由主义的普遍主义原则渐居上风,白人新教精英主义有所式微.这一变化有可能导致美国政治的失衡.在未来二三十年间,美国政治的走向取决于能否在新的基础上在普遍主义与精英主义两者之间重建某种形式的平衡,而这一过程中,不排除围绕一些具体政策问题产生激烈政治冲突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杨成 《俄罗斯研究》2012,(2):166-190
"普京主义"是由普京及其侧近政治精英倡导并开创的俄罗斯所特有的"克里斯玛"型政权组织形态的变种,其特征包括但又不限于高度集权的总统制及领袖崇拜、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和主权民主意识形态的交织与融合,而且仍在持续的演化。2012年俄罗斯总统选举的结果标志着俄罗斯梅普组合"双头政治"格局的结束以及始于2000年并可能持续至2024年的"长普京时代"新阶段的开始。以强国、威权为主要特征的"普京主义"或将继续左右俄罗斯的政治生态。"普京主义"不同于经典意义上的"全能主义"和"威权主义",而是俄罗斯转型时期的产物。普京通过不同于西方自由主义民主的制度安排,克服了叶利钦时期俄罗斯转型的"制度陷阱",摆脱了国家治理危机,满足了俄罗斯民众对于秩序、稳定和发展的期许,从而在俄罗斯形成了特殊的"普京多数"现象,构成了"普京主义"的社会基础。然而,俄罗斯经济的稳定发展催生了新中产阶级的兴起,选民结构的代际变化,以及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勃兴,逐渐消解了"普京主义"的正当性。随着一个与"普京多数"针锋相对的"去普京多数"群体的崛起,普京政权正面临着日趋严峻的挑战,可能出现五种不同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唐睿 《东南亚研究》2020,(1):20-32,155
自21世纪以来,比较政治学研究发生了从"民主转型"到权威主义政治的转向,东南亚的权威主义国家也得到了比此前更多的关注。现有研究已经建立起系统的理论分析框架,形成了从权威主义起源到运作过程,再到持续结果的主要研究议题,出现了以斯雷特、比宾斯基和布朗利为代表的学者群体,他们分别提出了抗争政治与权威主义利维坦形成、执政党组织与权威主义持续性以及精英联盟关系与经济危机结果等理论。这些研究采用了诸如控制式比较、过程追踪和正负面案例的比较分析方法,并引入了时间和空间等维度去发展和检验理论。在未来的研究中,澄清起源和运作过程对权威主义持续结果的作用以形成统一的理论框架,在权威主义韧性外引入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公共福利等国家治理维度的议题,拓宽研究视野,将区域政治与国别政治相结合,是东南亚权威主义三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Garry Rodan 《亚洲研究》2013,45(3):479-499
Since the Asian economic crisis in 1997-98, the Singapore government has embraced neoliberal globalization to a degree not matched elsewhere in East or Southeast Asia. Yet the consolidation and expansion of Singapore's state companies are also integral to this strategy. These companies are increasingly the objects of critical attention from elements of international capital that are seeking to make inroads into various sectors of the Singapore economy. This includes pressures to reform governance systems from which state companies deriv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nature and political strength of these challenges, the responses to them by the Singapore government, and the implications of this for the future of the authoritarian regime. The article also analyzes the changing geopolitical context within which such disputes are being played out. Security concerns by the U.S. government in particular, it is argued, are mediating conflict over state companies and presenting new opportunities for the authoritarian regime to consolidate.  相似文献   

13.
本文旨在从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的角度探析东南亚环境困境的根源与出路。东南亚曾被认为是全球环境的模范区,但如今的东南亚也是全球环境恶化浪潮下的重灾区。区域内国家重发展、轻环保的决策思路,以及普遍存在的腐败与行政低效率是导致环境恶化的国内原因。而国际市场对源自东南亚的、以消耗资源为主的产品的高度需求,以及需求国政府有意、无意地忽视过度消费资源类产品对东南亚环境的负面影响,则是导致东南亚环境恶化的国际原因。因此,解决东南亚环境困境仍需要内、外两方面的努力——发达国家为东南亚发展中国家提供必要的资金与技术援助,区域内国家在决策中注意环保,并遏制腐败、提高行政效率,这些都有助于改善东南亚的环境困境。  相似文献   

14.
Laura E. Hein 《亚洲研究》2013,45(2):209-210
In the wake of the 1997 regional economic crisis, but before 11 September 2001, many Southeast Asian governments were besieged by formidable challenges to their legitimacy These challenges have been arguably mitigated by the political capital provided by the September 11 event as many regional governments have joined forces with the United States in its “war against terror.” These governments have uncovered the existence of regional terrorist organizations, such as Jemaah Islamiah, with alleged links to the al-Qaida network. With the ostensible routing of the al-Qaida network in Afghanistan, Southeast Asia has been postulated as the new front line and base for Islamic militants. While international forces have undoubtedly contributed to the rise of political and militant Islam in Southeast Asia, this article will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localized sociopolitical and economic sources of Muslim grievance and the vexed issue of authoritarian governance. It is imperative that these issues be seriously addressed if the ideological appeal of radical and militant Islamists is to be effectively mitigated.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以前的南洋华侨在中外饮食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探讨了20世纪前南洋华侨在中国与东南亚地区之间的食料、食品以及饮食习俗等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一方面,华侨通过在南洋地区的生产活动,把中国的传统饮食传播到南洋地区;另一方面,华侨把大量南洋饮食物品传人中国。在中国与南洋地区的饮食文化交流中,南洋华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饮食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相似文献   

16.
老挝政局在1954年日内瓦会议后深受东亚冷战形势的影响.1960-1962年危机使老挝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东南亚条约组织的作用受到严峻考验.美国和泰国对东南亚战略及老挝局势的判断和考虑不同.为解决由此引起的矛盾,两国通过<腊斯克一他纳声明>结为双边安全同盟.美泰关系的加强对东南亚冷战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Across Asia there has been a shift to the right in important democratic polities.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this conservative or authoritarian shift reflects the emergence of a new form of political regime that Nicos Poulantzas characterised as authoritarian statism.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 with illustrative case studies of Japan and Korea – to understand the emergence of a distinctive brand of Asian authoritarian statism. These new trajectories of political regimes reflect interconnected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rises of conservative capitalist democracies. These crises are the result of the fracturing of modes and mechanisms of political incorporation due to the transnationalisation of capital. It is argued that the inability of current modes of state intervention or political incorporation to manage these economic and political crises or secure political legitimacy for political projects to deepen market reform has led to a “crisis of crisis management” and the further weakening of the Japanese and Korean states.  相似文献   

18.
东南亚地区形势:2007年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2007年的东南亚地区形势,可以用如下三句话概括:经济差强人意,政治走向稳定,内外关系基本和谐.经济方面,东南亚10国已经摆脱金融危机的阴影,在印度和中国经济高速列车的带动下,正在步入新的发展阶段;政治方面,东南亚各国已经基本完成了两代人之间权力的过渡,新一代领导人正在成长,今后,将由这些新一代的领导人为东南亚掌舵;地区国际关系方面,东盟比较好地处理与协调内外关系,东盟的内部关系基本上是和谐的,在对外关系方面,东盟继续在各个大国之间寻求一种权力的平衡,继续谋求巩固东盟在地区事务中的领导地位.  相似文献   

19.
东盟在美国亚太战略中的地位及布什政府的东盟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美国的对外战略中,东南亚是放在东亚的整体范围内进行考虑的,美国的东南亚政策是美国亚太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从经济、政治、安全和区域合作四方面分析了东盟在美国亚太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介绍了布什政府上台后特别是“9·11”事件后美国东盟政策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论东南亚区域主义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主义是关于国际区域合作的思想与实践。东南亚的区域主义是在本区域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等要素的基础上 ,依托东盟的框架发展起来的 ,其特点主要是 :(1)在个别的国家利益和集体的区域利益之间寻求平衡点 ;(2 )以民族抗御力为基础加强区域抗御力 ;(3)协商达成全体一致 ;(4 )开放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