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对传统自然哲学的超越,就体现在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历史实践解释。对马克思开启的这一理论范式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深入解读。在本质维度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实践建构关系;在现实维度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生态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相互制约;在价值维度方面,人与自然关系的旨趣是人与自然的解放。  相似文献   

2.
从黑格尔到马克思,再到20世纪,国家与社会关系问题就一直是市民社会理论的基础与核心.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从本质上揭示了两者的真实关系,随着时代的变化,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提出"政治国家-市场经济-市民社会"的国家与社会结构新模式.这一理论转变于中国而言,就需要在"良性互动"的理念指导下,通过建构契合中国政治文化和现实社会条件的"国家-社会"关系模式,来践行市民社会理论所体现的"社会至上"理念,实现国家与社会的"共赢"式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流浪儿童的关系网络作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了以下两个问题:第一,关系网络对流浪儿童具有何种意义?第二,流浪儿童建构社会关系网络的具体路径。研究发现,社会关系网络对流浪儿童具有满足与提升流浪儿童的需求层次、帮助重返正常社会生活、传递就业信息等多种功能。但自身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短缺,缺乏血缘关系作为基础,决定了一些流浪儿童在模拟血缘关系基础上建构关系网络。此外,地缘关系、友缘关系、情感支持与操控——被操控关系也成为一些流浪儿童关系网络的构建基础。  相似文献   

4.
治安理论与实践的上位概念或核心范畴———能够规定、衍生治安学基本概念的范畴———是国家关于治安价值、政策、制度、策略、工具选择的理论逻辑起点。治安学理论研究状况凸显了我国治安学界在理论治安学构建方面存在的最需要关注的缺陷———治安学思想始终缺乏一个强有力的上位的核心概念。安全是主体对客观的安全状态的反映。治安学论域的安全不是一种实体,而是一种社会关系,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社会与自然的非危险关系———社会安全关系,其典型结构形态是社区安全复合体。治安秩序是由国家安全政策、治安行政和刑事法律、法规所确定和协调的以社会、社区安全关系为核心的社会关系的外显形态。安全是秩序的实质内容,秩序是安全的规则形式,安全与秩序具有共在性。安全关系是治安领域固有的唯一的自变量,是划分治安秩序边界的根本依据。社会共同体及其主体间的安全关系行动有圈地自守型、攻城略地型、分工协作型和和谐发展型四种基本类型,分别决定着各个层次不同的治安秩序运行形式。  相似文献   

5.
和谐社会与政府德性——以政府与社会伦理关系为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年来,我国学界关于政府与社会关系的研究,均在三维视野下展开,其核心内容是探讨政府与社会之间外在的权力配置关系。这一研究应该深化到政府与社会内在的伦理关系的建构上。基于这一思考角度,并结合我国政府与社会的现实关系,文章对“和谐社会”的发展战略进行了新的解读, 并认为政府的德性就在于培育和谐的社会,同时也探讨了政府在培育和谐社会中的两大责任指向。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林文勋提出“富民”阶层的学术概念和“富民社会”的学术体系,这是针对“唐宋社会变革”这一重大学术议题探究而提出的学术理论。该理论在汲取20世纪以来史学界关于乡村富户、庶族地主、地方精英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唐宋以来兴起的“富民”阶层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中间层、稳定层、动力层,唐宋以后的中国传统社会属于“富民社会”的学术论断,并以此为基石,建构了中国古代社会新体系。这一理论在提出者的深耕和团队拓展研究中不断推进,在学界的响应、质疑以及相互对话中不断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若干学术论断,标志着“富民社会”理论的建构已基本成型。但也要看到,理论的建构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该理论提出者继续探究与之相关的深层制度问题和社会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7.
甘英  王建军 《人民论坛》2014,(1):199-201
“克己复礼”是孔子试图恢复周朝稳定社会秩序的核心主张,其使之成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根本规范,在古代统一时期发挥了显著作用.礼的包容性和超越性以及当今社会依然存在的礼的根基,即宗亲关系,使我们能够借鉴“克己复礼”,发挥其粘合剂作用,为解决当代中国个人与社会道德关系的建构,及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提供理论帮助.  相似文献   

8.
李强 《今日浙江》2012,(16):10-11
劳动关系作为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社会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建设礼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增强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石若坤 《求索》2012,(11):162-164
道德心理契约是道德双方基于彼此的道德期望所形成的内隐协议。道德心理契约根源于并反映着道德自身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其本质体现为道德心理层面主体间的对话与互动。面对社会关系去道德化、道德关系去内在化的现实,建构道德心理契约即是建构道德关系的内在维度,对人际交往具有底线意义与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建立与发展不仅体现了公民权利范畴的扩展与进步,也隐含了国家治理社会中既已确立的政府-百娃之间官民关系的变化。作为一项新近建立与发展起来的社会政策,我国医疗救助政策的实施,反映了作为底层社会民众的社会需要和利益诉求在国家介入公民健康领域过程中形成的话语机制与政府-民众的关系建构。本文从礼物关系的概念出发,结合社会政策的相关理论与概念,探讨了山东省T市医疗救助政策实施过程中救助对象与政府(国家)之间的互动关系及这一关系的实质。作者指出,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救助对象(公民)与国家礼物关系的持续和健康发展,有赖于公民通过个人责任意识的提升和实践,来建立自身的社会风险抵御能力。作者认为,要逐步扩大建立政府扶助、公民作为责任主体参与的专项社会保险机制。  相似文献   

11.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以实现劳动过程为目的,一方提供劳动力,另一方使用劳动力与其生产资料结合并提供报酬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它受制于一定社会中经济、技术、政策、法制制度和社会文化背景等的影响,是人们社会活动中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劳动关系和谐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在社会中都要面临和处理各种关系。如家乡里的同乡关系、学校里的同学关系、单位里的同事关系、行业里的同行关系、政党里的同志关系、国家里的同胞关系等等。而在所有社会关系中,家庭关系是最经常、最密切、最基本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治安关系的相关理论是治安学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对治安关系的界定有赖于对治安相关概念的理解和选择。治安关系是指在治安实践活动中,治安主客体之间形成的社会联系。它具有实践性、客观性、政治性、互动性、多样性等多种特性。治安关系有三种基本类型,分别是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评价关系,同时,这三种基本类型各自也包含着丰富的、多层次的治安主客体关系。  相似文献   

14.
劳动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关系和谐的重要内容.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一个社会的劳动关系,不仅反映出社会的生产关系性质、劳动者的利益和社会地位,而且关系着劳动的质量和效率只有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劳动的质量和效率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才能创造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5.
作为对主体性反思与超越的主体间性在社会管理中主要体现为国家、市场与社会的关系。国外相关社会管理理论中福利国家理论表达了一种国家对市场的控制;新公共管理理论重构了一种市场神话主义,建构起"企业家政府";"第三条道路"理论寻求国家与市场间的综合;治理理论明确提出国家、市场与社会是治理公共事物的合作伙伴。我国社会管理体制中单位制与人民公社体制建构起国家一元化管理;体制转型时期,国家创造出市场这个合作伙伴,社会开始获得一定程度的发育,社会管理开始出现多元主体;社区制中,国家将市场与社会看成合作伙伴,建构起党委、政府、社会与大众权利共享、责任共担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国外社会管理理论与中国社会管理事实都遵循着从国家中心主义向国家、市场与社会多主体治理转变的轨迹。作为一种分析框架的主体间性不仅有助于解释国外社会管理理论演化与国内社会管理体制变迁,而且可将其勾连起来研究,以指导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再建构。  相似文献   

16.
高力 《桂海论丛》2014,(1):34-38
研究民族道德生活及其道德生活史,必须厘清与道德生活有关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等各种社会关系,分析在社会关系基础上形成的用以调控和把握道德生活世界行为规范的结构、类型和作用,揭示民族道德生活对于民族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意义,从而为民族道德生活的研究提供一种视角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既有的马克思理论整体性研究缺少历时性视角与共时性视角相统一的探讨,导致此种现状出现的原因在于贯通整合马克思各理论的中轴性概念的缺位。以"社会关系"概念为中心范畴对马克思各理论的形成、丰富及其相互关系进行考察,可以在纵向维度的历史发展和横向维度的理论互动中展示马克思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联结和统一。在马克思那里,从唯物主义的艰难转向到科学世界观的巍然创立、从政治经济学的系统研究到资本逻辑的全面解构、从社会主义的深层基础到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任务乃至此三者的耦合,"社会关系"都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立足"社会关系"概念把握马克思三大理论的生发过程及其内在关联,对揭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初始构境、推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谷佳媚 《前沿》2011,(22):193-196
人是关系性的存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活动中最基本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中,主体间性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的本真,主体间的理解与"视界融合"是沟通的基础,主体间的平等对话是沟通的途径,主体间的共同建构与提升是沟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和谐行政关系指政府内部、政府与外部的关系动态地处于结构合理、功能优良、平和稳定而又活跃有序的状态。作为一种主要的社会关系,和谐行政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利益关系,其内容展开在政府与社会、政府与企业、政府与非政府公共部门、公务员与公民及其政府内部等领域。建构和谐的行政关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公正分配、协调发展、民主法治、诚实互信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李乐 《理论月刊》2012,(9):168-171
理论界非常重视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以及爱国主义的理论,在对这两个理论学说进行分析探讨时,往往忽略或混淆研究的对象究竟是祖国还是国家.而这一组概念的混乱造成了不少研究上的误读,因此我们需要明确祖国和国家是两个不能等同的概念,它们是一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准确的把握和研读二者的关系,对于相关理论研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