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律语言精确性与模糊性相应相异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律语言铁定原则是准确性,而法律语言又常用一些模糊词语而呈现模糊特性.本文通过对模糊词语和精确词语相应相异的分析,以阐明模糊词语的使用和法律语言准确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何黎明 《工会论坛》2006,12(6):110-111
法律语言应当准确是对立法的基本要求,但是由于文字本身的不确定性使得法律语言又常用一些模糊词语而呈现模糊特性。本文通过对模糊词语和精确词语的比较分析,以阐明法律语言模糊性特点。  相似文献   

3.
语言不仅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更是人类必要的认知工具。语言表达形式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进行认知的结果,它们记录了人们的认知过程。而与此同时,语言中的基本要素,如:语素、词语等,也参与了人们的认知过程,具有重要的认知功能。这些认知功能包括:指称功能、类化功能和区别功能。  相似文献   

4.
委婉语是一种社会语言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在人们交际的过程中,有些词语使人尴尬,惹人不快,如果直接表达出来会给人一种粗俗、无礼的印象。因此,在一些场合为了避免难堪,或减轻对人的感情伤害,人们创造了委婉语。本文从语言学的角度,试图通过具体的例子来探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英语委婉语的交际功能,并着重介绍英语委婉语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在人们平常交际所运用的语言中,许多词语所表达概念的外延都没有精确的边缘,这就是所谓语言的模糊性。如:高、矮;早、晚;红、绿等词语,其中,‘漓”和“矮”是一对反义词,其间没有明显的界限。‘漓”究竟多高,“矮”又矮到何程度,无从具体化,说明它们都具有模糊性。在语言交际中,掌握模糊语的知识和使用,可以使口语表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模糊语的由来模糊语言学是一门年轻的新兴科学,产生于七十年代中期,源于1965年美国学者LA·扎德的论文(模糊集》。语言为什么会有模糊性呢?扎德指出;“在现实物质世界所遇到的客体,…  相似文献   

6.
汉英语言中的颜色词语除表示其具体实际的色彩外,还会由于它们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具有不同的涵义。本文将分析和对比汉英语言中的部分常见颜色词语(red,white,black),并举例说明它们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相似文献   

7.
厘清了形容词重叠式、形容词的复杂形式、状态形容词等几个相关概念,对现代汉语形容词的生动形式进行界定,形容词的生动形式是指通过重叠、加词缀等附加成分的方式或几种方式的综合运用来增强一些词素、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拟声词等的描写性、生动性的词语形式。  相似文献   

8.
准确是公文语言的第一要素和本质要求。在公文语言中准确选词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六种:一要认真区别词语的理性义;二要严格区分词义色彩方面的差别;三要注意模糊词语和精确词语的选用;四要消除因多义词、多义词组造成语句中有关成份间的语法关系不明的现象;五是数字表述语要力求准确;六要使用规范的简称。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探究的是《边城》的语言风格的美学特点,价值在于揭示出沈从文《边城》创作中独有的一些语言美学特点。具体表现为诗化语言句式、梦幻话语,沈从文常常用淡淡笔墨即勾勒出那不可言说的美,小说借用诗歌的意境,哲理的隽永,而且其中自然夹杂着的一些文言词语,更具有一种古典的精美,这种语言有着清丽柔美、古朴隽永的诗化语言句式;常常呈现梦幻话语。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系统功能语法的含义以及如何灵活运用在英语教学中,具体体现在语法到语义,词汇、语句层面到文章层面,语句中的静态研究向不同语言外部环境中一切互动的动态研究,这些转移成为语言学研究的核心知识。以上背景之下,系统功能语言学以自身特有的社会意义和功能主义角度,以及其对研究意义理论的关注,使得更多的人接受了语言学,并且在很多社会活动、语言教学领域中获得的成绩斐然。  相似文献   

11.
模糊语言是语言中的普遍现象。在很多情况下,模糊语言的运用不但不会使语义含混不清,还可以增强其表现力。文中主要从事物的模糊性、人类认知心理和语言符号本身固有的属性等角度分析了模糊语言产生的原因,并且举例说明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目的在于说明模糊语言存在的合理性,并且提高人们对模糊语言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2.
人们要进行成功的言语交际,必须根据对象调整信息源,以达到受话者产生积极反馈的目的。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了调解语言思维模式与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的关系:传统文化心理影响调解语言的词语选用;传统文化心理影响调解语言切入点的考虑;传统文化心理影响调解语言的成败效果。  相似文献   

13.
新词新语的大量出现丰富了当代汉语词库,也给汉语词汇系统带来了巨大影响。新词新语的来源有新造词语、增加新意义的旧词语、跨域方言词语、外来词、数字词语等。新词新语的特点有新颖生动、衍生能产、形式简洁、语义的动态性以及中外语言交融。新词语的产生有社会背景、语言系统、人类认知以及文化传播诸方面原因。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教学改革对外开放的深入和扩大 ,使得作为交流工具并广泛使用的语言———英语 ,在使用中与汉语的文化差异有所凸显 ,特别是中英两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词语有必要明析和重视。由于英语中的性别歧视词语在讲英语的国家里已受到广泛关注 ,而在汉语中则为人们所忽视。在涉外警务工作中和对外警培训中这一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公安法律文书语言的朴实性是由公安法律文书的性质、特点、作用决定的。在写作实践中,通过使用恰当的词语、修辞等来达到朴实的目的。全面掌握公安法律文书语言朴实性的内涵,需处理好语言朴实与生动、语言朴实与内容深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语言除了表述意义外,还具有表现意义,表现人的主观态度、感情。语言的表现意义主要是由词语负载的。一个词语在指称某一客观事物的同时,往往还表现了人们对该事物的主观评价,主观态度和感情。例如同祥是指称为非作歹的人,可供选择的同义词语很多:坏人、歹徒、恶鬼、坏蛋、恶棍、罪人……所有这些词语基本意义(概念意义、理性意义)相同,指称对象同一,但所表现的人的态度和感情却是不同的,这便是词语的表情色彩。表情色彩包括态度色彩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政治哲学词语的理解,研究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个例。研究发现,脱离语境,对政治哲学词语从逻辑上咬文嚼字,词语产生歧义和不合符逻辑的语义,可是从惯用法上分析,词语合符语言习惯。学界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理解林林总总,莫衷一是,批评言论不断出现,其根源在于没有从语言惯用法上理解和没有在语境中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语言惯用法上理解和在语境中理解,都无懈可击。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当时的语境的意义是"中国革命实践的结果证明,教条主义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著作中的只言片语,不是真理。"36年前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中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真正含义是:"事实是检验‘两个凡是’的标准,事实证明‘两个凡是’不是真理。"离开语境,咬文嚼字理解政治哲学词语如"共产主义""毛泽东思想""摸着石头过河""中国梦"等,都会产生种种负面理解,在语境中,它们的政治和哲理性意义得到揭示和彰显。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不同的文化之间自然会呈现不同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 ,则表现为语言差异。尤其是词语文化和话语文化 ,英语和汉语在解释具体内容时具有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三毛是20世纪70、80年代极富盛名和传奇色彩的台湾女作家,她在语音、词汇、句法和辞格的运用层面上都具有独树一帜的风格。三毛的散文语言擅用密集型聚合的叠音、不同音节词语之间的相互配合、精准的单音节词、简洁的短句、生动的跳脱句、综合运用多重修辞格,这些形成了三毛散文朴实自然、雅洁生动、节奏鲜明的语言风格。结合三毛的生平经历,三毛散文语言风格的成因与她自身的思想感情、气质风格、文化学识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20.
谐音是利用语言中读音相同或相近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产生辞趣的修辞格。网络中运用谐音方法创造了大量的词语。这些词语的出现能起到风趣幽默、新颖别致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