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4 毫秒
1.
网络中的法律困境与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广泛地影响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人们呼唤法律规范网络.法律本身却深陷网络之中。电子商务交易让人们足不出户便可心想事成,但网络消费纠纷解决却不轻松。网络技术让人们便捷地获得各种数字化信息,但却严重影响版权人经济利益的实现。“人肉搜索”使人人都成了网络里的“福尔摩斯”.却给他人的生活带来负面影响。网络中的暴力、色情、赌博等不健康内容已经成为了青少年犯罪的诱因。当难以技术性地防范某种行为的社会危害时,法律就成为必然和首选。这既是对法律的挑战,也是法律发展的机遇.  相似文献   

2.
◆网络问政渐成风尚 截至2009年11月底,我国的网民规模已达到3.6亿,比2008年增长20.8%,互联网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位。前不久,人民网联合国家行政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进行的一项网络调查显示:69%的网友认为,“网络问政”是党政官员了解民意的有效方式,对“网络问政”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充满期待。  相似文献   

3.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设施的完善和提升,人们已经越来越真切的享受到了网络给生活工作带来的便利与乐趣。网络监控在近几年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目前监控系统正在从模拟向网络快速的发展,网络摄像机产品层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的出现,不仅使传统意义上的作品得以通过一种新的媒介——网络技术得以迅速传播,而且也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创作方式.促进了网络文学的繁荣,一批“网络诗人”、“网络作家”开始产生。但网络的虚拟、易变,又使得人们把“网络作品”纳入著作权法的视角进行观察时,不免产生了一些疑问:网上作品具有著作权吗?网上作品的作者身份、发表时间如何确定?网络作者的权利应否受到限制?侵犯网上作品著作权应如何承担民事责任及适用法律?这个案例讨论对这些问题均有涉及。  相似文献   

5.
论网络著作权侵权证据的收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赵璐  南振兴 《行政与法》2007,(5):123-124
近年来,我国网络技术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根据数据统计显示:今年中国网民数量已经越亿,到2008年中国的网民数量可望突破3亿,中国网民数量正呈“井喷”式增长,预示着我国网络知识产权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战略机遇期。与此同时,网络侵权案件数量也正逐年大幅度增加。网络著作权侵权是随着网络的兴起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知识产权侵权形式,因此,只有掌握充足的证据,才能保护好网络著作权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6.
一谈到立法治理网络问题,不少人都会有这样的本能反应:又要管网络了。公众其实也对欺诈、诽谤、造谣、攻击之类的网络问题深恶痛绝,但对“管制”有着更大的警惕和恐惧。中国的很多事,常是一放就乱,一管就死,人们担心“管制”会把网络管死,焦虑于那点儿来之不易的言说空间被“管制”扼杀。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人类社会进人高度信息化的网络时代,给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重要影响;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网络却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在为广大青少年提供崭新的求知和学习手段的同时,“网络垃圾”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负面影响也日趋显现。据河北省未成年犯管教所的一项最新调查表明,74.7%的在押犯曾与网络有过亲密接触,  相似文献   

8.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连网已成为人们重要的生活场所。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便利与实惠的同时,也伴随诸多负面的效应。本文就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影响进行探究,并试图构建相应的应对方案来引导未成年人正确使用网络工具,阻却网络对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法治与社会》2004,(11):4-7
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还只是少数业内人士熟知的名词,“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铺天盖地的网络广告、热火朝天的网络话题讨论和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大大小小的网站都预示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因特网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风靡了全球,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虚拟而充满魅力的世界。它已经渗透到我们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给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诸多便利,网络作为一种信息工具业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步入了一个网络时代。然而,绚丽多姿的网络世界就像潘多拉魔盒,在给人类带来种种便利和享受的同时,也带来了阴暗丑恶的一面。  相似文献   

10.
山寨时代     
2008年最红最火的词汇莫过于“山寨”.从山寨手机到山寨电脑,从山寨明星到山寨电视剧,直到山寨春晚,山寨红遍网络,形成了空前的山寨文化。“无人不山寨”已成为当前一种生活状况,因此,有专家惊呼:“中国已进入山寨时代!”  相似文献   

11.
王涛 《法制与经济》2008,(21):43-45
2008年什么最火,很多人会回答:“人肉搜索”。本来“人肉搜索”是带着维护道德、主持正义的因素而产生,但是部分网民为了满足个体窥私的欲望和宣泄对假想敌的愤恨,却将之在扭曲的网络中无限放大,或是口水淹没真相或是泄愤打败善良。在现行社会框架下受不到任何限制的“人肉搜索”似乎正在逐渐抛弃传统道德,在道德沦丧的道路上渐行渐远。虚拟世界的扩张,特别是技术的进步,大大挤占我们现实世界的空间,如果“人肉搜索”真的泛滥起来,现实世界的人们将没有个人隐私的空间,将在现实世界中无可逃遁。如何认清这种现象,通过立法规制正确引导网民的价值观、道德观是本文着重论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声音     
《法治与社会》2020,(4):F0002-F0002
面对网络暴力,我们难以找到始作俑者,也找不到可以承担伤害他人责任的人,于是,法不责众成为一种常态。同时,网络让人们有了更方便说话的平台,也让声音有了汇聚和扩散的空间,这种传播更容易让人陷入集体无意识的状态,理性的人开始退场,突破底线的行为出现,跟风式的扩散助长了网络暴力的危害。  相似文献   

13.
何筝 《检察风云》2013,(19):72-73
现在,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每天过着三点一线式的生活,越来越喜欢待在家里;他们从网络上获得信息,从网店购买服装和日用品;他们使用社交网络,偏好与陌生人在网络上交流,而不喜欢认识新的朋友。他们称呼自己为“宅男”“宅女”。在“宅”文化正悄然成为一种时尚的今天,我们由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宅”的潮流究竟意味着什么。  相似文献   

14.
无奇不有的互联网仿佛是一片不受法律管制的荒郊野地,当人们用制度化的眼光来打量近年来的很多网上“职业”或“行业”时,谁都会不禁胆颤心寒起来。我国针对网络世界的立法工作如今尚存许多盲区,但急功近利的人们不会等到监管网络的法律臻于完善后,才将在现实法治环境中形成的商业习惯整体复制到网络世界里。看来,在网络世界拥有全套成熟法规之前,用现实法律监管网络已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5.
侯林 《刑警与科技》2005,(3A):156-157
网络犯罪作为一种新的犯罪类型,严重威胁着金融、科研、国防、军事等各个领域的安全,给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对此,世界各国都在加强对网络犯罪的研究和加大打击力度。  相似文献   

16.
“这年头,没个围脖,还真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这里的“围脖”可不是冬日人们围在脖子里用来保暖的物品.而是一种新型的网络社交方式。“围脖”是微博的谐音。人们把微博戏称“围脖”,把更新微博上的日志等内容叫做“织围脖”。“今天,你织围脖了吗?”更是成为时下网络流行语。  相似文献   

17.
网络空间的便利与网络隐私权的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齐宪生 《河北法学》2005,23(8):61-64
网络———这个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的现代技术,不仅给我们带来了视觉上的冲击,心灵上的震撼,也使我们的观念发生了改变。人们不再一味地依靠传统的方式来工作、交往、传递信息,而是改用网络。在网络空间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缩短了,身份透明了,生活变得便捷了。然而正是网络的种种便利,也引发了一个新的问题———网络隐私,就此谈谈个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亦墨 《检察风云》2011,(21):96-96
一台电脑加一根网线,不仅将我们带入了奇妙的互联网时代,更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我们的消费方式。近年来,随着网络购物人群的快速膨胀,以更优惠的价格购买商品成为了一种可能。网上淘宝不仅淘出时尚心经,更练就了种种省钱妙招,这些新的生活方式正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新的购物文化。如果网购达人说“我买到了”,一定是网购“菜鸟”;如果说“我淘到了”,那也已经“OUT”了;只有说“我秒到了”,才是时下最IN的潮人。  相似文献   

19.
距离     
从微博开房的局长,到炫富美女郭美美,热闹非凡的网络世界向来不缺乏红人。当然,这些红人的“红”是网友黑色幽默的讽刺。所幸,最近的网络总算出现了让人温馨的红人,她就是85岁的老人周瑞英。  相似文献   

20.
晓山 《中国监察》2009,(7):47-47
网络世界日新月异,各种新词层出不穷。仅就“裸”字而言,本意为赤身露体,一向为生性含蓄的国人所忌讳,然而在网上也衍生出不少使用频率颇高的新词,如“裸捐”、“裸退”等等。2008年,又冒出了一个令人惊诧的新词——“裸体为官”(简称“裸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