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正出版:长征出版社摘录:我们常讲共产党人要有信仰。信什么,仰什么?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它是信仰之河的发源,也是信仰之河的流向。如果连讲这都不理直气壮,甚至持怀疑态度,那还有什么信仰可言呢?什么是信仰?有几人能真正说明白,让人一听就领悟,对"信仰"二字立生亲和力、敬重心。《信仰的味道》这本书可能会让您有所收获,书名来自作者2012年底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一篇文章,开篇就讲陈望道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功利主义和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下.马克思主义信仰面临着一定程度的危机.甚至不少领导干部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了动摇和怀疑:马克思主义还有生命力吗?中国还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吗?要回答这些尖锐的问题.首先需要弄明白中国为什么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既源于坚定信仰,也源于伟大成就。如果没有实际成就,道路自信的基础就不坚实,对道路正确与否的怀疑情绪与质疑声音就会泛起,走"老路""邪路"的危险就会增加。因此,不断取得新的发展成就,筑牢道路自信的坚实基础,是我们党须臾不可放松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短短3年多时间里,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  相似文献   

4.
对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研究是理论工作者的迫切任务和神圣职责。科学的理想、信念、信仰是强大的精神动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要讲共产主义理想,我们既不能因为资本主义还在发展,就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也不能由于社会主义遇到暂时挫折就怀疑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因此,我们要运用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观点,深刻认识和理解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发展这个主题和新世纪的三大主要任务,增强加快发展、促进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相似文献   

5.
信仰虽是一种精神现象和精神活动,但信仰本身却并不是精神冥想的产物。信仰说到底是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在人们的精神世界的内化。信仰蕴含并展示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蕴含并展示着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真正的信仰危机是指原有的良好而固定的信仰,经过一定的困惑和忧患,对自己原有的信仰发生进一步的怀疑和动摇,直至全面的抛弃,但还没有确立  相似文献   

6.
《世纪桥》2017,(7)
信仰,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精神现象,是指人们找到精神归宿,确立了人生目标追求。它决定人们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科学信仰观确立的基础。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祖国美好未来的重任,信仰马克思主义,应是每一个青年大学生具备的基本素质。然而现如今,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持怀疑态度,致使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等问题愈加严重。本文从经济、文化、教育和自身发展等方面,努力探究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在"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反腐败斗争中,人们清楚地看到,一些党员、干部出了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信仰对于一个党员的思想行为具有根本的决定性作用。有的党员信仰缺失,这是一个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有的"不信马列信鬼神",从封建迷信中寻找精神寄托,热衷于算命看相、烧香拜佛,遇事"问计于神";有的对共产主义心存怀疑,认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文化交流,后现代主义传入我国后,其怀疑、批判、反传统、反中心的基本精神迅速赢得了广大青年大学生的热衷和追捧。而后现代主义强调多元、追求个性自由、宣扬不确定性的"碎片化"社会价值追求,并由此产生的价值相对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甚至道德虚无主义,也在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追求过程中埋上了阴影。如果高校教育引导不当或不及时,就极易对大学生信仰产生影响和危害,必须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9.
生活的主要逻辑,如自我保护、怀疑、功利、追求完美等,逐步确立了法律在社会调控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并促成了人们对于法治的信仰,可以说生活逻辑是法治发展的动力。而同时,法治也会对生活的逻辑加以改造,或促生新的生活逻辑。因此,把握生活的逻辑与法治之间的这种互动关系,对于我国的法治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黄明哲 《党课》2012,(7):102-105
信仰仿佛是远处的灯塔,它指引着我们前进。忠诚信仰,我们就有了目标,有了动力,自然也就走得更远;动摇它,抛却它,我们就会如同“大海里没有罗盘的船一样”,失去方向,失去动力。  相似文献   

11.
信仰与作风     
泰戈尔说,信仰是个报晓的鸟儿,黎明还是黝黑时,就触着曙光而讴歌了。 当人类仰望星空、憧憬未来、思考人生的时候,就开始有了信仰。从某种意义上说,信仰决定了“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信仰回答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  相似文献   

12.
精神支柱是一个人的精神依托,也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对于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来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如果动摇了马克思主义信仰这个精神支柱,就必然会导致思想混乱、社会动乱,就会使党、国家、民族陷于灾难。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关系到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和历史使命的完成,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命运,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前景。  相似文献   

13.
王厚明 《学习月刊》2013,(11):27-27
信仰可以是共同的,可以是有差异的,但也有真与假之分。信仰不同,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就不同,做一名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实践者,就要当一个有真信仰的党员干部。真信仰从不与一己私利为伍。党员干部最应感悟并牢记的就是党的光辉历  相似文献   

14.
百家言     
《求是》2011,(16)
陈奎元: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首先是相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站在了社会科学的制高点上,迄今为止它仍然是社会科学的高峰。同时马克思主义也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上。资产阶级学者在科学上扳不倒马克思主义,就在道义上做文章,  相似文献   

15.
坚守信仰     
正有人说过,能够激发灵感的高贵与伟大的,只有虔诚的信仰。信仰是什么?或许不同的人会作出不同的解读,但对党员干部来说,信仰就是共产党人立身做人、干事创业、执政为民的灯塔和方向,是聚精会神、鞠躬尽瘁、矢志不渝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的精神力量。党员干部需要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而且是坚定的信仰。有了这种信仰,就能够指引革命者  相似文献   

16.
信仰是同人类的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一起发展起来的最基本、最深刻的精神活动和精神现象,表现为社会成员对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观念体系的信奉和遵行,在根本上影响着人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共产主义信仰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信仰虚无现象,妨害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必须旗帜鲜明地加以反对。信仰虚无在今天主要是指共产主义信仰虚无,是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怀疑、动摇乃至放弃。信仰虚无是和党员的基本要求相违背的。党章明确规定:“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可以说,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是共产党员最重要的标准之一,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武装起来的共产党人,必然以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崇高理想和信仰。建党70多年来,我们党能够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正是因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有了人类,就有了信仰。信仰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崇拜。信仰的根本意义在于信仰本身,因为它能够给予我们欢愉感和轻松感。而且它能够使我们看得见未来并觉得这个未来值得去追求;它能够使我们从重叠重复的功利重压中解脱出来,在追求的环境中成为一个自由自在的参加者和探索者;它能够给予我们一整套新的生活程序和持存规  相似文献   

18.
建设法治社会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培养公民的法律信仰。本文论述了法律信仰的内涵及其与法治化进程的关系、影响法律信仰形成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培养公民法律信仰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党课》2013,(7):33-33
“与民争利”还是“为民争利”,这一问题决定着民心向背。时时处处维护“小圈子”“小团体”“本部门”的利益,甚至不惜“与民争利”,就会走向民众的对立面,引发民众的怀疑、质疑和反对;时时刻刻想着群众的冷暖安危,想着“为民争利”,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信仰和追随。  相似文献   

20.
<正>国家宗教局局长王作安在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上说,现在人们讲到信仰就会提到信教者,常常忘了共产党人也是有信仰的人。王作安表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后一路走来,能够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始终勇往直前,原因是什么?就是共产党人心中有信仰,愿意为信仰舍弃一切。而今,有的党员喜欢谈收入、谈待遇;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