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舆论危机下政府形象传播的困境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府的负面舆论极易通过网络传播扩大并一边倒,形成网络空间的政府舆论危机。政府舆论危机本质是政府公共关系的危机,是政府形象管理的危机。危机给政府形象的传播、矫正以及舆论议程设置等方面造成极大困境。政府形象传播必须从共有媒体的特点出发,转变传播理念,建立全面、系统、反应灵敏的传播体系,全面提升政府传播能力体系。  相似文献   

2.
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对政府网络形象建构带来机遇和挑战,当前地方政府网络形象建设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要从提高媒体公关意识、完善政府网站职能、提升政府网站信息传播能力、加强政务微博微信建设做好网络舆情危机处置等方面构建地方政府网络形象。  相似文献   

3.
网络空间是一个由各种话语体系构成的信息和意见传播平台,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希望能够借助这一开放的、互动的、具有广泛影响的传播平台来为实现自身的利益服务。政府除了运用各种传统媒体进行政策、业绩与形象传播外,还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利用好网络这一传播功能日益强大、社会影响日益广泛的传播渠道。政府要遵循网络形象维护原则,科学地开展网上舆论引导和形象管理,积极处置和有效化解网络危机事件,最大限度地赢得网民的舆论支持和形象认同,树立政府在网络传播中的良好形象。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网络的新媒体正逐渐成为我国公民参政议政的主要渠道。在此背景下,迅速传播的公共突发事件对政府的形象与公信力提出了新的挑战。文章以"哈尔滨塌桥事件"为例,论述了政府网络危机公关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政府网络危机公关失当的原因,并提出了构建政府公信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网络舆论危机事件频发,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损害了政府形象。要处理好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地方政府首先应树立正确的观念,切实做到"为民";其次要学习正确的处理方法,通过信息公开化解危机,重塑良好政府形象。  相似文献   

6.
民族地区网络舆情危机类属于公共危机的范畴,是网络舆情的危机状态,具有复杂性、敏感性、政治性和国际性等特征,对执政党的合法性和民族地区政府的正面形象提出了严峻挑战。民族地区政府必须通过有效的引导策略,才能快速、准确和灵活的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维护民族地区的稳定和提升地方政府的危机管理形象。  相似文献   

7.
网络不仅能够及时的收集和快速传播危机信息,也可以急速扩大危机的影响,扩大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和规模。但是,在危机信息的传播与管理上,存在着地方政府的认识误区、信息传播机构的技术误区以及民众的选择误区等问题,使得在危机信息的传播中出现了诸如否定、漠视、反映迟缓等问题,阻碍了危机信息的传播与管理。因此,树立正确的危机传播理念,健全相应的危机信息机构和制度,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和引导以及培育公民的危机意识,对于网络环境下及时准确的传播危机信息,管理应对危机,提高政府的公信力,进而巩固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公共危机是政府形象管理的关键点,对政府形象有正向或负向的放大作用,也为政府形象的重塑创造了机遇。汶川地震为政府形象重塑提供机遇、条件和选择上的新路径,即信息的公开透明、科学的媒体管理、塑造真实的领导人和英雄形象、双向平等沟通的传播路径和不再打造政府全知全能的神话、加紧构建政府问责制、吸纳社会力量参与的管理路径。从中反映出政府以人为本、重视责任和回应、注意依法行政的行政价值取向。要对危机后政府形象的巩固与完善,还需建设法治政府,将政府形象管理的新举措制度化、常态化;建设现代行政文化,从根本上转变公众对政府的成见;增强公关意识,提高政府形象设计和形象传播水平;总结和推广成功经验,加强政府形象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9.
我国已进入突发性公害危机频发时期,政府有效地管理这类危机意义重大。本文从非盈利组织营销理论出发,构建政府面对危机的整合传播概念模型;该模型以提高社会公众福利为目的,根据公众的信息行为规律,从信息编码、解码和干扰等方面,探讨政府在面对危机时,如何有效地向公众传播信息,达到稳定人心、降低损失和树立政府形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新形势下,网络舆论危机成为冲击官民双方契约关系的又一导火索。在源头上、爆发前、处理中、平息后这整个危机演化过程内,无论哪一阶段处理不善都会损害政府公信力、弱化政府形象、危及政府合法性地位。在传统的强势治理模式已经无法有效排解网络舆论所带来的危机时刻,追求善治与善政,以透明、回应、合法、高效为着力点,寻求政府与公众在网络舆论中的最佳状态,成为化解政府网络舆论危机的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11.
突发事件的危机修复不同于危机处理和危机应对,它是采取主动的、积极的态度,建构畅通的沟通渠道,引导舆论,修补危机,重建信任,最终在以群众为导向的核心理念指导下,实现从危到机的转变,促进政府传播、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  相似文献   

12.
地方政府形象是社会公众对地方政府的一种评价,不同社会群体从自身利益考虑,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评价。本文基于失地农民、网民、公众的不同视角,构建了地方政府的三类形象分层和两路传播机理(人际传播:实体形象→公众形象;网络传播:实体形象→虚拟形象→公众形象),然后通过内容分析法,实证分析了影响地方政府形象差异的五个假设。研究表明:(1)失地农民、网民和公众三个群体在利益补偿方面对地方政府形象的认知差异性较大,但在权益维护方面认同程度较高;(2)人际传播中,失地农民与公众对利益补偿的满意程度一致性认同较高,进而在利益补偿维度地方政府形象较好,在权益维护维度较差。在网络传播中,失地农民与网民对权益维护满意程度一致性认同较高,进而在权益维护维度地方政府形象较好,而在利益补偿维度较差。遵循现代治理重在修复较大差异的原则,本文针对人际传播机理中的信息扭曲问题,提出了构建"沟通—协商—反馈"机制的建议;针对网络传播机理中的信息扭曲问题,提出了"地方政府-农民-社会"多元参与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以汶川地震为例,解读中国政府在危机信息公开与政府新闻发布等危机公关传播策略中所体现的及时、准确、公开与透明。中国政府在运用各种传播手段与社会公众进行信息沟通的过程中,政府与媒体间建立了积极的合作关系,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和话语权。政府、媒体、公众这三者之间形成的良性互动关系,塑造了良好的政府形象,维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传播平台的改变,政府道歉的形式也日益变得丰富起来。今天,越来越多的组织在处理需要道歉的危机事件时,常常通过微博等社交平台作出道歉,这种通过微博表达道歉的方式,就是所谓的"微道歉"。"微道歉"不仅可以对危机事件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还可以因为其及时、畅通的传播渠道,从而与公众进行诚恳的沟通,最终提升公众对政府执政能力的认可度和好感度。  相似文献   

15.
网络问政时代的到来,使地方政府面临网络舆情引发的公信力危机。以哲学和公关学知识为基础形成的交叉研究方法——公关哲学,开创了网络舆情危机及其应对之策研究的学术新法。地方政府如果能够运用公关哲学为指导,科学施行网络舆情危机公关,则能化危为机,有效提升地方政府自身在社会公众和媒介中的公信力和影响力,进而重塑地方政府良好的组织形象。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公安机关敏感性案件的办理遭遇了网络舆论危机,已经严重损害了公安机关的执法公信力与公安民警的形象,必须针对敏感性案件信息传播的特点,改善公安机关网络舆论引导的宏观环境,制定舆论引导的微观操作机制,在敏感性案件的信息传播中积极进行舆论引导,抢占网络先机,维护公安机关的公正、权威的执法形象。  相似文献   

17.
政府网络舆论危机既是引发政府公信力危机的"催化剂",又是化解危机的"灭火器"。面对网络舆论,政府部门应发挥避雷针效应,做好积极引导;打破屏蔽效应,树立公开透明形象;重视首因效应,做好事件首次应对;克服激将效应,提高新闻发布水平;避免蝴蝶效应,及时迅捷处理问题。  相似文献   

18.
当前,随着网络舆情影响的不断扩大,其在群体性事件应对处置中的作用也日趋明显。因此,公安机关更好地认识网络舆情的传播机制,分析研究网络舆情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范围和传播过程的规律特点,有效应对群体性事件中的网络舆情危机,对提升政府的执政水平和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已经成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一个重要渠道,网络民意已经成为公共决策信息的主要来源之一。如何积极地应对由网络舆论引发的政府形象危机也成为政府所面临的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网络社会具有虚拟性、互动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中国政府应从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和政府网络形象两方面着手增强向心力,同时,中华民族又面临着西方的文化霸权主义渗透和国内的网络危机处理这双重离散力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