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理论》2013,(32)
运用协整分析法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法对山东省1985年到2008年的年度经济数据进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对山东省外商直接投资和城乡收入差距的因果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证明外商直接投资会使得城乡收入差距加大。因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重点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  相似文献   

2.
现阶段城乡劳动者收入差距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乡劳动者收入差距是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基本因素,分析城乡收入差距问题,首先要研究城乡劳动者收入差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劳动者收入差距逐步扩大,这是产业发展不平衡、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减弱、经济体制改革重心转移、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较快上涨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通过提高农村劳动者的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水平、加快城镇化、提高农村劳动者整体素质等措施,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劳动者整体上的收入差距,最终实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过程中的城市扩张与城乡收入差距的问题已经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二者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其中的内在逻辑如何?这对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提出重要的问题。通过对2001年至2011年全国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进行统计模型分析发现,由于城乡收入存在差距而向城市大量聚集的人口会导致城市土地扩张,人口集聚产生的规模经济驱动力拉动政府的投资偏向于生产力要素和经济要素更为集中的城市,进一步形成城市土地的扩张。为缓解二者的矛盾,我国城乡地区需要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农村自主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形成城乡互动的新局面,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城乡在收入、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极不协调。城乡巨大差距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其中主要因素是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工业优先、城市偏向发展战略和农民分散经营。统筹城乡发展、发展农村教育、加强农业经济组织合作、加大财政支农力度、逐步建立健全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缩小城乡差距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城乡教育差距与城乡收入差距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前,中国城乡教育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现象。根据人力资本理论,教育作为最重要的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其差异影响到劳动力质量并最终反映为收入的差异。如果这种教育等人力投资方面的差距得不到根本性改变,那么在今后一个时期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6.
劳动力流动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一种重要机制。然而,人们在中国的改革过程中,却观察到劳动力流动和城乡收入差距同时扩大的现象。劳动力流动没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主要原因在于工业发展排斥就业的倾向、农业和农村发展不足、城市劳动力市场歧视等。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就必须进一步调整发展战略和转变增长方式、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提高农村人力资源水平。  相似文献   

7.
缩小城乡分配差距的必要性及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的是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统筹城乡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推进现代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实现城乡经济良性循环的必然要求。要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就必须从赋予农民真正的国民待遇,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3,(35)
城市与乡村有差别地发展,造成了城乡失衡的二元结构。城乡一体化就是要从整体上统筹城市与乡村,破解二元分割的格局。要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三个目标,注重城乡统筹发展,改变城乡发展局面;要切实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现进城农民工的市民化待遇;公共资源配置向农村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使城乡一体化真正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9.
姜作培 《党政论坛》2009,(15):36-38
一、正确处理城市与农村的投资关系 一国一地城乡经济发展的速度、协调的程度,往往受制于多种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差距之所以未有缩小且还在扩大.这与过去投资政策偏差与失误直接相关。过去,我们一直实行重城轻乡的投资政策,投资的重点一直在城市,致使农村的基础没施和公共事业建没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相似文献   

10.
城乡统筹教育发展观强调从城乡关系的整体来考虑国家的教育发展,把城乡教育纳入统一的教育发展系统中,逐步消除城乡教育差距,普遍提高城乡人口的现代化素质,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良性转移。不仅义务教育,我国城乡教育在整体发展上同样存在均衡发展问题,主要表现为城乡教育机会与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差别和城乡教育的制度性落差等。要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坚持城乡教育的共同发展,均衡配置城乡教育资源,调整教育政策,体现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11.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研究基础设施投资对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社会公平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阐明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对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缩小我国城乡不合理差距的公共政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我国城乡差距包括合理差距和不合理差距两部分,其中,城乡不合理差距非常大。这既损害全社会的整体资源配置效率,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也有违社会公平原则,容易导致针对城市居民的“仇富”心理出现,不利于政治稳定与社会安定。应该尽快改变“城市偏向”的非均衡发展政策,改革所有阻碍农村发展的公共政策,如大宗农产品价格政策、土地补偿政策、户籍管理政策等等,以便逐渐缩小城乡不合理差距。  相似文献   

13.
城乡差距的现状、根源及解决对策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当前城乡差距主要表现在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公共品提供、科教文卫事业、收入分配五个方面。形成城乡差距有历史的、制度层面的和城乡发展理念几方面的原因。缩小城乡差距要废除城乡不平等的政策制度 ,要统筹协调城乡的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与城乡收入差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近几年的情况看,农民收入增幅虽有所提高.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有逐步加大趋势.在导致城乡收入差距形成和加大的因素中,制度因素至关重要:现行二元户籍制度、不完善的农村市场制度、不完善的农村土地制度、不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现行财税制度、不完善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等正式制度安排以及农本思想、传统的风险厌恶倾向等非正式制度都在不同程度上成为农民增收的障碍,进而成为城乡收入差距形成和扩大的制度性根源.对这些正式制度安排及非正式制度加以创新和完善是目前推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制度性举措.  相似文献   

15.
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 ,有经济发展阶段性的原因 ,也有国家财政政策倾向的原因 ,以及农产品市场结构和农业生产规模等原因。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主要是加快体制改革步伐 ,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加快农村城镇化发展 ,减轻农民负担 ,加大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调整对农业的补贴结构  相似文献   

16.
我国城乡小学教育差距问题一直是我国义务教育中的热点问题,已经成为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瓶颈.这种差距不仅表现在教育的硬件条件,还表现在教育的软件条件差距.要缩小这种差距,需要改变居民落后的观念、意识;还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并建立相应的教育资金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7.
作为统一战线的城乡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中国来讲,城乡关系的重要性在于城市和农村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存在着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区别。过去我们说要缩小和消灭城乡差别,事实上却一直用城市剥夺农村的方式维持着城乡社会不平等的二元结构。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二元结构的情况‘逐渐改变,但这种改变的方向并不是缩小和消灭城乡差别;而是寻求城市和农村共同发展的某种良性互动机制。正是这种机制,要求城市和农村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目标下结成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18.
对转型期城乡收入差距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整个社会的转型过程中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结合有关数据对改革以来城乡收入差距变动的情况作了分析 ;探讨了城乡收入差距变动的原因及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对社会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 ,笔者就增加农民收入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出了几点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一、正确处理城市与农村的投资关系一国一地城乡经济发展的速度、协调的程度,往往受制于多种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差距之所以未有缩小且还在扩大,这与过去投资政策偏差与失误直接相关。过去,我们一直实行重城轻乡的投资政策,投资的重点一直在城市,致使农  相似文献   

20.
实现城乡统筹 解决“三农”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晓河 《求知》2004,(11):17-19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五个统筹中,将统筹城乡发展放在第一位,这说明在我国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城乡关系的重要性。在城乡关系中,农业、农村发展滞后已成为统筹城乡关系的难点所在。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比,我国农村还存在许多问题,必须从城乡统筹的角度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