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3 毫秒
1.
李泽厚是中国美学史上风向标式的人物,是实践美学的奠基人和开创者。他提出的美是客观的,实践是美产生的根源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的观点和美学的观点结合在一起,翻开了中国美学史的新篇章。李泽厚的美学思想大致可以分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和70年代至今两个阶段,后一个阶段的积淀说乃是前一个阶段客观反映说的深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艺术终结论"是西方艺术界讨论的热点话题。丹托的"艺术终结论"并不是对艺术未来走向的预测,而是对当代艺术现状的总结。"艺术终结论"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研究丹托的相关理论,促使我们在新的层面上思索哲学与艺术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尝试对现今美学的热点问题进行分析解答,从美学的角度分析丹托艺术终结论的理论和实践观点,对于美学学科的发展和走向提供了进一步的思考空间。通过了解我们可以发现美学从审美意识中真正解放出来,走向生活,走向实践是美学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3,(2)
对美的本质的追问大致可以分为主观论、客观论和主客统一论三种,其各有得失。比较而言,李泽厚"自然人化"的美学观对我们仍有较大的启示;在对美的本质的追问上,应该站在哲学美学的高度对美的本质做出正面的回答,而不是简单地"否定美学";对美的本质言说应该转变思路,采取分层言说的方式。  相似文献   

4.
当前学术界对于朱光潜的美学思想研究一方面将前后期对立起来,另一方面将他的人生论与美学论、艺术论对立起来。薛雯教授的新著《人生美学的创构》改变了这种分立的学术研究状态,她用人生美学来命名朱光潜美学思想,将他的美感心理研究、诗论研究、谈美与后期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几个原本处于分裂状态的几个板块很好地融合了起来,使朱光潜美学思想形成了人生美学这一有机整体,这不仅是朱光潜美学思想的研究一个巨大突破,也将中国美学研究的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5.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宗教、自然科学和美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美学思想的核心印为艺术"模仿论",反对艺术"天性说",同时,他还开启了艺术"典型说"的萌芽;提出了美的存在方式为有机整体的观点;界定了艺术的外延;揭示了音乐的特殊性,对音乐本质展开了探讨;高度肯定了艺术广泛的社会作用等等,这些不朽的关于艺术、美学、音乐的论述犹如大河之源掀起了后世艺术科学发展的滚滚洪流.然而,由于时代视野和阶级的局限,他的美学思想也深深打上了时代和阶级的烙印.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美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的形态上主张和谐美.中国古代关于美的看法不是单一的,而是在复合中互相补冲的系统,儒道易佛诸家的哲学思想、伦理思想和美学思想在互相离异和互相吸收中共生,便体现了中国古代美论的多样性.中国传统美学中有许多富有现代意味的东西,和西方现当代美学中的一些思想有着相通的地方,但又有着自身独特性和不可磨灭的优势.在新的历史时期,把中国传统美学的这些思想发掘出来加以重新阐释和传承,就必须在现实的人生中,以天地为心,重塑和谐美的文化态度,重建人的精神家园,将会启示我们在美学理论上开辟出一个新的天地,进入一个新的境界,要在现实的生活中收获人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建徽 《学理论》2010,(16):73-74
军事科学美学是军事领域包括军事现象、军事方法和军事理论在内的和谐系统的学说。作为科学美的一种,经验形态美、思辨形态美,需要与外部现实性以及抽象美、理性美体现了军事科学美的本质;新奇性、逻辑性、精确性、模拟性、层次性体现了军事科学美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学点美学     
客观世界中许多事物经常给人以美的感受,例如自然界的日月星辰山水花鸟,社会生活中的优秀人物和先进事迹,多种多样的文学艺术作品,以及住房衣着和环境园林等。凡是客观上与人构成一定的审美关系,也就是引起人审美感受的事物,总称之为审美对象。美大致体现为崇高、优美、悲剧、喜剧(滑稽)等等形态。审美对象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它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越来越丰富的内容。美学就是以美感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一门科学。美学的发展对于美学的研究从古代就开始了。历史上许多哲学家、艺术家都对美、包括自然美、艺术美和人的美感等问题发表过看法。如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  相似文献   

9.
吴立红  刘少坤 《学理论》2010,(27):29-31
老子道论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本体论体系,它的产生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文化渊源。老子道论的超越精神体现在:超越感性和经验,达到对宇宙万物的本质抽象;超越殷周以来的天命神学,发展了自然天道观;超越世俗功利,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老子道论具有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伊格尔顿作为西方激进的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家和批评家,始终致力于将悲剧理论研究与社会主义革命目标以及现实政治实践相结合。伊格尔顿认为,悲剧是最具意识形态包容性的艺术形式,具有政治美学的批判力量,潜藏着巨大的变革力量。他通过重新界定悲剧艺术范畴,重申悲剧艺术"甜蜜的暴力"的悲剧性美学力量,借助精神分析法重新认知悲剧净化论来彰显悲剧在规训人性和促进社会变革方面的"否定性"政治美学功用。促进了人们对悲剧艺术价值的重视,为20世纪以来现代悲剧艺术的振兴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此外,伊格尔顿还将悲剧与宗教以及马克思主义革命政治相融合,来说明悲剧所蕴含的"向死而生"的政治美学启示,为指导当代政治实践提供了积极指向。  相似文献   

11.
贾娟 《学理论》2013,(14):185-186
西北民歌从唱腔到唱词都具有西北豪放、凄凉之美,这种特征是与西北的地理、文化和民俗紧密相连的。西北民歌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辽阔、苍凉和雄浑之美,这些音乐表现体现了西北民歌更深层次的美感即"凄凉美",它是构成西北民歌美学品味中最重要的元素。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6,(9)
生存论是哲学的重要维度。马克思的哲学生存论是一种实践生存论,它立足于人的现实生活,通过"感性对象性"这一范畴,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人的本质规定。人是具有实践本性的特殊存在,只有在实践中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才能得到最终解决。研究马克思的实践生存论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国内实践唯物主义研究的前期线索与基本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实践问题的研讨,发端于70年代末的真理的实践标准大讨论。70年代末,首先由李泽厚、刘纲纪等人在美学研究中率先提出了实践的本体地位问题。当然,这个美学问题是以弘扬主体能动性为主旨的。从现有的文献来看,“文革”结束以后,李浑厚第一次在康德哲学、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提出了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核心地位问题,即所谓实践的工艺一心理结构积淀论(《批判哲学的批判》,人民出版社,1979),并将这种理论意向明确表述为主体性哲学。在《批判哲学的批判》一书中,李泽厚提出马克思…  相似文献   

14.
浅析黑格尔的美的本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美的本质以及美的创造的探讨,是黑格尔美学中重要而合理的美学思考。黑格尔认为美是客观理念的结晶,从而批判了美的主观论;黑格尔提出了美的本质在于自由的思想,强调了人与现实审美关系中主体的能动作用;黑格尔提出美是主客体的统一,是历史的产物,并把美和美的创造的本质归结为人的实践和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本文通过对以上观点的分析,指出了黑格尔美学的科学价值和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5.
美学所彰显的是文化积淀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带来的是更深远美的意境.今天,随着人类审美能力的不断增强,审美素质的不断提高,审美需要的不断扩展,人类比以前任何一个时代都更看重美、亲近美、更希望得到美的陶冶,也更自觉地把美当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试图把美学与图书馆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以期开拓出图书馆在当代的新的发展途径.全面而深刻地阐述了图书馆美学的概念及其建构平台,为图书馆的美学建设工作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式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美学的崇高美出发,从几个方面阐明嘉庚精神在美的表现形态中崇高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马东辉 《学理论》2013,(8):153-154
鲍桑葵在《美学史》中指出"美学理论是哲学的分支,它的宗旨是要认识而不是要指导实践"。生于清末民初的吕澂(1896-1989)平生所致力的佛学美学——即共生美学,恰是要从佛学缘起论的角度认识事物现象并指导人生与社会实践的美学理论。而在剖析"共生美学"的佛学理论渊源及其审美指向的同时,将呈现20世纪初期"救亡压倒启蒙"的历史语境中吕澂"共生美学"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孟思莹 《学理论》2010,(3):10-11
和谐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表示事物发展的协调性、完整性、秩序性和合乎规律性。中国当代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道路中创造性地发展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美学中的和谐思想。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全新理念,是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全面阐明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美美满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开启了以人的感性的对象化的物质实践活动为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新视界,处于基础性的第一位的关键词是同一意义上使用的"劳动""生产"以及"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而美学问题则内蕴其中。马克思对美学问题的解答包括:人的审美感觉在"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的历史中生成,美的规律是"人"的"真正的生产"规律,审美活动渗透于直观产品对象的直观中,人与自然的对象性活动及其关系孕育了自然美的生成。《手稿》的美学价值有如下的新课题需要研究:重新认识《手稿》给出的生产劳动以"美的规律"为原则的美学问题、生产劳动是美和美感产生的根源问题及生产劳动的感性的人的总体性生命表现的性质。  相似文献   

20.
基于实践论和生产力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论和生产力论为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理论基础:全面关注人的感性的实践活动是建构价值观的起点,基于人类实践活动内容的意义表达和理性反思是价值观建构的内容基础,实践活动内涵的辩证本性是理解价值观念辩证特性的深层根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基于实践活动的现实理性反思,又是基于实践活动的历史理性反思。在实践论和生产力论指导下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科学理解价值观念是现实性与历史性的辩证统一,正确处理价值观念的一元性与多元性的矛盾关系,辩证把握价值观念的整体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