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缅甸正在进行的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全面的改革,改革的难点在于国家认同、宗教和解与潜在宪法危机等几个方面。鉴于缅甸是中国的邻国,且具有重要地缘战略地位,其改革成败将对中国产生很大影响。中国应该密切关注缅甸改革进程,在经济领域努力拓展并做到双赢,保持在缅优势地位与影响力,同时与缅甸各方政治力量保持全面接触与友好关系,并将缅甸作为发展与东盟关系的重要平台,最终以缅甸为战略通道实现"走向印度洋"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2.
中缅油气管道项目的实施标志着西南油气进口运输通道初步成型,这对于我国实现油气进口运输通道多元化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但美国和缅甸关系迅速改善使中缅油气管道的建设和运营前景开始受到影响。美国通过促进缅甸民主改革、支持缅甸国内外各种非政府组织、介入缅甸民族和解进程及解除美国能源企业在缅投资禁令等方式对中缅油气管道项目施加影响。在美缅关系迅速改善的背景下,如何维护西南油气进口运输通道的安全将是我国面临的重大外交课题。  相似文献   

3.
奥巴马政府对缅的务实接触政策使美缅关系发生急剧变化,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热点。文章认为,美国改善与缅甸关系,是其全球战略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主要出于为"重返东南亚"战略打开重要突破口、在缅甸建立美式民主、抢占缅甸市场等方面的考虑,同时也有遏制中国的意图,并在这些方面初步取得成效。美缅关系的改善也有利于缅甸使西方国家取消制裁而摆脱外交孤立状态,这给中国带来不容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21世纪之初美国对缅甸政策波折不断,在认识到制裁失败的基础上,凭借务实性接触,美缅关系得以全面回暖,但随即美国对缅甸特定人群和目标采取了针对性制裁,直至当前重拾全面制裁的"大棒".经历了如此的循环往复,美国对缅甸政策大有"回到过去"之势.美国对缅甸政策在"制裁"与"接触"两端摇摆不定,"不完全制裁+不完全接触"混合并存一直存在于其政策调整之中.这种特点源于美国对缅甸政策深层次因素的长期影响,其内在的"两难"在拜登政府期间日益凸显且难以纾解,美国对缅甸政策选择的空间进一步缩窄.面对纷纷攘攘的周边变局,中国应积极寻求拓展周边外交,确保中缅关系健康稳定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5.
当前缅甸政治转型对中缅关系带来的影响已成为国内外不少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试图从不对称权力结构和本体性安全的视角,对中缅双边关系的历史与现实进行理论探索,分析缅甸对中国产生依赖性与离心力的结构限制。本文认为,缅甸对中国形成既依赖又偏离的两种倾向是由中缅不对称结构关系决定的,在此结构下缅甸对自身本体性安全的关注起着关键作用。因而,政治转型后的缅甸在对中国的依赖与偏离的博弈中孰强孰弱,主要取决于不对称权力结构中缅甸的本体性安全是否能得到充分保障。  相似文献   

6.
在"巧实力"外交理念指导下,奥巴马政府对缅政策在方式上与其前任相比有明显变化;这一政策实行3年多来,美缅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从长期紧张到关系回暖、升温,再到目前的双方关系向完全正常化发展;美缅关系完全正常化,关键在于缅甸与朝鲜的军事关系;由于受多方因素掣肘,美国可能会进一步放松或取消对缅制裁或实行限制性制裁,也有可能恢复或延长制裁;短期内美国是很难取消对缅的所有制裁的。  相似文献   

7.
缅甸吴登盛政府上台后实施了一系列措施,拉开了缅甸社会改革的序幕。大刀阔斧的改革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西方国家纷纷与缅甸新政府接触,发展关系。尤其是昂山素季当选议员之后,美国、欧洲与日本加快了对缅甸的战略争夺。作为缅甸传统友好邻国的中国,与缅甸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两国关系发展较为良好。文章将分析缅甸的改革进程对中缅关系的影响,并思考如何进一步推动中缅关系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缅两国友好关系的稳步发展,两国公共卫生安全合作不断深化.新冠肺炎危机爆发以来,中缅积极开展抗疫合作,深化了两国政府和人民对中缅命运共同体的认同,也为两国推进公共卫生安全合作带来新机遇.除了双边合作外,中缅还在中国-东盟、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和澜湄合作等区域性合作机制下积极寻求联合抗疫等公共卫生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并利用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平台参与全球卫生治理,取得了良好成效.但是,缅甸脆弱的公共卫生体系,中缅边境地区严峻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以及缅甸不稳定的社会基础等因素对中缅深化公共卫生安全合作构成了巨大挑战.为此,中国应利用后疫情时代公共卫生安全领域的合作机遇,深入了解缅甸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民众卫生健康的实际需求,进一步拓展双方的合作空间,为中缅公共卫生安全合作创造有利环境.概而言之,中缅应围绕加强信息共享,推进中缅应对传染病联防联控体系常态化建设;注重能力建设,利用多边平台增强缅甸的公共卫生治理能力;加强健康教育,联合开展公共卫生人才培养计划;利用传统优势,充分激发中缅传统医药合作潜能;鼓励多方参与,有效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卫生合作中的作用等方面共同努力,从而进一步推动中缅命运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9.
高程  王震 《东南亚研究》2020,(1):1-19,154
在美国的战略压力下,周边国家对于中国崛起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经略周边也成为中国崛起的重要战略支撑。中美战略竞争的阶段性与中国和周边国家关系的密切程度,影响着中国经略周边的模式和路径。在现阶段,中国经略周边的机制化路径能够统合中国有限的外交资源,借助机制激励、约束及塑造等功能提升中国经略周边的质量和成果,维持在周边部分国家已经取得的优势地位。本文以中缅经济走廊建设为案例,从中国经略周边的机制化视角分析其对提升中缅两国内在合作动力、维持中国在缅甸影响力优势地位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进而就中缅经济走廊机制化建设可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0.
通过民主化进程寻求西方发达国家外部支持是缅甸推进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的主要路径,正因如此,缅甸有可能成为东亚政治经济发展模式的特例。种种迹象表明,民主化进程之后的缅甸正步入快速的工业化进程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时期。未来中缅关系的发展需要在缅甸民主化与工业化双进程基础之上进行重新定位,对缅外交政策应以新型经济关系的构建和民心基础的构筑为战略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1.
中缅关系的转折:1954年——以外交部解密档案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4年,中缅两国总理互访,不仅确立了两国关系的指导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而且双方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增进了了解,减少了疑虑.1954年的双边往来开启了两国高层直接接触、交流的大门,打破了建交初期双边关系冷淡的局面,两国关系取得突破性的发展.此后,中缅关系迅速发展,迎来了"胞波"友好时期.这种状况主要是由于1954年中国结束"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在周边推行睦邻友好外交,而中国政策的这一转变也得到了缅甸的积极回应.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缅甸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措施,逐步实现政府执政和国家发展的转型。缅甸的政治改革措施前所未有,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并收到了一些积极效果。未来,缅甸的改革进程将继续推进,但面临诸多深层矛盾,这些矛盾和问题会对中缅关系造成一定影响,但中缅双方的合作主流不会改变,中缅关系发展大势向好。  相似文献   

13.
冷战时期,日本与缅甸建立了特殊的历史友好关系,但在1988年以后双边关系较为冷淡。尽管日本之后一再努力,希望恢复昔日对缅影响与特殊的邦交,但收效甚微。日本在对缅关系上,一方面利用援助制裁实行有限的压力政策,另一方面又保持对缅接触,实行制裁和接触政策之间的中间路线。日本在缅甸问题上表现出的两面性,是其在国内各界分歧、日美基轴外交与亚洲独立外交、国家利益与价值观外交之间相互平衡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朱昭华 《东南亚研究》2007,(2):61-65,55
修筑中缅铁路的计划早在晚清时期就由英国提出,但遭到了清朝中央政府和云南地方官绅的抵制.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为了获取一条西南国际交通大动脉,主动向英国政府提出了修筑中缅铁路的计划,中国并为此付出了高昂代价,但因缅甸的陷落,中缅铁路最终半途而废.当前,中缅国际铁路通道又提上了建设日程,成为中国加快西部大开发、发展与缅甸及其他东南亚国家关系的重大战略举措,成为新形势下建设和谐亚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主席 12月 11日在仰光机场欢迎仪式上的书面发言中高度赞扬中缅“胞波”情谊和中缅两国共同缔造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他说 :“我是抱着增进了解、加深理解、扩大合作的目的来访问的。”江泽民主席出席了中缅签订 7项合作协议的签订仪式 ,其中包括《投资保护协定》、《中缅渔业合作协定》、《边防协议》。 12月 12日 ,江泽民主席在同丹瑞主席会谈时说 ,中国会根据《双边合作联合声明》 ,鼓励中国企业到缅甸投资 ,中国会继续向缅甸提供援助 ,在农业、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基础设施方面加强合作。  相似文献   

16.
1988年至今,印度对缅甸外交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从"孤立"军政府到1993年的"建设性接触"政策,再到2012年印度总理访问缅甸期间确定的"互联互通"外交战略。本文在纵向梳理印缅外交关系变化历程的基础上,重点探析印度对缅甸外交政策演变的动因和特征。尽管"互联互通"外交有助于印度实现多重战略目标,但由于面临一系列制约因素,政策的实施前景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7.
缅甸独立后外交政策的演变与中缅关系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缅甸独立后,其政治发展经历了多次政权更迭,致使其外交政策发生了几次较为重大的变化。受此影响,中缅关系也出现了一些起伏,但总体上看,奉行积极友善的对华政策一直是历届缅甸政府所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印缅关系:从疏远到合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战结束后,印度从现实利益和地缘安全战略的角度出发,大幅度调整了对缅甸的外交政策,印缅关系由疏远走向积极合作。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等多个角度对背后的动因展开分析,并对其发展前景和地区影响做初步预测。  相似文献   

19.
缅甸的穆斯林与缅孟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兴加难民是历时甚久的政治冲突的旁观者.1992年,大约25万难民从缅甸的若开邦逃亡到孟加拉国,他们声称缅甸当局践踏人权.遣返工作于当年开始,截至1997年4月止,已有23万人被遣返.然而,1997年年中遣反计划暂停.缅孟双方似乎没有解决难民困境的政治意愿,遣返工作进展非常缓慢.除非迫不得已,否则孟加拉国政府决不情愿给予那些剩余的难民以种族上的平等待遇.2002年12月17-18日缅甸联邦总理丹瑞大将访问孟加拉国,这次访问进一步加强了两国之间的关系.近来缅甸政府表现出希望尽快接回至今仍滞留在孟加拉国难民营里的缅甸公民的意愿.  相似文献   

20.
张添 《东南亚研究》2020,(1):33-68,155,156
缅甸进入后军人时代后,国内呈现由军人集团和文官政府组成的"双头政治"权力格局,这种格局是前军人集团政治设计的结果,对现在缅甸的外交政策有很大影响。在外交政策的制定、落实和应对国际压力的过程中,"双头政治"的博弈因少数民族的政治参与而变得更加复杂,体现为军人、文官政府和少数民族的"三方博弈"。在缅北民族和解进程中,各方政治力量的博弈使得缅甸陷入既需要外部帮助斡旋而又让外部难以有效参与的困境。在中资大项目问题上,这些博弈导致缅甸对华政策出现"依赖"与"反依赖"纠葛,而中缅关系无法有效推进的局面。在若开罗兴亚人问题上,各方博弈更使缅甸陷入国际道义、政治与法律围攻的窘境。究其根本,缅甸仍停留在"求稳定"与"求发展"的初级阶段,而国内长期存在的政治认同分歧与族群割裂,使其在后军人时代可能进入另一个"乱局"。军人势力仍然强大、文官政权软弱、少数民族各自进行不同程度的国际动员,各方"自助"而"不得助"的客观形势,使得民盟政府初期良好的外交环境日益恶劣。因国内政治而不断引发外交危机,缅甸孜孜以求的独立自主、中立主义和韧性外交受到极大影响,缅甸的复兴梦与发展梦未有穷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