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5 毫秒
1.
青少年犯罪是个严重的社会问題。人们往往譴责犯罪分子“沒有人性”、“兽性发作”。人为什么“沒有人性”了呢?“兽性”为什么能在人身上“发作”?犯罪和“人性”、“兽性”有什么关系?马克思说:“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页)犯罪无非是统治阶级在法律上认定的人的一种行为,青少年是人的一个组成部分,青少年犯罪就是以青少年为主体的那部分犯罪。因此,本文试以人为出发点,对犯罪和青少年犯罪作些初步  相似文献   

2.
多年来,社会治安和青少年及青少年犯罪问题,一直是人们所热切关心的问题,而其中影响最大,范围最广,紧紧困扰着人们的则是青少年犯罪。 一、青少年犯罪占相当大比例,全党、全社会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青少年犯罪,近几年来,不光是在我们国家呈上升趋势,而且在别国,乃至全世界都呈发展趋势。犯罪活动的猖獗,犯罪率的上升,使得西方一些国家束手无策,视为“不治之症”,抑制和预防青少年犯罪已经刻不容缓。 我们从社会主义法制的角度,经过长期的探索,提出一整套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策,以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青少年团伙犯罪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团伙犯罪是指有三人以上参加的具有一定组织形态的共同故意犯罪,而青少年团伙犯罪则指犯罪团伙成员主要是青少年的团伙犯罪。在我国现行法律中,并没有“团伙犯罪”这一法律用语。它是我国司法实践和法学研究过程中提出的新概念。我国刑法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而在法学和犯罪学研究中,统一把团伙犯罪看作是共同犯罪的特殊形式或者说特殊形态。  相似文献   

4.
对青少年犯罪的研究不能停留在“描述”这个阶段了,而应当尽快地转入科学的分析和“解释”阶段。尽管已有不少人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但往往只是描述性的解释。“解释”在这里的真正含义是“证明”,即犯罪研究应从经验的描述转入科学的证明。一、从“是什么”到“为什么”现在我们着手研究对青少年犯罪原因进行“解释”的理论设想,这是把青少年犯罪研究推向另一个阶段的尝试。要保证这设想不成为空谈,取决于研究的目的性和科学性两大因素。  相似文献   

5.
朱诚亮 《学理论》2009,(31):140-141
青少年犯罪是当今各国十分重视的重大社会问题,本文从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影响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因素、青少年犯罪的防治对策三个方面对青少年犯罪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得出了初步结论,要遏制住青少年犯罪蔓延扩展的趋势,必须形成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的立体网络,建立预防为先、齐抓共管的社会系统屏障。  相似文献   

6.
一九八一年是教育改造违法犯罪青少年取得新成果的一年,也是预防犯罪工作取得新进展的一年。从全国来看,中央和有关部门召开的治安和劳教、劳改工作会议,对社会治安和犯罪防范工作起了重大作用;各级党委、有关部门和共青团组织在教育转化失足青少年和预防青少年犯罪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部分大中城市和地区青少年犯罪有所减少;一批失足青少年经过帮教后停止了违法犯罪活动,涌现了一批“浪子回头”、后进变先进的典型;社会秩  相似文献   

7.
国外所谓“青少年案件”,是指少年法庭的管辖范围。包括青少年犯罪案件、青少年的一般违法案件、罪错案件和“身份罪”案件,甚至还包括一些与青少年本身的行为无关的诸如遗弃案件、虐待案件、福利案件和保护案件等等。“青少年犯罪”概念可以分为法律意义上的青少年犯罪和非法律意义上的青少年犯罪。法律意义上的青少年犯罪指有关法律中已明确的规定犯罪行为。非法律意义上的青少年犯罪指人们根据社会的道德伦理观念甚  相似文献   

8.
孟庆铂  刘萍 《学理论》2009,(10):89-90
青少年犯罪是一大社会问题,本文综述了国内青少年犯罪心理的特点、类型,并对其成因作了分析介绍。旨在对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因及矫正方法进行探讨研究,为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预防矫正其犯罪心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理论视野》2008,(2):63-64
《瞭望》新闻周刊2008年第4期刊登记者专稿说,近年来,大、中、小学生伤害自己(自杀)和攻击他人(群体青少年抢劫、杀人)的案件时有发生,且有上升之势,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据重庆公安机关统计,从2002年至2006年,在公安机关抓获的刑事案件作案成员中,青少年占到总数的48.79%。重庆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所研究发现,从作案手段看,青少年犯罪手段呈现成人化、凶残化倾向。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犯罪不仅是个人的行为,而且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现象。在当今世界,青少年犯罪已成为继环境污染、毒品泛滥之后的第三个社会公害,研究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以遏止、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通过对青少年犯罪的抽样调查,谈一下青少年犯罪的成因、特点及对策。  相似文献   

11.
未成年人犯罪率居高不下牵动着千家万户“问题学生”的称呼早已有之,大多数都是从学习成绩和品德行为两个方面给予界定。一般是指那些在行为和心理上有一定偏差,年龄在12—17周岁的未成年学生。他们主要表现为日常行为习惯偏离常轨、不服从教育管理、逆反心理重、自控能力差、道德缺陷明显,处于一种边缘化的灰色生存状态,甚而可能会在某一诱因的促使下违法犯罪,如厌学逃学、盗窃、吸毒、性乱等。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十分重视的一个社会问题,学者们将青少年犯罪与环境污染、吸毒贩毒并列为世界三大公害。来自中国青少年犯罪…  相似文献   

12.
论青少年犯罪研究的“青少年”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当今世界严重的社会问题。一些外国学者称之为社会的“瘟疫”、“癌症”,把它与环境污染、吸毒贩毒并列为世界三大公害。正由于青少年犯罪所造成危害的严重性,刺激了青少年犯罪研究的兴起。本文拟就青少年犯罪研究的“青少年”概念作一探讨。 笔者认为,法学领域中的青少年概念与社会学、生物学、心理学等学科中的青少年概念  相似文献   

13.
《法学研究》一九八二年第五期刊登了丛文辉同志关于《“青少年犯罪”不是法律概念》的文章。读后,有些不同看法,特提出与作者商榷。 (一) 研究“青少年犯罪”是不是法律概念,首先涉及到对“青少年犯罪”如何认识。“青少年犯罪”是人们通过社会生活和司法实践,概括出来的一个新概念。它是人们接触了大量的青少年进行违法犯罪的社会现象以后,形成的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概括的一个新概念。这一概念的产生和所以能在我国社会生活和司法实践中,被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尝试测定青少年出入不当场所与偏差行为关系的理论模式。本研究发现,青少年出人不当场所确实会对青少年带来负面的影响,但其作用并非完全是直接的,其中部分的作用则是间接地透过理性选择因素与差别压迫理论因素所造成。据此,我们建议,青少年犯罪防治政策除要规范青少年出人不当场所外,也要从青少年出人不当场所的背景因素上着手。本研究用“不当场所”一词来表示KTV、MTV、PUB等地方,作者无意做任何的价值判断,或者以之作为导向研究的结论。此地所称青少年出人“不当出入”系采用社会性与功能性的定义为之。一、文献…  相似文献   

15.
不良交往与青少年犯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交往是青少年社会化的基本方式和途径 ,其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这必须是正常交往。青少年由于其身心特点很容易发生不良交往 ,而不良交往往往是青少年走向犯罪的第一步。本文主要探讨了什么是不良交往 ,不良交往的特点、原因、危害及预防 ,从而预防、减少青少年犯罪。  相似文献   

16.
犯罪青少年的经济生活状况及其对犯罪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宝义 《青年研究》2001,(12):40-45
本文通过对天津市犯罪青少年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 ,描述了犯罪青少年所处的经济生活状况 ,认为经济生活的贫困或相对贫困对青少年犯罪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文章还指出 ,生活“富足”青少年的侵财犯罪与其收入———支出的“供需”矛盾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恢复性司法与青少年犯罪防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晓梅 《青年研究》2005,12(4):24-31
恢复性司法是西方国家近年来兴起的一种以“实现修复正义”和“重塑社会和谐”为基本目标的青少年犯罪防控模式。本文就我国在青少年犯罪防控中探索恢复性司法模式问题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8.
鲍晶晶 《学理论》2013,(8):71-72
青少年犯罪问题在转型阶段的中国社会日益凸显,在总结归纳青少年犯罪心理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回顾了国内外对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因的理论分析研究。从心理学多层面分析总结青少年的犯罪成因,这对于预测与预防青少年犯罪具有显著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有的户籍制度造成了亲子分离式的劳动力迁移,并在迁出地形成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由于缺少来自父母的照顾和监控,留守儿童及有留守经历的青少年的学习表现、心理健康和行为规范都要差于其他青少年,进而使得他们有更高的犯罪倾向。来自65个地级市的经验证据很好地支持了以上假说。工具变量方法估计显示,人口迁出显著增加了迁出地的青少年犯罪,人口迁出率每增加1%,迁出地青少年犯罪数将增加8.6个百分点左右,青少年犯罪率将增长7.8个百分点左右。回归分解发现,人口迁出率也是扩大各地级市青少年犯罪差异的因素,其中,人口迁出率对青少年犯罪数差异的贡献率达13.93%,对青少年犯罪率差异的贡献率为9.52%。因此,预防和治理青少年犯罪可能需要深化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以促进劳动力家庭的整体迁移。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犯罪是一种动态的社会现象。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现象呈现出复杂多样的局面。本文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时空发展观思考分析新世纪中我国青少年犯罪的成因、预防和控制问题反对形而上学和教条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