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易中天  胡君 《法制博览》2008,(18):12-13
中国人的事最不好讲。 比如腐败。中国人喜欢腐败吗?当然不喜欢。提起腐败,中国人没有不咬牙切齿痛心疾首恨之入骨的。就连那些行贿者,也未必当真喜欢腐败。如果不受贿即可财源滚滚,他为什么要冒丢官下狱的风险?如果不行贿就能通行无阻,他又为什么要拿自己的钱送人?  相似文献   

2.
於兴中 《南风窗》2012,(17):98-98
极少有人因为自己的朋友做了行贿的事而同他断绝关系,但如果朋友被证明是小偷或者强盗,大概没有人愿意同他继续交往,除非他们同是杀富济贫的梁山好汉。然而,行贿和偷盗本是同一类型的劣迹,为什么人们对它们的态度会如此悬殊?在当今中国,腐败已不是关乎一小部分人的事,而是关乎"全民"的日常生活写照。并非所有官员都腐败,但腐败确实普遍存在。它像福柯眼中的权力一样,不是高高在上,只有高层领导才会腐败,而是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从头到尾,从上往下,干部商人,医生学者,三班衙役,城  相似文献   

3.
孙玉祥 《法制博览》2009,(14):22-22
我们中国人干什么事都喜欢讲究名正言顺——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是也。因此,一个人,哪怕他是干上不得台面的事,他也会为于这事找出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事由来,以示自己师出有名。  相似文献   

4.
郑氏胡说     
郑渊洁 《法制博览》2010,(10):51-51
成人与孩子 一般来说,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自己都不是龙。 孩子把玩具当朋友。成人把朋友当玩具。 如果一个国家的孩子说大人话办大人事,这个国家的大人准说孩子话办孩子事。  相似文献   

5.
两种腐败     
叶竹盛 《南风窗》2014,(26):10-10
<正>在经济学家眼中,腐败必然会拖累经济发展。就像经济学上的其他很多理论遇到中国就不管用一样,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似乎和这个规律不相符。显而易见,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腐败在广度和程度上都日益严重,但经济发展仍然一路高歌猛进。腐败不仅没有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甚至被一些人认为是发展的润滑剂,并因此被用来论证"适度腐败论"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小学语文     
仲利民 《法制博览》2009,(10):35-35
孙悟空大闹天宫,如来一直在静观其变,如来早就看不惯玉帝统治下积重难返的腐败天庭,让孙悟空搅和搅和也好。不然,玉帝不知道自己的天庭到底有多腐败?!  相似文献   

7.
自己作主     
美国总统罗斯福要部下办事时,往往是提出自己的意见,让部下自己决定是否办、如何办。一次,他写信劝卫尔·塔夫特出任最高检察长官。信的结尾说:“卫尔,这件事究竟该怎么办,最后的决定权还是取决于你自己。比如说,当初就没有人替我决定:究竟该随军出征,还是留在首都做海军次长?究竞是做副总统,还是仍  相似文献   

8.
声音     
《南风窗》2014,(15):15-15
1"想到这些平时会议或活动上经常见到的人都到央视去讲自己如何嫖娼、如何吸毒,真的感到恐怖。"——赵丽华诗人赵丽华如是言。2你(黄奕忠)这么瘦,不吸毒,你骗谁?——海南30岁男子黄奕忠转引三亚月川派出所警员的话,称对方因自己长得瘦而怀疑自己吸毒,将自己殴打至住院。3中国人一般是这样的,你死了,基本上不会再查下去。——对于中国官员频发的自杀事件,中国独立时评人邓聿文认为寻死的官员也有腐败嫌疑。  相似文献   

9.
来信     
《南风窗》2012,(18):14-14
"不行贿是人的一种尊严",其实,不受贿又何尝不是一种尊严呢?行贿的人,有求于人,固然得低声下气一意逢迎。受贿者看似高高在上,实质是把自己放在了交易的杆秤上。在受贿的瞬间自己的官位、权力、地位带来的尊严,全部被那红色的钞票买去了。当然,在举世言利的时代,谈尊严显得太过奢侈。国人谈"面子",却很少说"尊严"。我有亲戚想办一件事礼没送给不在其位的乡人,而找了另一个更  相似文献   

10.
不被欣赏     
柏杨 《法制博览》2010,(3):27-27
“被欣赏”,那就是说,自己的长处被欣赏,自己的短处被原谅。一个人能有这种际遇,真是一连八代老祖宗都做好事,修下来的福。政治上如此,家庭中更是如此,闺房之内,最凄凉的事,莫过于自己的长处不被欣赏,自己的短处不被原谅。有一个小女孩淘气万分,妈妈责备她,说她是一个“坏女孩”。  相似文献   

11.
声音     
《南风窗》2007,(24):11-11
现在的贪官也挺累的,一边自己腐败着,还得一边收集上级或下级的腐败罪行,万一东窗事外,手里好歹有点重大立功表现的资本。——《北京晚报》的评论文章中,对海淀区原副区长星志国因在羁押期间检举揭发了区长周良洛而获减刑有感。  相似文献   

12.
有一次演讲,有听众问我,要到什么时候,你才会停止你的批评?我说,要我停止批评不难,只要给我一个官当,我就自然停止。听众听完大笑,然后整个会场就是一片哗然:原来你小子一直批评中国官本位,批评中国社会腐败黑暗,都是闰为自己没有当官而感觉愤愤不平啊。  相似文献   

13.
装病     
《法制博览》2010,(12):29-29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看透”这个词成为一些人的口头禅。读2009年9月29日《检察日报》,有一篇《一名腐败官员的“三个看透”》,让人印象非常深刻。这个贪官觉得自己“任职时间最长、资格最老”,而且“自认为工作非常认真负责,也确实取得一些有目共睹的成绩,可职务却一直上不去”,于是就“看透”了。记者说,  相似文献   

14.
待遇不同     
达夫与马特都是好逸恶劳的人。两人是好朋友,经常一起做些偷鸡摸狗的事。一次,两人进入一家工厂行窃。在爬围墙时,两人碰到了高压线,双双触电而亡。上帝念其罪还不致死,给了他们一个机会,让他们自己选择进入天堂还是下地狱.  相似文献   

15.
权谋之术     
刘向 《法制博览》2008,(23):22-26
1.权谋的种类 圣贤的君王在办理一件事的时候,一定先要审慎地谋划考虑,然后用蓍龟加以占卜,考察吉凶。国中贫贱的人都参加意见;连捡柴火的工役,也都竭尽他们的心思,所以办了上万件的事,也不会有失算的地方。古书说过:“大众的智慧,可以预测天机。而综合各方意见,必须由一人独自去裁断。”这是伟大谋略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古今“听着没错”的事,听起来觉得很对甚而很正确、很英明但结果办得无效或很槽的事,太多太多了!何以听着没错而最终把事情办得乱七八糟?这实在是大大值得研究的。  相似文献   

17.
一 做事情并不是人越多就办得越好、所以有“人多盖塌了房”的民谚。但是,新近的传统却是任何事都要“全民”,非如此不足以开成浩大的声威,声威一壮,即便没有成效,也具备了“烈火烹油”的模样,看起来看好,说起来好听。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对下一代的爱,在世界上是数得着的。多少人一辈子含辛茹苦,做牛做马,就是为了把孩子供出来。有人说,这爱也不那么纯粹,养儿防老嘛,既然没有西方那样的福利体系,当然只好自己救自己,拼命在自己的下一代身上投资啦。这话不能说全错,但如果把这当作惟一原因来解释中国人对下一代的爱,则又过于绝对。至少对我个人不适用。我相信自己垂垂老矣之时,经济上大致是可以自立的,不至于过多依赖孩子。  相似文献   

19.
车耳 《法制博览》2008,(10):27-27
野史少避讳,便有更多的真实。清朝官吏的腐败和舞弊,在野史里被鞭挞得淋漓尽致。清代,特别是晚清,已腐败得不可挽救,再歌功颂德显然不真实。这样一比较,就会让人感觉野史里有很多真实或者说是本来面目。满清的腐败,在野史中留下的史证极多,好多正史中的正人君子,到了野史中都显露了贪鄙的真面目。  相似文献   

20.
李鲆 《法制博览》2010,(10):13-13
中国文化认为,人不是天生的,而是人自己“做”出来的。一个人,无论他先天素质如何,也无论他高矮胖瘦、贵贱贤愚,如果不会做人,也就不能算做是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