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心理测试技术方法有多种,可以根据不同的测试需要,不同的案件条件,以及不同的被测试人,选用不同的技术方法,也可以综合运用。常用的技术方法CQT和GKT各有优缺点,GKT方法的优点是在犯罪情节保密程度高的情况下,认定结果的准确率相对较高,这种方法测试的是人对目标问题的认知反应,方法应用和测后评图易于掌握。但缺点是对测试案件需要提供的条件要求也较高,有些疑难案件,尤其是久侦未破的案件,往往是缺少可以利用的GKT问题,无法满足GKT方法测试所需要的条件要求,因此,应用范围相对较窄。而CQT测试方法的优点是涵盖面广,是目前国…  相似文献   

2.
论犯罪知情测试相关项目的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唐兢 《政法学刊》2003,20(4):59-61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中的犯罪知情测试(GKT)法对测试条件有较高要求,主要是保障测试相关项目的有效性。实践中影响CKT测试相关项目有效性的因素有很多,测试人员应当认真分析案件材料,排除干扰因素的影响,选准有效相关项目,并做好测试中的校正与评估,确保测试结论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3.
犯罪调查心理测试技术中的心理信息分析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说明心理信息概念对犯罪调查心理测试技术的指导作用。方法综合分析了心理测试技术的功能演变,用信息论的科学原理对心理测试技术进行了全新的定义和诠释,详细论述了心理测试技术的心理信息探查功能,对心理信息的主动性和被动性、测试时机提前、测试前对被测人进行生理状态和心理信息受干扰情况评估、案件测试条件选择、测试题目编制、测前谈话控制、测试目的分析和测试技术综合运用等问题进行了科学系统的论述。结果每一部分论述里都结合了具体的案件办理实践,充分说明了心理信息新理论对心理测试技术实践的科学指导效果。  相似文献   

4.
测试主题是心理测试过程中测试人员呈现给被测人的相关心理刺激所体现的中心思想和核心内容。能否找出案件的测试主题,编制出恰当的测试题目是测试成功与否的关键和核心。在确定测试主题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客观性、关联性、感知性、系统性等原则,并在全面掌握、分析案件相关信息和被测人的"污染"与"漂白"的基础上确定测试主题。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刑事案件侦破和审理的过程中 ,法医DNA检验技术发挥了显著作用。由于我国刑事司法系统对DNA鉴定的依赖性较大 ,DNA鉴定结论常常作为法庭判决的关键证据 ,但是 ,在实际应用中几乎不对其证据能力进行评估。因此 ,对鉴定机构而言 ,提高DNA鉴定的质量和可信度 ,对法医DNA检验的实验室进行测试就显得十分必要。目前 ,在DNA检验方面国内还没有专门的测试机构 ,但在国外则有如美国的实验室测试服务公司 (Collabo rativeTestingServicesInc,以下简称CTS)、英国的塞尔马克公司 (Cell…  相似文献   

6.
当前是地铁建设高潮,由于地铁建设和营运安全问题异常突出,对人民生命安全,社会稳定影响很大,所以要求已中标方在深化设计中有必要在设计阶段提交系统保证计划,系统保证计划是说明如何计划、管理及监控在其服务范围内的整体系统安全性、可靠性、可用性及可维护性要求。  相似文献   

7.
激励测试是心理测试的重要一环,是案件相关测试前的预演,一次成功的激励测试,可以让被测人亲身感受测试过程,提高注意力,尽快进入测试状态,增加其对心理测试准确性的信任,也可为案件正式的测试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8.
季峻 《刑事技术》2000,(5):35-35
测试技术是研究如何对被测对象在试验过程中进行测量的实施方案.包括:测试系统与被测对象的最佳交联,测试系统本身的环节(仪器、设备和接口)之间的最佳交联,测试系统数值计算法及数据处理方法,测试系统及各环节设计规范的制定.测试技术早已渗透到各学科技术领域.以下介绍测试技术在涉枪案件检验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是在甄别嫌疑人过程中使用的测谎方法.但由于测试中的原理机制等问题,反测试手段可以以多种方式对测过程和测试结果进行干扰.加强犯罪心理测试中的监控并提高反测试识别技术,可以较好地应对测试中出现的反测试.反测试的出现本身就是逃避测试的表现,一旦发现被测人存在反测试行为或心理,则应重点对其进行调查.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脑电测试结合测谎范式进行检测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为今后的测谎方式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陈松  胡兰  王俭 《证据科学》2000,7(4):F002-F002
在我国刑事案件侦破和审理的过程中,法医DNA检验技术发挥了显著作用。由于我国刑事司法系统对DNA鉴定的依赖性较大, DNA鉴定结论常常作为法庭判决的关键证据,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几乎不对其证据能力进行评估。因此,对鉴定机构而言,提高DNA鉴定的质量和可信度,对法医DNA检验的实验室进行测试就显得十分必要。 目前,在DNA检验方面国内还没有专门的测试机构,但在国外则有如美国的实验室测试服务公司(Collaborative Testing Services Inc,以下简称CTS)、英国的塞尔马克公司(Cel lmark Diagnostics)等比较大的DNA测试机构。美国CTS测试在规模上最大,已被美国、英国、法国、荷兰、加拿大、日本等许多国家的质量认证组织所认可。下面就对CTS的DNA检验测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1.
P300有波形恒定和潜伏期恒定两个特性,可以通过叠加将P300从EEG中提取出来。P300心理测试利用认知过程中的P300指标的变化探测高级认知活动中的神经电变化,成为一个"窥视"心理活动的"窗口",是对传统心理测试技术的重要补充。在测试实践中要遵循心理测试基本规律,严格按照科学程序进行操作,对测试刺激要精心准备,测试前要进行测试指导,软硬件操作要规范,测试结果分析要科学客观。  相似文献   

12.
张勇 《刑事技术》2013,(6):50-51
心理测试技术是利用有关仪器设备探查、推断人的个体心理信息。它是一项"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测试技术,心理测试仪器会客观的记录下被测试对象的生理参数,但个体的生理参数在采集的过程中不仅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也受到被测人自身生理状态的影响。服用抑制性药物对于生理参数的影响不言而喻,所以在心理测试时,  相似文献   

13.
《公民与法治》2014,(4):21-21
腐败分子到底是怎么一点一点地蜕变变质的?除了制度、监督等外部因素外,心理贪欲也是重要的催化剂。记者30日从南京市纪委获悉,南京在全国首家推出了《公职人员职业风险心理评估手册》,用量化测试手段探测腐败心理轨迹,开启心理预防职务犯罪大门。  相似文献   

14.
袁光明 《刑事技术》2003,(Z1):58-60
现代心理测试技术是建立在生理学、心理学和电子技术基础上的一门学科。它与痕迹、法医、理化等刑事技术不同的是,其它刑事技术是以物质的手段作用于物质的对象,是一个对客观痕迹的静态检验过程,方法相对简单可靠。而心理测试技术则是以物质的手段作用于非物质的对象,即人的心理,检测的是案件事实在当事人记忆中和心理上留下的痕迹,是一个提取心理痕迹的过程。这项技术近几年在我国发展很快,正处于理论探讨与实践应用同步发展完善和普及的重要时期。笔者经过4年成功与失误的心理测试实践,有两方面的深刻体会:(1)这项技术经大量实践证明是科…  相似文献   

15.
付翠 《政法学刊》2006,23(4):125-128
心理测试(俗称测谎)的主要任务就是发现被测人记忆中是否存在有关测试主题的心理信息,而心理信息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注意,所以说注意是心理信息形成的重要源泉,也是心理测试的一个重要心理学基础,因此对注意心理机制的分析将有助于测试题目的编制和结果的分析,从而提高测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测试驱动开发,是在明确要开发某个功能后,首先思考如何对这个功能进行测试,并完成测试代码的编写,然后编写相关的代码满足这些测试用例.文中的测试驱动示例完整的表现了一个测试驱动开发的基本过程.  相似文献   

17.
"测谎",是日常概念,绝非科学术语。其科学称谓是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可简称心理测试技术或心测技术。测试结果能否作为证据,说法很多。中国心理测试技术研究与应用的现状,不容乐观;研讨其证据价值,必须首先对此状况及问题有深入了解。鉴于目前的混乱状况,将心理测试技术作为我国诉讼证据的条件尚不成熟。  相似文献   

18.
女性职务犯罪因其主体特殊性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通过研究女性职务犯罪人的心理特征及其在心理测试中出现的行为特点,提出女性职务犯罪人的心理测试应用构想,期冀为此类案件的测试提供一定的经验和方法,同时为案件的侦破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9.
关于心理测试,人们常常会问到这样一个问题:心理测试的准确率到底有多高?笔者查阅国外的相关资料进行了研究,并以亲历的2例心理测试成功案例进行印证。认为心理测试工作能够为案件侦查提供方向、缩小侦查范围,但测试结论正确与否却只能在案件破获后才能得以印证。  相似文献   

20.
产品责任:欧洲视角的比较法评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侵权法学会"设计的"刹车片故障案"、"被感染的血液案"和"桥梁垮塌案"三个虚构案例是为了从不同角度检验各个法域缺陷产品责任的适用范围和严格性。"合法期待"测试与"消费者期待"测试存在两方面的区别。适用于缺陷问题的"风险—效用"测试与适用于生产者过错问题的"风险—效用"测试之间存在重要区别。单一的理论不能对严格责任在现有产品责任法适用范围内提供正当性依据。产品责任是包含消费者法引以为据的典型正当性事由的自成一格的责任。对更广泛范围的人提供保护,可以基于普通人对市场销售或投入流通的产品不存在安全性方面的缺陷具有合理期待而正当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