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的真实是新闻的本质属性,坚定不移地追求新闻真实就成为媒体和新闻从业者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职业本能和职业品性之一。一个好的记者,必然具备很好的真实意识。这种意识决不容忍也不允许新闻报道中任何理由的“失实报道”或弄虚作假,不允许道听途说和想当然的主观臆断。其与虚假新闻之不相容犹如水火之不容;犹如正常人之于毒品,之于“爱滋”.  相似文献   

2.
在新闻采访、尤其是涉及“三农”的采访中,有些记者经常了解不到真实情况。因为许多接受采访的农民,面对记者往往不敢说真话。笔者认为,群众在新闻里说真话,是减少新闻文过饰非、弄虚作假的有效途径,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新闻的舆论监督作用。群众在新闻里不说真话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一些地方干部习惯于报喜不报忧的汇报方式。当记者下基层采访时,他们就照例找来那些“善于说话”而且能把话说得滴水不漏的干部、群众来应付记者。其二,一些地方干部不想让群众说真话。群众的声音是最真实的,往往能直截了当地指出当地存在着的一些问题,而…  相似文献   

3.
立法视野中的新闻信息真实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万里 《法学杂志》2005,1(4):135-137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自由和新闻理性是新闻信息真实原则立法的法哲学基础。新闻立法须以法治的精神重塑新闻真实的观念规范、道德制度规范和法律规范。在立法选择上,应当坚持新闻信息真实而自由传播的一般保护和特殊限制相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新闻媒体离我们越来越近,在大家看来,新闻反映着社会上普遍存在着的问题,然而有的新闻却越来越不具有真实性和准确性,本文就新闻的真实性提出探讨,介绍了新闻真实的重要性,简单谈论了行文真实与法律的关系,同时对如何让新闻真实和法律关系和谐统一提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5.
隐性采访的法律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性采访的法律问题●西南政法大学刑事司法系李向彬引言隐性采访是相对于显性采访而言的一种新闻采访方法,通常情况下是指记者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或者采用隐藏式技术手段获取新闻材料的新闻采访方法。隐性采性作为一种不公开的采访方法,也有人称之为秘密采访。一般说来...  相似文献   

6.
《检察风云》2015,(7):7
2015年全国两会首场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吕新华的一句“铁帽子王”,红遍大江南北。一时间,“铁帽子王”成为权力不受约束的代名词。和大多数网友想象不同的是,真正历史上的“铁帽子王”,“不仅没法任性,而且权力很小”。近日,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副教授、清史专家李典蓉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为读者解读历史上铁帽子王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7.
情境真实是电视新闻的必然追求,它的具体内涵包括时空环境以及特定的新闻事件和人物关系。电视记必须属守真实理念,捕捉一切有用的信息,灵活彩包括隐性采访手段在内的多样方法以实现情境真实。  相似文献   

8.
张大鹏 《法制与社会》2012,(23):274-275,279
近年来,随着新闻舆论监督作用的不断增强,隐性采访这一鲜活的新闻采访方式逐渐被各新闻媒介所运用,特别是新型电子设备的出现,更为电视记者进行隐性采访、偷拍偷录打开了方便之门.在隐性采访最大程度追求真实性的同时,也造成对他人权利或自由的侵犯、干涉和限制,它带来了一系列法律上的权利冲突,采访不得当就会产生法律纠纷,甚至触犯刑律.如何用道德的约束控制侵权行为和如何维护采访对象的权益是值得我们三思的.  相似文献   

9.
梁巍  刘锦 《法制与社会》2013,(17):79-80
在日益激烈的媒体大战中,为了取得更好的收视率及经济效益,各个新闻媒体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于是在法制采访过程中,常常由于采访方式的不恰当或者记者自身素质的欠缺,从而导致侵权行为时有发生。本文通过对三则案例的研究,分析在法制新闻采访中侵害客体权利的原因,从而探讨如何在法制新闻采访中预防侵害名誉权和肖像权。  相似文献   

10.
在新闻实践中,记者应不断强化自身的现场意识,这对于提高记者的业务素养、采写出感人至深的新闻报道至关重要. 所谓现场意识就是指现场记者的采访要与事件同步进行,尤其要善于抓住每一个反映事物本质的瞬间,并通过采访揭示出来.反映事物本质的瞬间,往往是报道的精彩部分.记者要善于把握事件进程和人物活动的各种变化,并做出正确判断,尽可能还原一个真实的时空流程和场景.  相似文献   

11.
《检察风云》2007,(11):8-9
2004年9月,北京《法制与新闻》在一篇自然来稿中看到了关于谭建之死的报道.因事关事件真实与否的大事,不敢轻易发稿,特派了前文提到的记者潜入当地进行实地采访调查.为了获得真实的材料,该记者没有与有关组织联系,而是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找了个当地人带路,直接找村民采访.当唐克学的耳目知道此事时,那记者的录音笔已录得满满的了.……  相似文献   

12.
编者按:我们编发的这篇文章,是湖北法制报副主编徐晓波同志从新闻记者和编辑的角度出发所写的有关新闻官司中的证据收集、使用、效力等问题的文章,我们认为律师一方面可以从中了解一些记者采编的过程,另一方面,既可以在代理新闻官司时沿着文中的思路去收集使用证据,又可以在给新闻单位当法律顾问时,指导记者怎样收集保存证据。认真阅读此文,对律师是有一定启发的。一新闻单位或新闻作者在新闻报道中,由于多种原因,常会被控侵权而涉及诉讼,这就是所谓的“新闻官司”。应该说,新闻单位和新闻作者在新闻报道中,特别是在开展舆论监…  相似文献   

13.
所谓新闻侵权,是指行为人通过新闻媒体(包括通讯社、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公共网站等)向社会公众传播不真实的情况,或情况虽然真实但属于法律禁止传播的事项,从而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民事权利,依法应当承担法律后果的行为和事实。  相似文献   

14.
从新闻的商品属性看虚假新闻的侵权责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新闻媒体和新闻的特征看,新闻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新闻媒体和新闻受众之间存在着一种事实上的契约关系。新闻受众要支付一定的订报费或收视、收听费;新闻媒体要提供真实的新闻信息。虚假新闻的出现,恰恰是新闻媒体对双方约定内容的违反,构成了对新闻受众合法权益的侵害。  相似文献   

15.
当新闻单位或记者被诉侵害隐私权时,如果存在公众知情权和公众兴趣、公共利益的需要、公正的舆论监督、当事人同意四种事由时,不承担责任.  相似文献   

16.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近年来连续发出了《关于保障新闻采编人员合法采访权利的通知》、《关于加强新闻采编活动保障工作的通知》等,不久前还明确表态:“我们一向支持记者合法行使舆论监督的权利,坚决不容忍打击报复记者行为的发生!”这些文件和表态,无不表达了国家对记者的知情权、采访权、发表权、批评权和评论权的保护与保障态度,  相似文献   

17.
陈倩 《中国司法》2012,(8):107-109
新闻侵权的产生是新闻事业发展的结果。随着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政府面对日益壮大的新闻媒体愈加“力不从心”,媒体自主性获得“新生”;而在市场经济中,无形的市场力量使媒体重心倾向以“星、性、腥”等“猎奇”内容来获得“注意力经济”。加之新闻时效性、客观性与新闻工作者主观意识的“不自主带入”性,新闻侵权案件日趋增多,媒体败诉率更是高达60%。2003年1月28日,《辽西晚报》在锦州“麻将案”中以“侵害杨某名誉权”为由败诉;2009年12月31日,李庄诉《中国青年报》及其记者名誉侵权一案也以媒体败诉告终。怎样规避新闻侵权?又怎样解除侵权对新闻媒体的困扰?鉴于不同类型新闻有其特殊的报道对象、特殊用语等,本文将从社会新闻和娱乐新闻出发对新闻侵权的潜在性表现作出具体分析、归纳。  相似文献   

18.
新闻记者采访权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类冲突引发对采访权的思考 新闻记者享有一定的采访权,这属常理,不应 有什么争议。过去,只要不违法,记者可以到他们 想去的任何地方采访他们想见的人,而采访对象 也常以能接受记者采访为幸,给予尽可能周到的 配合。采访权一说,似乎不值一提。而现在这种状 况已悄然改变,发生在新闻记者与采访时象之间 的冲突时有出现,常引起全国轰动和注目。这些冲 突大致包括两类:一类是采访侵权,记者因为采写 新闻报道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等 合法权益,致使采访对象不满,告到法院引发“新 闻官司”。据不完全统计,自1987年《民法通则》  相似文献   

19.
“三八”国际妇女节前夕,记者决定去安徽省女子监狱作一次采访。出发之前,记者搜集了一些关于女子监狱不断强化法制教育、切实维护女犯合法权益以及积极探索人性化教育,努力提高改造质量等方面的材料,并按照这些材料的内容确定了采访计划。可是,当记者走进女子监狱,走近那些或因包办婚姻、夫妻感情不和, 或因丈夫有酗酒、赌博等不良气习,或因父母、婆媳等家庭成员之间矛盾而导致犯罪的女犯人的时候,记者深深地为她们在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因不知、不会运用法律武器,采取犯罪手段进行反抗、泄愤和报复,最终由受害者变成了害人者而扼腕叹息。于是,记者改变了采访计划,试图走近她们的内心世界,去探究她们为了什么而锒铛入狱,为情爱?为金钱?为仇恨?为生活所迫?是铤而走险,还是一时糊涂?是万不得已,还是因无知而“无畏”?从而使读者看清她们是怎样变成罪犯,又从罪犯到被改造成新人的过程。记者从监狱方面提供的名单中选择了陈小娜(化名)、向新(化名)这两个改造得很成功的典型作为采访对象。  相似文献   

20.
玫瑰摇曳生姿:女记者撩拨不动"酒帝"身体 2001年6月16日,中央某报财经记者董斯妮从北京飞抵安徽,对古井集团董事长王效金进行专访.王效金对记者烦不胜烦,因为有些记者以新闻采访名义拉广告.王效金吩咐秘书:"就说我身体欠安,没空接受专访."董斯妮红颜勃怒:"请告诉你们王总,他不接受采访会后悔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