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京友 《新民周刊》2012,(37):76-79
孙杨在大运会上遭遇的尴尬,带出了体育明星是否应拥有自己经纪团队的问题,这个问题最终将涉及固有的"管理模式",其实是孙杨个人利益最大化与部门利益最大化的冲突。日前,中国体坛"新一哥"孙杨在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耍大牌",成为体育迷们关注的焦点。其母杨明对儿子的过度保护,再次引发了外界质疑。也许,孙杨的错误在于,让根本没有...  相似文献   

2.
黄祺 《新民周刊》2022,(6):46-47
他是那么与众不同,他不是人们习惯的高大结实的网球运动员,身高只有175厘米,跟其他运动员站在一起显得瘦小。体育有着无可替代的魅力,体育明星更是照亮许多人心中梦想的火炬。30多年前,一个网球巨星突然来到人们眼前,他就是华裔网球运动员张德培。17岁,一张年轻、稚气的脸,捧起法网冠军奖杯,成为历史上最年轻的大满贯得主。华人世界迎来第一个自己的世界级体育明星,而中国人因他获得网球启蒙。1972年2月24日出生的张德培刮起的网球旋风,持续了十多年,影响一代球迷和网球运动员。  相似文献   

3.
周洁 《新民周刊》2022,(6):48-51
除了人见人爱的冰墩墩,冬奥会上还涌现出一批实力与颜值双双在线的体育明星。北京冬奥会热度之高,就连吉祥物冰墩墩也成了超级顶流。除了人见人爱的冰墩墩,冬奥会上还涌现出一批实力与颜值双双在线的体育明星,他们在赛场上敢于拼搏、勇于挑战、尊重对手,完美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也让中国的体育健儿赢得了来自世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晓洋 《新民周刊》2012,(24):72-75
1952年6月10日,毛泽东主席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欣然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60年间,中国体育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时常扮演着"政治使命"的特殊角色,因此,中国体坛经历和记载了"乒乓外交"的风  相似文献   

5.
阙政 《新民周刊》2012,(31):76-77
据说人体的代谢周期,让我们每七年就会焕然一新。看起来,体育明星被拉下圣坛,全面娱乐化,连七年都用不了。前不久,看到一篇2005年上海世乒赛期间的体育新闻,文中这样写道:"独揽两座金杯的王励勤身边出现了一位漂亮女孩。生性腼腆的王励勤向关心他的领导、长辈、好友正式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他与他女朋友的恋爱故事开始了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6.
应琛 《新民周刊》2012,(32):38-41
不同人眼中看到不同的奥运会。人们在嘈杂的舆论中感受到当下价值判断的混乱。38枚金牌、27枚银牌和22枚铜牌,中国以金牌榜第二的成绩结束了此次奥运之旅。这是除北京奥运会之外,历届客场参加奥运会以来的最佳战绩。然而,自本届奥运会开幕以来,话题不断、争议不休。例如,外媒对叶诗文的质疑、中国羽毛球队的"消极比赛"以及刘翔的再...  相似文献   

7.
黄祺 《新民周刊》2012,(25):29-31
老外戴亮说,外国人在中国的境遇,与中国人的态度有很大关系,而中国人如何看待老外,取决于他们怎么看待自己。老外们曾经的"贵宾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但是,排斥与鄙视,同样是一种"畸形"。20年前,只要生一张一目了然的洋面孔,普通话带点儿化音,一个老外很容易在中国如鱼得水甚至一举成名。但如今,混中国越来越难。且看爱思考的老...  相似文献   

8.
边芹 《新民周刊》2012,(49):76-77
人最容易背弃的就是救自己于苦海的人,尤其当帮自己的人被维持于道德卑贱。在媒体的煽动下,中下层百姓把经济衰退和自己生活的不幸一股脑地怪到中国人头上。西方导演的"中国造悲剧"这些年每到岁末的两个月,攻打中国商品的战役便进入一年一度的高潮,  相似文献   

9.
谭渊 《德国研究》2014,(2):113-123
早在古代希腊罗马人当中,中国就已作为丝绸之国而闻名。中世纪时,德国人将中国称为"赛里斯"和"契丹"。在德语文学作品中,赛里斯首先作为梦幻般的丝绸之国出现在13世纪沃尔夫拉姆的英雄史诗《帕其伐尔》中。在15世纪诗人罗森斯普吕特的《祝酒歌》中,"契丹大汗"则与传说中的东方基督教国王"约翰长老"一起以巨富形象出现。通过对"赛里斯"、"契丹"和"约翰长老"的源流进行梳理,本文再现了中国形象在中世纪德国演变的过程,并揭示出德国历史、宗教、政治因素对建构中国形象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胡展奋 《新民周刊》2012,(18):28-29
每个中国人看到这样的新闻都会血脉贲张,夜不成寐:中国渔民被菲军抓获后,居然屡屡被"刺字"!不是"签字",而是"刺字"。如果没有记错,宋朝的"贼配军"才被人如此侮辱作贱!  相似文献   

11.
一念向善     
至少在中国,太多的人感觉,2012年12月22日的太阳似乎更亮地升起,而且"善"突然成为人间热词。过去的一夜,过去的一页。在中国,依然有人贪腐,依然有人"幸福",但更多的人明白了,真正的"末日",是心之末日,只要一念向善,世间立刻充溢天光!  相似文献   

12.
张伟 《新民周刊》2012,(30):42-45
"他来伦敦是个错误,因为他只能衬托出朴泰桓的速度。"韩国媒体这段在400米自由泳赛前的"变调插曲",使孙杨获得的这块中国有史以来男子泳将在奥运会上"零突破"的金牌更加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13.
林莺 《法国研究》2014,(1):61-63
法国小说中的中国镜像,不仅体现了"东学西渐"的魅力,更是以一种"二元对立"的基调使东西文化产生碰撞。中国文化对于法国思想、文学具有一定的浸润作用,法国作家在展示自己民族个性的同时也汲取着中国元素,形成了"法国人视域下的中国镜像",福柯的话语理论就很好的解释了这种"异质"文学风格的产生。"法国人视域下的中国镜像"从本质上反映了东方的神秘和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同时也是对于个体自身反思所产生的"他者"环境下的"自者"实现以及对于自身之"道"的体悟。  相似文献   

14.
郑若麟 《新民周刊》2012,(48):20-20
实践不仅仅是检验中国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理解西方的唯一捷径。来自中国的新闻越来越受法国人关注,这是不争的事实。随手在网上输入"中国",即可看到"中国工业生产开始复苏"、"习近平沿着邓小平之路南巡深圳"、"中国是世界经济的吸水管"等一连串有关中国各领域的消息。中国正日益成为国际视野的中心之一。但与此同时,也有法国记者注意到,在十八大报告中,只字未提美、欧、非大陆,因而认为"中国人观念中仍然以中国为世界中心"……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庚子事变"前后,美国两次发布照会,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清朝官员对于美国的刻板印象使他们对第一次"门户开放"照会有诸多怀疑,待到第二次"门户开放"照会颁布之时,八国联军正逼近北京,呼吁"保全"中国的美国,让面临亡国灭种危机的中国人看到了希望。各省督抚对美国的"好感"迅速上升,率先发出了"排难解纷,由美入手"的强大呼声。此后,清政府与美国政府联合与列强周旋,试图运用外交手段调停中国北方的战事。随着清政府联美行动的受挫,中国人的对美热情随之降温。"庚子事变"是中国人对美认知的关键转折点,此后中国人对美国既批判又期待的复杂情感一直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16.
追梦中国     
钱亦蕉 《新民周刊》2013,(33):26-27
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一个令人唏嘘的话题。如果说中国梦是"喜大普奔"的宏大叙事,那么个人梦想的追逐与挣扎,更多的是"人艰不拆"的过程。然而,没有一个个普普通通的人、实实在在的梦筑底,中国梦又会在哪里呢?或者说,当无数追梦的中国人都能梦圆之时,中国梦毫无疑问也就变成现实了吧。  相似文献   

17.
老曹酷评     
曹景行 《新民周刊》2012,(21):11-11
@许文广:美国《大西洋周刊》发表文章称,作者在中国发现,首个走进电梯的人会马上按"关门"按钮。着急上电梯与急着关电梯的,往往是同一个人。他认为中国人不缺雄心,缺的是对公众利益的关注,这是"中国梦"做大的一大障碍。当代国人的精神密码,就藏在这些熟识的生活细节中。  相似文献   

18.
《新民周刊》2012,(23):54-54
"天宫"终于住人了。当这一个初夏,"神九"与"天宫"由人手动交会对接成功,中国载人航天第二步,走得相当成功。回顾起步阶段的筚路蓝缕,航天人从皖南广德的大山里走出来,当我们的航天员,他们和她们,在近地轨道日复一日完成各项工作之时,历史也将铭记深山铸"箭"的前辈航天人,比如钱学森,比如王希季,还有许许多多未被记住的姓名。...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美国多家机构的民调结果进行了纵向和横向比较,考察了美国民众对于中国崛起的认知及其成因。多项民意调查的结果显示,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民众对于中国的崛起有了更多的认知。尽管美国人对于中国的总体印象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但越来越多的美国民众持有或认同"中国威胁论"的看法。不过,在如何处理中美关系的问题上,美国民众的观点明显出现了分化。尽管要求对华强硬的声音一直存在,但大多数美国人认为强有力的中美关系是重要的,并期望两国在关键的政策领域进行更多的合作。美国人的"中国观"是由多种复杂因素交互影响下逐步积淀而成。中国要提高自己的"软实力",改善中国在美国社会的形象,也将是一项漫长的综合工程。  相似文献   

20.
张国庆 《新民周刊》2012,(18):39-41
2010年夏天之前,菲律宾给中国人最深刻的印象,还只是盛产佣人和香蕉的地方。到了2012年春夏之交,已经有太多的中国人对其咬牙切齿了。菲律宾真的不怕再来一场中国版的"美西战争"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