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玉艳 《党史博览》2010,(12):49-51
在抗日战争时期,凡是到过抗日根据地的国际友人和大后方来的朋友,无不对八路军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顽强坚持敌后抗战感叹不已,认为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当他们看到在艰难困苦的敌后.在荒僻狭窄的山沟里。诞生出的抗日根据地第一本摄影画报——《晋察冀画报》创刊号时,更加感到振奋,惊叹这是“奇迹中的奇迹”。  相似文献   

2.
舒云 《党史博览》2023,(6):71-76
<正>1951年2月,毛泽东题写刊名的《解放军画报》创刊。它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唯一一种以摄影图片为主的大型月刊,前身是1948年的《华北画报》,再前身是1942年创刊的《晋察冀画报》。《晋察冀画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的第一本摄影画报,创造了新中国摄影史上的诸多第一。红军创建后第一个专职摄影记者沙飞  相似文献   

3.
正1942年7月7日,《晋察冀画报》创刊号在石家庄市平山县碾盘沟村诞生。创刊号为16开本,彩版套印,共发表新闻摄影照片150余幅,以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名义出版,晋察冀画报社编辑印刷。封面照片《塞上风云》由沙飞拍摄,展现的是1937年10月向长城内外进军的八路军杨成武支队。这期画报全面反映了晋察冀边区抗战5年来的战斗和建设成就。《晋察冀画报》是敌后抗日根据地岀版发行的第一本画报,也是我党我军创办的第一本画报,它以独特生动的艺术形式极大地鼓舞着抗日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  相似文献   

4.
正1942年7月1日,晋察冀画报社印刷厂装订出了《晋察冀画报》创刊号,为中国共产党的生日献上了一份厚礼,在艰苦卓绝的敌后抗日战场创造了"奇迹中的奇迹"。《晋察冀画报》创刊号16开本,共94页,用瑞典木造纸印刷。聂荣臻亲自为创刊号题词。沙飞拍摄的封面照片《塞上风云》和封底照片《沙源铁骑》均用五色套版精印,文字说明为中英文对照。栏目设有新闻摄影、美术、文艺三大类。画报全面反映了晋察冀边区抗战五年来的战斗和建设成就。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有三个文化组织——《抗敌三日刊》(后改名为《子弟兵》报)、《晋察冀画报》和抗敌剧社,被誉为三支文化"轻骑兵"。《子弟兵》报以生动活泼的文字,新颖通俗的形式,及时地宣传抗战形势和著名的战役战斗,反映敌后军民丰富多彩的战斗生活,发挥了舆论战工具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将晋察冀军事问题解决好”是中共中央交给中央工委的三大任务之一。朱德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又是中央工委负责人之一,到达晋察冀后便着力于解决晋察冀的军事问题。他先后帮助晋察冀部队确立打大歼灭战的指导思想;组建晋察冀野战军及军区后勤部;在城市攻坚战中提出“勇敢加技术”的作战指导;充分动员地方党政军民一起参军参战,支援前线。朱德到达晋察冀后亲自深入作战一线与广大官兵一起制定战略部署,研究作战计划,制定作战方案,先后取得了正太、青沧、保北、清风店和石家庄等战役的胜利。石家庄战役不仅彻底扭转了晋察冀的战局,而且开创了我军攻坚战的新纪录。从晋察冀战局转变的整个过程看,朱德无论是在思想上和组织上,还是战术上和兵力动员上。以及他崇高品质的人格魅力上都起了重要的指导和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抗日战争时期,聂荣臻领导创建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他非常重视文化工作,是当时聚集于晋察冀的文化工作者的良师益友。摄影家沙飞辗转来到晋察冀后,得到聂荣臻的关怀和厚爱。聂荣臻在政治上对他大胆使用,业务上大力支持,生活上关怀备至,为沙飞在革命摄影上脱颖而出创造了宽松的条件,使之成为“中国革命新闻摄影第一人”。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晋察冀根据地的创建,战地报刊如雨后春笋应势而出,记录抗战历史,凝聚抗战信心,鼓舞抗战热情。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就十分重视新闻舆论宣传工作,即便是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时期,仅晋察冀根据地所办的报刊就有几百种。报纸有《晋察冀日报》(前身为《抗敌报》)、《子弟兵》报、《冀中导报》、《前线报》、《冀南日报》、《救国报》等,期刊有《晋察冀画报》、《战线》、《抗战生活》、《长城》、《时代青年》  相似文献   

9.
秦湘豫 《党课》2013,(4):105-108
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邓云特(注:另有一说为邓殷洲),笔名马南邮、于遂安、卜无忌等,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竹屿人。邓拓是中国著名的新闻家、政论家,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新华通讯社晋察冀总分社社长、《人民日报》社长、北京市委文教书记兼《前线》杂志主编、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等职。其为《北京晚报》的“燕山夜话”、《前线》杂志的“三家村札记”等专栏撰写的杂文,由于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深受读者欢迎,已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  相似文献   

10.
射向敌人的无声子弹─—忆晋察冀画报董寿延每当我翻开《人民战争必胜》、《冀热辽烽火》等摄影集,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革命战争中一幅幅历史画面。其中最使我难忘的就是抗战时期我们坚持印刷《晋察冀画报》的那段经历。晋察冀画报社成立于1942年5月1日,画报社是以...  相似文献   

11.
新闻组照《黄石村民在印尼客机坠毁中遇难》继荣获第十二届(2005年度)福建新闻奖(新闻摄影部分)二等奖之后,最近又荣获由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和中国地市报新闻摄影学会联合主办的第十七届中国地市报新闻奖(2005年度)优秀新闻摄影作品金奖。这也是本人继2003年度新闻摄影《放鞭炮岂能驱邪保平安?》和2004年度新闻摄影《日夜守着电话机,祈盼儿子平安归》分别荣获第十届(2003年度)和第十一届(2004年度)福建新闻奖(新闻摄影部分)一等奖之后的第三次获省级以上新闻摄影的一等奖。这在莆田当地新闻史上属少见,也是本人始料不及的。但细想起来,这近三…  相似文献   

12.
2007年11月7日,是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成立70周年纪念日。70年前的11月7日,时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副师长的聂荣臻将军,在佛教圣地五台山的普济寺郑重宣告晋察冀军区正式成立。晋察冀军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在晋察冀抗日前线创建的第一个军事指挥机构,也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最高军事领导核心。它在八年抗战和三年解放战争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军事作用,为晋察冀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巩固和发展壮大乃至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70年后的今天,重新回顾这段光辉的历史,必将激励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晋察冀抗战精神,  相似文献   

13.
王勤瑶 《党的文献》2016,(4):114-120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将争取民族独立的救亡运动与思想启蒙相融合,不仅在物质上保障人民的生存要求,更给予了群众精神的满足和生活的希望。在承接新启蒙运动"民族性、民主性、大众化"的理念基础上,中国共产党结合革命根据地的具体实践,通过多种文化传播方式,实现了以新民主主义文化为内核的抗战文化启蒙、以劳动人民主体地位为内核的群众文化启蒙。而作为晋察冀边区文化启蒙的重要传播媒介,《晋察冀日报》社论在宣传党的重大方针政策、军事思想、战略方针以及文化建设方面扛起了敌后抗战的一面大旗,成为中国共产党文化启蒙的重要推手。  相似文献   

14.
<正>给《抗敌报》《晋察冀画报》题词新闻出版机构是边区文化战线上的一个很出色的部门,重视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的聂荣臻对此十分关心。1937年11月7日,晋察冀军区成立,党中央委任聂荣臻为军区司令员兼政委。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刚刚创建一个月,日军就对边区发动了第一次围攻。在这次反围攻作战非常紧张的时候,聂荣臻找来当时担任晋察冀省委书记的黄敬和军区政治部主任舒同等人,商讨创办  相似文献   

15.
正邓拓是我国现当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政治家、历史学家、诗人和杂文作家,他的一生都是在办报、著述、立说中度过。《晋察冀日报》是邓拓从事新闻报刊生涯的开端。十年办报岁月,邓拓一手握笔,一手拿枪,坚持敌后"游击"办报,将《晋察冀日报》办成"民族的号角"与"边区人民的喉舌和思想武器",使得《晋察冀日报》成为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支文化铁军。  相似文献   

16.
《新长征》2014,(6):F0003-F0003
1948年6月8日,华北局常委举行第四次会议,讨论办“大党报”的问题,再次确认《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后诞生的“大党报”定名为《人民日报》。会议讨论了《人民日报》创刊号社论的主要内容,明确为:1、为什么要将晋冀鲁豫、晋察冀两大区合并为统一的华北解放区;2、华北解放区的内部条件与外部条件;3、两大解放区合并的好处;4、华北解放区任务和工作方针;  相似文献   

17.
<正>1947年11月12日,石家庄解放,晋察冀、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在石家庄创办一份像样的城市党报的条件开始成熟。当时担任《晋察冀日报》社长兼总编辑的邓拓,对石家庄办报给予了人力上的支持,而且提了很多指导意见。《新石门日报》的诞生在石家庄解放当天,硝烟未尽,枪声零星不断。一路《晋察冀日报》的20余位编辑、记者紧随部队进入石家庄市区,另一路《冀晋日报》的编辑、记者及电务、经营管理人员与前线记者会合,也进入市区。两路办报人员在石家庄市胜利会师,在中共石家庄市委统一领导下,  相似文献   

18.
黎辛 《党史文苑》2013,(11):45-46
《白毛女》是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为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集体创作的献礼作品,由贺敬之和丁毅执笔。《向毛女》源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阜平县天柱山的一则故事。1944年,时任《晋察冀日报》记者的林漫(原鲁艺文学系第三期学员)写信告诉鲁艺院长周扬这个故事。周扬对这个故事很感兴趣,他认为这个故事可以表现旧社会把人变成鬼和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重大主题。  相似文献   

19.
何立波  王芳 《党史博采》2014,(10):45-49
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有三个文化组织——《子弟兵报》、《晋察冀画报》和"抗敌剧社",被誉为三支文化"轻骑兵"。其中作为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直属的综合性文艺团体的抗敌剧社,更是受到关注,被誉为"军区之骄子"。在晋察冀边区的剧社中,它是建制历史最长、活动范围最广、阵容最庞大、创作成果最多的一个剧社。抗敌剧社的经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成立于1937年12月,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并以新的面貌迎接新中国的诞生。1949年8月,抗敌剧社改为华北军区政治部文工团。  相似文献   

20.
<正>华北抗日根据地的街头展览,主要包括新闻摄影展、战利品展览、科普展览、生产展览、美术作品展等形式。它是从农村和农民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起来的一种为农民所喜闻乐见的传播抗战新文化的形式。街头展览,丰富了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配合与推动了各项中心工作,促进了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发展和壮大。新闻摄影展1939年1月1日,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第一次新闻摄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