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反对官僚主义是列宁党内民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列宁的重要贡献之一。列宁揭露了官僚主义的表现形式,剖析了官僚主义的严重危害,深入分析了官僚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列宁把反对官僚主义和腐化堕落之风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党内民主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列宁认为"需要有千百个措施"来防、反官僚主义。  相似文献   

2.
在1917年十月革命过程中以及革命胜利后一段时间里,列宁持理想化民主的思想,其原因是将巴黎公社的经验绝对化,轻视俄国经济文化的落后性对民主建设的不利影响,对无产阶级国家存在的长期性和民主演进的曲折性估计不足。经历国内战争以后,他转变为现实民主的思想,主张由党来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民主,同时加强党内监察与监督;加强...  相似文献   

3.
在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曾就国内战争特殊环境下形成的政治体制弊端提出一系列改革思想,但是在实践中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经济改革迈出了很大步伐,政治体制改革却没有进行,基本上沿用战争年代那一套做法,权力集中现象越来越严重,党内民主生活越来越不健全,党内争论的方法越来越极端化。从这个角度讲,政治体制不适应经济改革深化的需要,导致了20世纪20年代末新经济政策的终结。  相似文献   

4.
60年代以来,民主社会主义在拉美地区的影响不断扩大。目前,在拉美属于这一思潮的政党有40多个,所控制的工会会员达2000多万。60年代中期拉美工运形成三派鼎立的局面以后,民主社会主义的工会一直是拉美工运中势力最强、影响最大的工会派别。近年来,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拉美民主社会主义工会在拉美工运中的影响进一步扩大,但也面临着新的、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苏联解体后,社会民主主义思潮在俄罗斯相当流行,先后成立了十多个社会民主主义政党。但是,这些政党大多数存在时间较短,内部派别林立,组织涣散,多次发生分裂。2001年戈尔巴乔夫发起成立的统一的俄罗斯社会民主党在俄国政治舞台上没有发挥多大作用,目前出现新一轮改组。在作为“政权党”的“统一俄罗斯”党内,形成了社会民主主义“左翼”与自由主义“右翼”并存的局面。俄国社会民主主义政党与欧洲其他国家的社会民主党相比既有共同之点,也有很大差别。随着俄罗斯经济社会转型的进展,社会民主主义思潮在俄国的影响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但是,俄罗斯社会民主党本身的前景未可乐观。  相似文献   

6.
巴西劳工党制度建设和组织发展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西劳工党成立后,确立了党内两阶段代表会议制度和核心小组组织结构。为了加强团结和凝聚各种政治力量,劳工党在党内采行了比例代表制和派别活动制度化的原则。随着国内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面对政党政治的新形势,特别是随着大批劳工党人出任各级立法机构议员和地方、联邦政府官员,劳工党又通过设立新的机构和修改章程,对党的内外运作机制作出了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7.
列宁时期"民主的集中制"可以概括为十一项基本内容.战争时期的极端集中制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产物.国内外战争刚刚结束,俄共十大与列宁即对和平时期"民主的集中制"作了初步设计:考虑一种"新的政治政策".  相似文献   

8.
1956年的苏共二十大,是赫鲁晓夫执政后确定苏联党和国家内外政策全面调整的一次转折性会议,也是他巩固在苏共党内地位、树立党内威信、战胜党内对手的一次关键性会议.这次会议开始反思斯大林所犯的错误,解放了思想,提出了党内民主、党际民主等诸多问题,点燃各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激情.斯大林去世后,苏共党内斗争成为重要的不稳定因素.由于对斯大林的批评过激,引发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思想混乱,造成了深远而严重的影响和后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军队内部派别之争的角度,分析了1964~1985年期间巴西军政权兴衰的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巴西远征军的派出,导致军队内部形成了两大派别,两大派别间存在不同的政治主张。1964~1967年,温和派在政府内占优势,但强硬派也保持较大影响,这一时期威权主义政治体制初步形成,但还保留了一定的民主程序。1967~1974年强硬派控制政府,实行了政治高压政策,威权主义体制进一步强化。1974~1985年温和派重新崛起,强硬派被削弱,军政府推行了政治开放政策,并最终于1985年实现"还政于民"。  相似文献   

10.
冷战结束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所代表的两大意识形态的全球对抗淡出历史舞台,这为国际社会各种思潮的产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果然,一时间新的国际关系理论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一些学者提出了诸如“地缘经济学”、“国际政治经济一体化”等观点;但是也有一些学者大肆宣扬“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第三条道路”、“新干涉主义”、“霸权稳定论”等理论。这些名词各异、貌似无关的思潮理论具有一个共同的功用——为国际政治中的干涉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制造理论根据,建立符合西方价值观的“冷战后国际关系新秩序”。 从本期开始,我们将推介一系列冷战结束以来西方国际关系领域的主要理论思潮,供读者分析、比较,为加强对冷战后国际关系理论思潮的追踪研究和提升我国在21世纪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由国内著名拉美问题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徐世澄研究员主编的<拉丁美洲现代思潮>于2010年10月由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南开大学韩琦教授、中国社科院拉美所的袁东振研究员和刘承军研究员也参与了该书的编撰.该书主要介绍和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拉丁美洲地区的各种思潮.全书共分导言、政治思潮、经济思潮、社会思潮、文化思潮和外交思潮五编,共计21章、46.4万字.作为国内第一部全面介绍和分析拉丁美洲现代思潮的学术著作,该书有助于全面了解拉美地区和国家的各种思潮,深入研究拉美现代化进程和发展道路.该著作对拉美各领域中现代思潮的全面分析反映了作者深厚的研究功底、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历史知识.在此,笔者仅仅指出本书的几个特色,以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2.
自实行革新开放以来,越南共产党在加强党内民主建设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大胆尝试,形成了许多富有特色的重要举措。对此,我们应重视研究其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宪法更新是土耳其现代化进程中的突出现象,土耳其共和国先后颁布了1924年宪法、1961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且每部宪法又伴随着数量众多的宪法修正案,为推动土耳其民主化进程的深入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当前,土耳其国内各派别围绕着是否颁布新宪法展开激烈斗争,而掌权的正义与发展党正在针对新宪法的出台作出一系列努力.宪法作为政治利益博弈、力量关系对比的产物,其更新对政治社会变革有着重要影响;以民主的纬度来观察宪法更新,是宪法变迁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命题.本文试以土耳其现代化进程中的宪法更替为主题,论证宪法更新对民主化进程的影响,进而探讨土耳其制订新宪法的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俄罗斯经济改革措施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俄罗斯经济危机后执政的普里马科夫政府吸取了前政府改革的教训,提出了“经济协议政策”,以无派别、无意识形态的实用主义为指导原则,反对经济和政治生活中的取消私有化、轻率国有、无监督的货币发行和各种极端主义观点,在继续深化和完善市场经济和民主的同时,加强市场经济中的国家作用。普的新政策已初见成效,同时面临新的考验  相似文献   

15.
1991年的苏联剧变使苏联共产党失去了政权,丧失了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果实.十月革命是列宁领导的、建立在坚实理论基础之上的伟大革命,其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二月革命之后,列宁根据俄国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调整策略,由和平夺取政权发展为武装夺取政权.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坚持原则,始终捍卫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同时根据革命实践提出了多党合作原则.十月革命前后列宁在政权问题上进行的一系列实践和探索,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财富.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条件下执政党工会理论谇的正确与否,与社会主义的命运、与执政党的命运密切相连,十月革命后列宁对社会主义工会的性质、地位、任务、作用以及发展趋势的的论述,为社会主义工会理论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在斯大林时期,随着领导人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扭曲,苏联工会运动及其理论发生转向,工会形成了一套固定僵化的模式,丧失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17.
齐传钧 《拉丁美洲研究》2012,34(4):45-53,80
在长期深陷发展之困的拉美诸国中,智利以20多年的还政于民之路实现了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成功转型。智利民主政府取得成功的经验在于:在延续军政府时期奠定的自由市场制度的同时,注重维护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不断提高社会支出规模,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力度;合理地平衡了"转型正义"和"原谅与忘却"的原则,保证了转型期间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笔者最后提出以下启示供其他发展中国家借鉴:威权制度可能提供经济结构"向好"改革的机会,且政治专制与经济增长也可以长期共存;民主化进程需特别注意改革的次序,不可片面追求民主政治目标;实行各派别之间的联合执政,避免单一派别在政策上矫枉过正;构建包容式的社会文化有助于避免转型过程中出现社会动荡和政治动荡。  相似文献   

18.
列宁是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创立者,也是共产党执行民主集中制的楷模。为了全面贯彻民主集中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当前研究、学习列宁执行民主集中制的经验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列宁十月革命前夕曾设想新政权实行巴黎公社的民主原则,十月革命胜利后进行了大胆试验,结果很快失败。转改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其中的“官”制特点是自上而下的委任制。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是列宁对巴黎公社原则的创新和发展,在当时及以后相当的一段时期内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高度集权下的委任制导致官僚主义的滋生和蔓延,出现权力的腐败。列宁为了完善和改革社会主义的“官”制进行了不懈探索,有些思想成为宝贵的遗产。但因种种原因,列宁终未能找到问题的症结。  相似文献   

20.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进行了发展和创新,领导俄国取得伟大的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权,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现实,开辟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人类历史新纪元。列宁根据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向“新经济政策”的战略决策,使苏维埃俄国找到了向社会主义经济阶段过渡的新道路“。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理论的补充、发展和创新。在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背景下,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斗争的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进行了全面的、创造性的运用、补充和发展,为全世界人类进步作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杰出贡献,是捍卫和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理论为被压迫民族的民族独立斗争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思想。在列宁主义的光辉照耀下,许多殖民地人民为摆脱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桎梏、争取独立和自由而斗争,并在获得解放之后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越南革命领袖胡志明在列宁主义的指导下选择了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创造性地运用到越南革命实践中,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