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代群 《瞭望》2004,(24)
一首“夫妻双双把家还”,借助荧屏,唱遍大江南北,显示了黄梅戏在当今舞台上的魅力。只要有观众,戏曲就有生存的基础,而只有观众年轻化,戏曲才有发展的潜力。这两点,黄梅戏令其他传统剧种羡慕。本刊曾刊文探索东北二人转的生命力,引起读者关注。这一次我们尝试分析一下黄梅戏的生命力,看看她为什么如此受欢迎。  相似文献   

2.
李燕燕 《民主》2012,(3):48-49
“石家庄丝弦”是河北省特有的古老戏曲剧种之一.它流行于太行山麓.扎根在冀中平原,是石家庄地区土生土长的地方戏。至今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作为较古老的戏曲剧种.“石家庄丝弦”经历了几度辉煌。也曾几陷低谷.尤其是在戏曲市场低迷的当代,丝弦也与其它剧种一样,经历着时代的考验。2006年.“石家庄丝弦”被正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相似文献   

3.
四川苍溪县川剧团创作演出的《灵牌谜》、《郑板桥买缸》、《赶隍会》等新编历史故事小灯戏,以其健康清新的思想内容和“灯中有戏,戏中有灯”的艺术特色,在去年九月四川省振兴川剧第二届会演中,备受观众赞赏。一些戏剧专家认为,这是一个新发现,它为振兴川剧注入了新的活力。 你看那《灵牌谜》中的一对无赖夫妻,为骗钱财,竟夫说妻死,妻称夫亡。结果,骗剧败露,闹  相似文献   

4.
这里,向读者介绍一点有关我国古老剧种昆剧的新情况: 明珠会失落吗? 发端于明初的昆剧(过去叫昆曲),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它曾像京剧一样,一度风靡全国。在它鼎盛时期,仅北京一地,就有50多个班社。近百年来,昆剧又以自己的优秀传统剧目和丰富优美的表演艺术,滋养了京剧、越剧、川剧、秦腔等许多剧种。它被尊称为各剧种的“乳母”或“老祖宗”。今天,这个有将近500岁的“戏剧之祖”还有没有生命力?它还能为观众服务吗?  相似文献   

5.
一档电视戏曲节目,引来网上四百多万条留言,青年观众踊跃参与中国是一个戏曲王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孕育了三百多个戏曲剧种。传统戏曲如何在新形势下生存、传承、弘扬?上海电视人为之探索过、实践过。在  相似文献   

6.
50年代,昆剧《十五贯》获得成功,周恩来总理赞叹:“一个戏救活了一个剧种。”今天,当话剧滑入低谷,一出《魂系何方》,连演百场,振奋人心,大有当年《十五贯》的价值。 请看《魂系何方》所引起的“轰动效应”: 剧终,演员频频谢幕,观众却仍沉浸在戏里,迟迟不站起来。忽地:许多观众涌向舞台,有的拿出说明书,有的掏出笔记本,有的摸出戏票,请演员签名。 散场后的候车站,观众仍在兴奋议论:“这个戏不错,多年没看到了。”“戏正,演员演得也有感情。”“话剧嘛”,就是要这样,能够吸引人。”  相似文献   

7.
《侨园》2019,(11)
<正>笔者最初知晓海城喇叭戏还是在中学时代,那时,我们使用的省内通用音乐教材上介绍的地方戏剧种中就有海城喇叭戏,当时我很纳闷为什么在一个县城会兴起一个地方戏剧种。近年来我从事辽宁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对海城喇叭戏有了深入细致的了解,特别是当我了解到海城喇叭戏的历史后,更为其顽强的生命力和留住乡愁记忆的特殊作用所感动。海城喇叭戏源于海城地秧歌,因其主奏乐器唢呐的俗名为"喇叭",所以被称为"海城喇叭戏"。海城喇叭戏最早形成于辽宁省海城市西部的牛庄镇一带,  相似文献   

8.
随感二则     
一张 《瞭望》1994,(35)
厦门一个叫金莲升的高甲戏剧团今年春天叩开了对大陆同胞关闭了45年的金门.这个剧团是应台湾金门中国民俗文化交流协会之邀、正式到岛上演出的.且不说演戏期间万人空巷、全岛沸腾的盛况,只说一个小插曲,便耐人寻味;当地观众看戏看得如醉如痴,剧团欲罢不能.他们只带去16个剧目,有的戏已重复演出多次,但观众仍不满足,要求上演新戏.剧团团长说:“如要演新戏.就得把留在家里的乐谱、幻灯字幕取来.”当地“镇长”表示:“这有何难,派只船去拿来就是.”剧团打电话联系后,次日上午金门开出一只机帆船,花两三个小时就取来了乐谱和灯片.  相似文献   

9.
中国民族传统戏曲历史近千年,只是在近百年——特别是近50年中才同世界其他国家有较多的接触和交流。但从“全球”观点看,其规模、深度仍很小很浅。即以戏曲剧种说,出国交流的很少,就是京剧,比起日本歌舞伎也还远不如。 如今,面对声势浩大的全球化潮流,我们的民族戏曲将何以自处,何从适应,何以发展?我想,我们的任务应是让过去长期闭塞的许多剧种通过各种方式被更多世界观众所见所知,由见知到理解,由理解到喜欢,使这些剧种的艺术成为世界性文化艺术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侨园》2017,(7)
正"我一定多带徒弟,多传技艺,让海城喇叭戏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唱响。"7月2日上午,现为鞍山市艺术创作研究所的海城喇叭戏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肖杰,信心满满地对笔者说。一海城喇叭戏是辽宁乃至东北地区最早形成的地方民间剧种之一,有300多年历史,发源于海城牛庄。明代中叶,因为海城牛庄是个港口,海运发达,商业繁盛,山西、山东、河北等地商民大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6,(5)
临高人偶戏是流传于海南省临高县及其附近一带的稀有剧种。其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舞台表演独具特色,为民众塑造了一系列艺术形象,深受广大民众喜爱。但近年来,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在如何传承的问题上,临高人偶戏和其他地方戏剧艺术一样面临着共同的困境。本文重点分析临高人偶戏的发展现状,进而提出相关对策,以使其得到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12.
时已深秋,首都戏曲舞台却春意盎然。包括八个剧种、十个剧目的全国戏曲现代戏汇报演出正在举行。 如果以为这次汇演当中必定有许多惊人之作,那么这要求是不符合实际的。但是,这是粉碎“四人帮”以来,我国戏曲改革工作经过一场劫难后的一个历史性的新开端。植根于人民土壤的古老的戏曲艺术大树,将要结出反映现代沸腾生活的累累硕果了。这个预言并非妄测。例如,汇演中根据长篇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改编的川剧《四姑娘》,同行们就认为是一出剧本、唱腔、表演都比较完整统一的精美隽永的好戏。这出戏写了情,而这正是解决现代戏戏曲化的重要  相似文献   

13.
记得这样一件小事:新中国诞生不久,文化部召开第一届全国戏曲工作会议。周总理在接见与会代表时,关怀备至地一一询问大家的生活情况。“江南第一武生”盖叫天先生随口回答说,各方面都很好,就是我家住的地方至今还没装上电灯。本是无意之谈,总理却记在心上,很快就通知有关单位设法解决。不久,杭州金沙港一带就通上了电,家家灯火通明,人人喜笑颜开,群众无不称颂新旧社会两重天,党的关怀照心间。  相似文献   

14.
京剧是流行于全国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戏曲剧种之一,它继承和发展了徽剧、汉剧和昆剧的优良传统,并不断吸取梆子、高腔以至地方小戏的优秀剧目、音乐和表演艺术,加以丰富和发展,集中戏曲艺术优秀传统于一身,兼容并包、化而用之,逐渐形成具有很高艺术水平的戏曲艺术形式。作为美仑美奂的国粹,它不仅创作出数以千计的传统剧目,在表演艺术、戏曲音乐以及舞台美术、服装扎扮等方面,也都形成独具特色的一整套完整的艺术体系,享誉国内外。京剧的形成是以徽汉同台、皮黄并用为开端的。1790年,浙闽总督伍拉纳为祝贺清高宗乾隆八十寿辰,带了当时在南方颇负盛名的安庆徽戏班“三庆班”人京,由于当时“都中人士,喜听新声”,盛极一时的秦腔又已被禁五年,加之徽班本身艺术成就很高,既有丰富优美、高亢激昂以二黄为主,吹腔、高拨子等为辅的动  相似文献   

15.
骆中姝 《学理论》2008,(4):81-83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文艺领域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发展、成熟起来的中国戏曲剧种,日渐失去统领城乡文化娱乐的主流地位。20世纪50年代,我国有戏曲剧种368个,80年代初减少到317个,2005年只剩下267个,许多地方剧种已经消失或濒临消失。传统戏曲艺术不但逐步退出城市舞台.而且在农村演出市场也日渐缩小。如何保护和发展各地戏曲剧种,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参路 《侨园》2012,(3):32
今年是龙年.悠悠五千载,中国的龙文化源远流长.龙的传说,龙的故事,特别是龙的戏曲在民间广为流传.而集诗画歌舞于一体,融唱念做打于一炉的龙戏更是千姿百态,出神入化.在梨园中,差不多每个剧种的剧目中,都可找到龙戏.  相似文献   

17.
一部真正以孩子为主人公,真正以孩子为观众对象,建国以来第一部大型系列童话剧——《冰冰、泡泡、棒棒》,终于与全国的小观众见面了。《冰》剧故事发生在童话世界的一个“甜蜜旮旯”。神奇的“太阳魔水”,三个“类人族”孩子,长着一  相似文献   

18.
河南是个戏剧大省 ,其代表剧种豫剧深受广大戏迷的喜爱 ,喜欢听戏的河南戏迷也肯定不在少数。但是 ,舞台冷落 ,观众不愿进戏院。与此同时 ,民间自发的戏曲演唱活动却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普通百姓。一冷一热 ,巨大的反差。其实 ,全国其他地方的许多戏剧品种也大多如是 ,热了民间 ,冷了舞台。为什么?河南的文化界人士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关心这个问题 ,共同努力 ,让古老的戏剧文化在新世纪再度振兴。  相似文献   

19.
一九八六年四月二十三日是莎士比亚诞辰四百二十二周年,为了纪念、学习这位世界文化名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诗人和剧作家,上海戏剧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话剧艺术研究会和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联合主办首届中国莎士比亚戏剧节。四月十日至二十日,北京、上海由全国二十四个专业和业余戏剧团体演出二十六台七十多场莎剧原作或不同剧种、不同风格的改编莎剧,中外学者、专家和戏剧界人士参加观摩评论,并就“永恒的莎士比亚和多变的戏剧观念”、“发展中国戏剧事业与借鉴莎士比亚的关系”,以及莎剧在美、德、意等国演出近况等议题进行学术讨论。此外,还到一些大学和工厂演出,  相似文献   

20.
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个支流,全国三百七十多个剧种,仅陕西就占了36个之多,其中秦腔最具有代表性,是我国戏曲艺术的瑰宝,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娱乐形式的丰富,这种过于传统的戏曲已逐渐不被大众的审美心理所接受,如何继承、创新成为戏曲艺术工作者要解决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