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岸关系》2012,(12):37-37
11月28日,国务院台办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杨毅回答了记者提问。 希望民进党改变“台独”立场,为两岸和平努力 凡是有利于增进两岸同胞利益的事,我们都持乐观的态度。如果民进党为台湾同胞利益着想,就应当停止干扰破坏两岸交流合作,调整、改变“一边一国”的“台独”立场,消除与我们进行党对党接触交流的最大障碍。我们的大门始终是敞开的,解铃还须系铃人。  相似文献   

2.
李立 《黄埔》2013,(6):34-37
近两个月来,民进党在轰轰烈烈的“迎扁返党”后,又适时举办了持续一个月之久的“执政八年研讨会”,再加上预计九场的华山会议,以及备受瞩目的“马苏辩”因苏贞昌打退堂鼓而不了了之……民进党在两岸政策上的频繁动作,从最初引发全台舆论关注,到如今已经激不起媒体兴趣,原因无他,皆因这些事件都暴露出了民进党在两岸政策上的黔驴技穷,难以突围。  相似文献   

3.
赖锦宏 《台声》2011,(9):43-43
台湾民进党主席蔡英文发表“十年政纲”两岸经贸及“国家安全战略篇”。蔡英文表示,会以“和而不同,和而求同”的态度,以“台湾前途决议文”为基础,凝聚台湾共识,跟中国大陆建立和平稳定的互动。针对两岸已签署并实施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她说,民进党若重返执政,会遵循民主程序跟国际规范处理ECFA。但这样的表述,  相似文献   

4.
5月18日,前台湾“行政院副院长”蔡英文以超过57%的得票率,打败“急独大佬”辜宽敏,当选为第十二届民进党主席。蔡英文的当选被一些人视为“绿色废墟里开出的白玫瑰”、“派系夹缝下开出的蔷薇花”,客观上使民进党改造面临一些机遇。但由于民进党积弊重重,矛盾突出,她能否稳定党内地位、务实调整民进党的两岸政策、重建民进党、重新赢得民众信任,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陈星 《统一论坛》2012,(2):57-60
2012年台湾“二合一”选举已经落下大幕。本次选举中民进党再次败北,原因很多,其中两岸论述的空洞与僵化是一个重要原因。从客观现实来看,两岸论述调整是民进党未来一段时间内必须面对的问题。 民进党败选的两岸因素对于这次台湾大选的结果,岛内外的评论可谓汗牛充栋,观点也是五花八门。这些评论绝大部分都涉及到民进党两岸政策对这次选举产生的影响。尽管民进党内许多人现在依然不愿承认,  相似文献   

6.
港澳问题顺利解决后,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已成为全体中国人翘首期盼的伟业,也是我们党确立的21世纪三大任务之一。当今两岸间经济文化正加速融合,但两岸政治关系却因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的民进党上台而陷于僵局。今年1月钱其琛副总理指出:“广大的民进党党员和少数顽固的台独分子是有区别的,大陆方面欢迎他们以适当身份访问”。  相似文献   

7.
陈星 《台声》2013,(11):38-38
一直以来,民进党对两岸政策调整的推动力始终来自其内部权力斗争和政治资源争夺的需要。但随着近些年两岸关系发展的演变,对民进党政策调整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党内各派系不得不对两岸关系给予更多关注。在此情势之下,民进党如何调整两岸政策也成为该党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台湾现行选举制度下,投票率是反映选民投票热情的重要指标,大型选举得票数更是被看作政党实力最直观的反映。虽然民进党2008惨败之后在蔡英文党主席任内比较快地恢复了元气,但2012岛内选举显示,如果民进党不能找到切实可行的两岸路线,2016的两岸议题仍将成为民进党的“罩门”。  相似文献   

9.
倪永杰 《台声》2013,(5):52-52
前不久,民进党“中国事务部”主任洪财隆对外释出该党欲与大陆智库合办学术研讨会的信息,引起两岸媒体有关民进党即将启动与大陆交流甚至政治对皤的联想。此前民进党中央亦曾多次释出两岸政策调整转型的信息,但最后都化为泡影。人们不禁要问:此次民进党是真的做好了与大陆交流的准备了吗?  相似文献   

10.
《台声》2014,(4):47-47
<正>最近民进党在"中国事务委员会"第6次会议中公布最新民调,数据显示岛内民众对民进党在两岸政策上,7项数据中有6项输给国民党,其中超过40%的民众最不能接受民进党的"逢中必反",超过20%的民众不能接受民进党的"对中国经济政策保守"。这份民进党发布的民调结果,正反映出目前岛内民众对民进党两岸政策的政治观感。民调数据的确印证了民进党重返执政的最大政治罩门就是两岸问题,岛内多数民众纵使不满意台当局当前的整体表现,但也无法相信民进党的两岸事务处理能力。  相似文献   

11.
《台声》2016,(4)
正两岸目前处于一个"各方不急、先搁着"的观望状态。两岸协议监督条例、蔡英文"520"就职演说,都是民进党两岸政策的重要观察指标,但两岸不确定因素带给民众的预期心理进而拖累现实经济,值得观察。对民进党而言,目前对两岸议题似乎也不急。选前,民进党就对马当局的两岸关系处理方式抱持了怀疑态度,才会以两岸协议监督条例来放大检视。再说,民进党对两  相似文献   

12.
林浊水是民进党创党元老,在民进党内有“台独理论大师”之称,即便如此,他对陈水扁执政后期的激进台独政策,仍持强烈反对态度。在两岸互动日益增多的今天,激进台独已失去了在台湾强感召力的市场。  相似文献   

13.
陈星 《两岸关系》2012,(9):19-20
8月23日,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王毅在北京出席两岸和平发展法学论坛回答媒体记者提问时表示,民进党作为一个党,如果坚持"台独"立场,我们当然很难和其打交道。我们希望民进党能切实调整对大陆政策,改变以前不切实际、  相似文献   

14.
陈星  娄娟 《两岸关系》2014,(11):21-22
<正>近一段时间,民进党主席蔡英文数次谈到两岸关系问题。9月25日在会见美国在台协会理事主席薄瑞光时,蔡英文表示,"民进党会持续促进台湾与大陆的交流,使双方更清楚了解彼此的看法"。在民进党28周年党庆上致词时,蔡英文说,民进党以维持亚太与台湾海峡的和平稳定为最优先选项,"民进党与中国的交往,将会是具一致性、负责任、可预测的"。蔡英文的这些说法,引发了坊间对其两岸论述的关注。两岸论述旧调重弹仔细分析,蔡英文的谈话内容不过是以前蔡氏及民进党两岸论述的重复而已。上述对两岸问题的论述,延续了  相似文献   

15.
关键词     
《台声》2013,(9):14-14
交流8月,两岸都处在炎热高温之下,似火季节仿佛也令两岸交流不断升温。8月9日,先是高雄市长陈菊开启第二次火陆之行,为期6天的行程先后走访天津、深圳、厦门、福州等地,言谈之中她主张并期待现阶段民进党、台湾社会和高雄对大陆应有更多往来,创造更多友善氛围。  相似文献   

16.
《台声》2015,(4)
<正>无可讳言,经过去年底岛内地方"九合一"胜选后,民进党已自认踏上"最后半哩路"。但民进党主席蔡英文如果真的相信赢得选举大陆方面就会朝向其调整方向,那么她根本无需急于重启"中国事务委员会"。显然她也意识到随着2016年选举的临近,民进党两岸政策论述的迫切性愈来愈高,有必要通过这个机制来凝聚党内的共识。但从其上任后主持召开的"中国事务委员会"首次会议来看,民进党对两岸关系的总体判断与思考模式仍停留在错觉与  相似文献   

17.
《台声》2015,(11)
<正>蔡英文即将赴美访问,行前她表示美方除了两岸政策等政治议题外,也想了解未来民进党对台湾经济发展的规划与想法。就此而言,岛内民众应更有权了解民进党与她未来的财经政策在哪里?事实上,蔡英文虽非财经科背景出身,但其曾主导经贸谈判,备受历练,算是民进党内领导阶层少数尚谙财经发展者。4月中旬民进党提名蔡英文参选2016年台湾地区领导人,其发表以《找回自信·点亮  相似文献   

18.
纪欣 《统一论坛》2009,(3):36-37
从日前陈水扁在看守所放话要筹组“台湾独立党”,专门推动“民进党应该做却不敢做”的“台独”事务,到绿营阻拦吕秀莲赴大陆访问,到蔡英文刚从美国回来又赴日本“告洋状”,到民进党全面丑化ECFA(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再到民进党把郭冠英在陈水扁执政时期写的几篇自讽嘲谑文章硬炒作成“外省人辱台、卖台”事件。几件事情看来,马英九执政满一年,台湾的民意却改变不大。因此,尽管2008年台海局势发生重大而积极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两岸主要政党--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和民主进步党--之间的互动,对两岸关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借助战略三角分析法可以看到,2005年以来,三党间形成了"稳定婚姻"的三角格局,共产党和国民党在这个"三角"中扮演着"伙伴"的角色,而民进党则成为"孤鸡",但这种格局并不利于两岸关系发展.如果共产党积极发展同民进党的关系,那么两岸三党格局将朝"浪漫三角"演变.在这个新格局中,共产党的角色将会从先前的"伙伴"提升到"枢纽",这对抑制台湾分裂势力发展、加速两岸统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台声》2016,(11)
正蔡英文在讲话中提到两岸执政党之间的沟通对话,表明了态度是要接受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但是不能面对"九二共识",接受现有的两岸共同政治基础。蔡英文讲话没有达到大陆的低标,要继续观察她怎么说和怎么做。提到两岸执政党之间的沟通对话,表明了她的态度与意愿。蔡英文说,"两岸的两个执政党应该要放下历史包袱,展开良性对话,造福两岸人民"。但两党能否对话,关键在于民进党"台独"党纲、"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