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史上的楚国从西周时期“土不过同,”辟居荆山一隅的小国,逐步发展到战国时期“楚地千里,带甲百万”的泱泱大国,其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春秋初年楚国实行了一条正确的扩张战略方针,并运用灵活的战术,伐灭周边一系列小国,镇守中原之门户,为楚国立足于历史舞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历史上小国迅速发展后来居上的一个典型。一、楚国军事扩张战略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袁朝 《世纪行》2007,(12):27-29
楚国的历史长达800年,殷商时期,楚人已经同中原政权发生关系。公元前11世纪,楚人的先祖鬻熊率族人参加联军,随周武王讨伐商纣王。西周建国后,鬻熊后人熊绎被周成王封为楚子(《史记·楚世家》),立国于荆山一带,“筚路蓝缕,以辟山林”,在荒山野林开垦土地,艰苦建国。春秋时,楚国建都于郢,迅速发展壮大,兼并了长江中游许多大小邦国,成为强国。楚庄王为春秋五霸之一,一度“问鼎中原”,有北取中原之志。战国时期,楚进而吞灭吴越,其势力西抵汉中,东临大海。所谓“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成为战国七雄中领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强大国家。  相似文献   

3.
被誉为我国上古黄金时代的春秋战国之世,既然有空前繁荣的学术文化,无疑也有高度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作为经济基础。可惜这方面的史料太少,以致现在已无从窥见当时诸国生产情况的全貌。偏处南方的楚国,这种情况尤其突出。尽管近几十年以来,我们从大量出土文物中,已经越来越有把握地相信楚文化的水平是很高的,但仍然很难具体了解它的经济发展的情况。因此,本文对楚国农业的探索,就不能不局限于以下四个问题的考辨:①从“火耕水耨”探讨楚国农业生产的类型;②从“井衍沃”探讨楚国  相似文献   

4.
共谋发展     
宋国 《人大建设》2006,(10):22-24
叶县,这座位于中原大地的历史古城,是楚国名臣沈诸梁(即叶公)的封地,也是世界叶姓的发祥地和西汉末年“昆阳之战”发生地。近年,叶县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2003年和2005年,叶县两次成为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十快县”。今年,又被省政府批准享受“扩权县”待遇。这其中,叶县人民政府主动接受人大监督、共谋发展是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楚国灭巴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史书关于“楚国灭巴”的有关记载及学术界对“楚国灭巴”的四种主要观点作了考证、置疑,认为:所谓“楚国灭巴”是不存在的,史书中一些貌似可以说明楚国灭巴的史料其实均别有所指,巴人之最终亡国灭族是在前316年秦灭巴蜀,史有明载。  相似文献   

6.
麇,《左传》凡五见,三次作国名,两次为地名,皆书为“麇”。《公羊传》作“圈”。另一些文献也有写作“麋”、“糜”或“麕”、“麏”的。其地望,注家有数说;其灭年,史无记载。现仅就其地望与灭年问题,试析如下。 《左传》文公十年载:“陈侯、郑伯会楚子于息。冬,遂及蔡侯次于厥貉,将以伐宋。……厥貉之会,麇子逃归。”麇为楚国附庸。麇子从楚穆王参与厥貉之会,因不满于楚人欺凌小国,不待会终而归麇。因此,次年即遭到楚人的讨伐。  相似文献   

7.
在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境内,楚国是一个地广势强、国力鼎盛、经济发达、文赋纷华的国度。据《淮南子·兵略训》记载,极盛时的楚国。“南卷沅湘,北绕颖泗,西包巴蜀,东裹郯淮,颍汝以为洫,江汉以为池,恒之以邓林,绵之以方城。……大地计众,中分天下。”这里的“南卷沅湘”和“西包巴蜀”,明确指出楚国畛域曾一度扩展至今长江上游的川、黔、滇之东部与北部地区。那么,楚文化也必然对上述地区产生过程度不同的渗透。而城市,尤其是著名都市,无疑是文化圈的核心所在,是各文化圈的能量凝聚磁场与辐射中枢。长江上游地区一些著名都市作为各文化圈的核心,充  相似文献   

8.
长江中游地区,是楚国早、中期的腹心地带;江淮地区,是楚国晚期的政治、经济中心。随着楚人以江汉平原为基地逐步向长江中游乃至江淮地区拓展,楚文化亦渐次渗透到上述地区。而作为文化重要裁体的长江中游及江淮地区都市,自然与楚国历史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研究楚国历史文化与长江中游及江淮地区都市的关系,对于辨析长江中游乃至中国南方都市的文化基因及其演进轨迹,揭示楚文化与蛮濮文化、百越文化、淮夷文化碰撞与涵摄的奥秘,以及促进长江经济文化带的生成与发育,都不无裨益。 武汉 自春秋中期以至战国中期,今武汉地区一直处于楚国的腹心地带。楚人最早控制武汉地区,是西周晚期。《史记·楚世家》记:“周夷王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乃兴兵伐庸、扬粤,至于鄂。”熊渠所伐之“鄂”,在今湖北鄂州市境,是扬越(百越族最主要的支系)的经济  相似文献   

9.
管仲重金求鹿 有“春秋第一相”之称的管仲,是一位打经济战的高手。《管子·轻重篇》收录了管仲靠“重金求鹿”而使楚国大败的趣闻。 齐桓公把南方的楚国看成王霸事业上的“假想敌”,整日里都在琢磨如何削弱楚国。但楚国的军事战斗力很强,这让齐桓公很头疼。  相似文献   

10.
(一)从“蔿掩庀赋”考军赋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载:“楚蔿掩为司马,子木使庀赋,数甲兵。蔿掩书土田,度山林,鸠薮泽,辨京陵,表淳卤,数疆潦,规偃猪,町原防,牧(阝显)皋,井衍沃,量入修赋:赋车籍马,赋车兵、徒兵、甲楯之数。既成,以授子木,礼也。”这是有关楚国赋制最完整最重要的一条史料,但对于它的解释则众说纷纭,古人总打不破井田制的迷信,往住牛头不对马嘴;而今人又喜欢把它跟“初税亩”混为一谈,更使人如堕五里雾  相似文献   

11.
西周时期,朝聘礼作为重要的邦交礼节,对于巩固周初统治、维护周天子的权威起了很大的作用.春秋以后,在“礼乐崩坏”的背景下,朝聘礼仍为各诸侯国所继承.楚国在从“蛮夷”之邦发展至中原强国的过程中,受到中原文化影响,逐渐开始重视朝礼“别尊卑”功能的发挥,利用与他国间的朝礼来标榜自身地位之改变.新出土的楚国纪年简资料,有很多楚国聘问活动的记录,与传世文献如《左传》、《史记》中记载的楚国朝聘活动相互参照,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实力的变化过程,以及中原礼仪文化对楚国影响的展开.  相似文献   

12.
柏举辨析     
<正> 公元前五○六年冬吴国与楚国之间发生的柏举之战,是后起的强国吴国与老牌强国楚国争夺南方霸主地位——进而争夺全国霸权的一次大的决斗;是春秋末期对全国的政治、军事形势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一次战争。在当时,吴国与楚国都具备问鼎中原的实力。自从柏举之战以后两国的元气大伤,逐步由兴盛走向衰落。楚国的国土资源与人力资源要比吴国雄厚,因此衰亡的过程要比吴国缓慢一些;其间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一度还出现过短期的“中兴”景象。可是好景不长,楚悼王一死,变法随之成为泡影,楚国也从此一蹶不振了。  相似文献   

13.
姚衍琛  董建霞 《春秋》2010,(3):36-38
一、县制的起源及其发展1.先秦时期县制的起源我们确知有县制.开始于春秋时代。有关设县的记载,最早为楚武王时(前740-前689年)灭权国“使斗缗尹之”,“尹”为楚国县的主官名称。楚庄王(前613-前591年)时曾“灭九国以为县”。秦国最初设县为秦武公十年(前688年),“伐邦、冀戎,初县之。十一年,初县杜、郑”。秦、楚两国的县,大致是通过兼并战争吞灭小国后建立的。晋则是以大夫封邑为基础而置县。齐管仲推行制鄙之制。共立五属,“十县为属”.则是通过政治改革改乡鄙为县的。  相似文献   

14.
盗墓为何愈演愈烈本刊记者周剑敏位于湖北中腹部地区的荆沙市、荆门市一带,素有“荆楚门户”之称。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始都郢”。之后,楚国在江陵纪南城建都达400余年。以纪南城为中心,延伸到荆沙、荆门、当阳、枝江4县、市的许多乡镇,分布着难以计数的楚国...  相似文献   

15.
小忠与大忠     
《韩非子·十过》篇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次楚晋交战,楚军战败。楚军的主帅子反厮杀得口干舌燥。待从谷阳知道子反嗜酒如命,就端来一大杯美酒。子反清楚,两军鏖战,主帅岂能饮酒?于是强忍欲滴的馋涎,喝道:“嘻!退!酒也!”对主子忠心耿耿的谷阳为解子反的难耐之渴,就假说道:“非酒也。”于是子反一饮而尽,且喝个不停。当楚国国君为挽回败局而想整军再战时,子反已醉成了一摊泥。君大怒道:“这次大战,我依靠的就是子反将军,现在他竟然醉成这个样子,如何能再战?”只好带败军而归,并将子反斩首示众。《史记·楚世家》中也有类…  相似文献   

16.
《离骚》的“骚”字,历来的解释有忧愁、牢骚、诉说三种。但都不能解通。因为:“骚体”是一种文体,但并不是这种文体的作品每篇都写了忧愁、牢骚、诉说。若解作“象《离骚》那样的文体”,又不符合客观实际。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一编说楚国“民间盛行巫风,祭祀鬼神必用巫歌.《九歌》就是巫师祭神的歌曲。又巫师行术,唱禁咒词,句尾用些(苏个切)字。民间歌唱,句尾带兮(音同侯字)字。屈原作《离骚》、《九歌》,弟子宋玉作《招魂》,都是用楚方音,修改民间流行的曲调,变成新创造”。可见作为骚体特征的句尾带“兮”、“些”的民歌体,早在屈原以前已在楚国民间流行了。那么,古代楚国方言是否将“歌曲”称为“骚”呢?确实是这样,并且这种读音还保留在现代苗  相似文献   

17.
南朝文艺理论家刘勰说:“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文心雕龙·物色》)山水既是审美的对象,又是文思的源泉。屈原之所以能“洞监风骚之情”,主要得自楚国川泽山林“光怪之气”的助益。李白之所以成为诗坛巨星,乃是因为“幕天席地、友月交风”是他“平常过活”。中国长期稳定的农耕社会的生活方式,使人与自然  相似文献   

18.
一、《王孙圉论楚宝》 这篇课文大体可分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简子曰 :‘其为宝也几何矣’” ,这是一个引子 ,由楚大夫王孙圉使晋 ,晋大夫赵简子关心楚国名玉白珩 ,引出后面王孙圉关于国宝的大段论述。第二层从“曰 :‘未尝为宝……’”开始 ,到“若夫白珩 ,先王之玩也 ,何宝之焉 ?”针对赵简子的发问 ,阐明楚国之宝是“人才”与“物产” ,直截了当地驳斥了赵简子把玩物当作国宝的看法。第三层从“圉闻国之宝六而已”开始到课文结束 ,主要是概括提炼以什么为国宝的原则 ,这就是要对国家的发展稳定有用有利 ,这样 ,又从治国为政的理论高度…  相似文献   

19.
《前进》2020,(1):61-62
吴起(前440年一前381年),战国初期卫国人,著名军事家、政治家与改革家。师承儒家代表曾子、子夏,同时又是兵家与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吴起一生为名利所扰,先后在鲁国、魏国、楚国为将。他既有“杀妻求将”的恶名,也有“强魏扶楚”的功绩。可以说是一个有着颇多争议的历史人物。据记载,吴起一生组织的大型战役有72次,小型战役无数,竟无败绩;而且在魏国和楚国都主持过改革活动,其政治才干也颇引人瞩目。  相似文献   

20.
夏玉兰 《群众》2012,(4):22-24
“江南锦绣之邦,金陵风雅之薮”、“衣冠文物.盛于江南。文彩风流,甲于海内”、“十里秦淮,十里珠帘”……这里是孕育金陵古老文化的摇篮,这里点缀着数不尽的名胜佳景,这里汇集着说不完的轶闻掌故。然而,由于战乱,历史古老悠久、文化积淀深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