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风是地域文化的重要内容,既是外界了解该地域文化的窗口,也是该地域文化展示自身风采的平台。从辽宁的民风入手,可以从一个侧面揭示辽宁地域文化的基本风貌。辽宁的民风特点主要是勇武剽悍、慷慨热情、宽厚开放、幽默豁达。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具有不同的地域空间表现形式,需要各地在推进培育工作中,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征和地方文化资源,进行符合本地实际的地域化培育,进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地生根。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辽宁地区的培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具体而微的表现,将其与"辽宁精神"的内涵有效结合起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辽宁地区培育的地域化、大众化的重要途径。要按照"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地域化培养模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地域化传播中要将"宏观布局与微观实践"的结合来推进。  相似文献   

3.
江苏纸马的主要产地与图像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纸马与江苏的历史文化紧密相联,在全国的纸马族群中显示了东南地域的文化个性,它精细与粗犷互见,多点传承而又各有异同。南京、无锡、南通、泰州、苏州等地是江苏纸马的主要产地。作为民俗版画,我们可从神位、构图、版式等方面对江苏纸马做出图像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辽宁历史遗存是文化底蕴深厚、地域特色鲜明。应在旅游开发的同时,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提升辽宁旅游产品的品位,辽宁丰富的历史遗存还是潜力巨大的历史课程资源,适应教学课程改革深化的需要,应该充分挖掘这一历史课程资源的内涵,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5.
正饮食民俗,主要指人们加工、制作、食用有关食物和饮料过程中所形成的习俗风尚。不同的地方,有着当地独特的饮食民俗。一、"粉文化""粉文化"是笔者原创的一个总结性概念,是指广西饮食尤以米粉为中心原料,并用具有地域特征的配方或工艺加工制作,通过这种特色的饮食所表现出的民俗文化。这个概念也许还不够准确明了,但可以体现出:广西的饮食民俗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以各式各样的"粉"为中心。从地理来看,广西位于我国的华南地区,全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有着丘陵盆地相间的地形和夏季高温多雨而冬季温和的气候,  相似文献   

6.
辽宁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境内居住的主要少数民族有满族、蒙古族、锡伯族、朝鲜族和回族等。由于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以及历史上对中国影响等方面的不同,辽宁少数民族文化具有不同于其他地方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本文主要从辽宁独特的地理特点、辽宁少数民族文化独特内涵及其辽宁少数民族文化的包容性等方面,论述了辽宁主要少数民族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7.
略论民俗与民族精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俗是一国一民族固有的传承性生活文化的总和。是其最根本的基础文化,是民族群体共同文化共同心理素质的集体体现。要将我们的文化发展与民族精神熔铸成一体,引向深入,有必要对我们生活中处处存在的文化事项——民俗予以正确的认识与深层的把握。本文从分析民俗的文化属性入手,从三个层面揭示其与民族精神的关系。作者认为对于民俗,要有科学的分析,要对它重新全面地梳理,去粗取精,除芜存真,则是凝聚民心。重塑当代国民性,熔铸民族精神的一个有益步骤。  相似文献   

8.
在从公元916至1125年的200多年里,以契丹族为主体建立的辽帝国,统治着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期间,契丹民族兼收并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草原文化和契丹民俗。主要展现形式为服饰文化与发式特征、马具文化与辽代陶器以及契丹民族的墓葬习俗等。契丹民族的民俗特征展露了该民族的民族特性、文化内涵和人文情怀。这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宝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链条与佐证。  相似文献   

9.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20多万平方公里的沃土上,养育了3700万勤劳、智慧、质朴的三秦儿女,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生活在三秦大地的人们,吸收融合各地域的先进思想、优秀文化和质朴的民风民俗,创造并逐步形成了具有陕西地域特色的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丰富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文明的宝库,为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西部大开发的热潮中,深入挖掘和弘扬陕西  相似文献   

10.
马樱花纹样是楚雄彝族服饰中最具代表性的图案,它蕴涵着深厚的民俗内涵,还隐现着原始图腾崇拜的影子。本文通过实地考察,从文化内涵、色彩、结构等方面对楚雄彝族服饰中的马樱花图案进行解析,并通过该文化现象,反映彝族的历史文化和美好追求。  相似文献   

11.
辽宁是马克思主义思潮最早萌发的几个地区之一。辽宁地区地域上距离苏联比较近、辽宁工人阶级队伍的迅速壮大以及五四运动的影响等客观条件给马克思主义在辽宁传播创造了条件。大连、沈阳、建平是辽宁地区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座历史名城,济南文化悠久,民俗更是丰富多彩。但随着时间推移,许多传统民俗逐渐淡出了视野,取而代之的是大众对国外节日以及西方文化的推崇。因此,深度挖掘、大力推广济南的特有民俗,将民俗品牌化思路进行凝练和提升,对于建设"天下泉城"文化品牌、树立本土文化自信都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  相似文献   

13.
西川满台湾民俗题材文学:“文化殖民”神话的潜在证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日据时期来台的日籍殖民作家西川满搜集、整理、创作了一些台湾民俗题材文学.被他认为是"日本南方异国情调"的台湾民俗文化现象,大部分和闽南文化高度近似乃至完全一致,其实质是中国大陆文化向台湾的延伸与发展.西川满的台湾民俗题材文学恰恰成了台湾与中国大陆、台湾民俗与大陆民俗、台湾文化与炎黄文化血脉不能被斩断的反证.违背西川满的初衷的是,其台湾民俗文学文本客观上变成了"文化殖民"神话的证伪书.  相似文献   

14.
2012年4月29日,2012年中国·隆安“那”文化民俗研究座谈会在隆安举行。会上,20多位专家从民族学、考古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各个学科进行分析,认为隆安有着其他地方少见的稻作文化厚度,是壮族乃至中国稻作文化最集中、最灿烂的展示点;同时,研究概述了隆安县稻作文化的民俗事象,提出了打造隆安“那”文化品牌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地域文化是推动地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与精神动力。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出发,以文化与经济的辩证关系为原点,充分肯定经济对文化的决定作用及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将马克思主义的视野放到地域文化与地域经济的互动之中,可以发现地域文化对地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地域文化为地域经济发展提供了精神纽带和价值追求,促进区域特色经济的形成以及影响地域经济的创新与发展。地域文化发展与地域经济发展相辅相成,利用地域文化促进地域经济发展,需坚持地域文化发展与地域经济发展相统一,加强地域文化认同与地域特色文化建设,不断促进地域文化的创新发展,发挥和强化地域文化对地域经济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辽宁承办2013年全运会是一个发展体育文化进而推进辽宁城市创新发展的良好契机,本文在全面理解体育文化的基础上,从体育文化对城市创新建设的经济、人文与社会等推动的视角,系统阐述全运会背景下体育文化在城市创新建设中彰显的特殊价值,并以往届全运会的成功举办所带来的效应为基础,让人们能够更加理性和全面地审视辽宁在2013年承办全运会的契机,结合现实提出了辽宁在全运会背景下体育文化的建构路径,以期利于辽宁城市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7.
铁路基层站段大规模的合并重组后。地域文化的整合、铁路和谐文化的建设.将会对和谐铁路建设的战略实施产生重要影响。加快地域文化整合,建设铁路和谐文化,关键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尊重文化差异,形成地域文化整合强势;二是吸纳异质精华,有序实施地域文化整合战略;三是构建有力载体,有序进行地域文化整合重塑。  相似文献   

18.
吴地民俗是中国地域民俗文化中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形态。在经历了古代、近代与现代三个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以后,它逐渐完成了由传统农业型向现代工商型的转变过程。这一过程实质上反映了当地民众社会心态上的诸多变化,深刻地表现了他们在价值取向上从重农轻商、重义轻利转变为重商轻农、重利轻义;在文化心理上从封闭保守、安土重迁转变为开放进取、走向世界;在处世态度上从勤俭节约、朴实厚道转变为奢靡享乐、灵活善变等等的心理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19.
福建家训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多层面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维系着福建家族道德伦理、地域精神、社会发展等多个层面。福建家训存在名人精英家训和民俗家规并存的典型特色,其语言形式通俗易懂,便于大众化传播和接受。福建家训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功能目标、传播媒介和文化心理多方面存在契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推进福建家训的弘扬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应有之义,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和推广,将弘扬福建家训、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从严治党统一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历史进程中,有益于养成优良党风政风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相似文献   

20.
地名是城市凝固的自传。一个个串起的街名,构成城市的过去和现在。这些具有生命力的历史,就附丽在街名上,使天津这座有几百年历史的都市,显示古今文化绵延承续的脉搏。地名是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形成的,是地域文化和历史民俗的形象反映,林林总总的街巷名为今天的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历史文化考察,提供了大量的、鲜活的证据。文章从"天津地名发展的四个阶段"、"老地名再现历史人文"、"老地名体现由农村转型为城市的历程"、"旧地名的规范化处理"、"日新月异的地名变化"、"如何保护地名文化遗产"等六个方面,进行地名文化科普,藉以引发读者的故乡情结和文化共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