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文 《党史文苑》2009,(2):62-63
近现代以来救国图存之曲折命运,当代社会改革发展的诸多问题,彷徨与抉择,历史与现实,均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无与伦比的重要.中国共产党高瞻远嘱,吸取传统文化的积极养分,承袭和谐思想的合理精髓,并与共产主义之理想相融合,提出了当代中华民族由"小康"迈向"大同"的伟大奋斗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文主要阐述传统和谐思想近现代以来的传承发展脉络以及当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创新.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伦理中的民本思想与人文精神、"大同社会"理想与和谐思想、"家国同构"的伦理传统与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操、自强不息的忧患意识和求变求新的创新精神、崇德厚理的德性文化和明礼知耻的礼治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有着极大的理论价值;而其中的整体大义、仁爱原则、人伦价值与孝爱美德、高尚道德情操与理想人格,则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美"和"、求"和"、为"和"的主流式态.和谐文化理念和价值追求是中国文化的特征性表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尚中贵和"的价值取向,"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等构成了中国和谐文化的丰富内涵.对传统"和"思想的认知与认同,是中国文化实现超越和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近现代以来救国图存之曲折命运,当代社会改革发展的诸多问题,彷徨与抉择,历史与现实,均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无与伦比的重要。中国共产党高瞻远瞩,吸取传统文化的积极养分,承袭和谐思想的合理精髓,并与共产主义之理想相融合,提出了当代中华民族由小康迈向大同的伟大奋斗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文主要阐述传统和谐思想近现代以来的传承发展脉络以及当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创新。  相似文献   

5.
和谐思想是儒道互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而和谐社会也是传统最高理想的社会形态.全面发掘、梳理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和谐思想,从而为当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是一项很有现实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6.
郭建宁 《学习论坛》2006,22(10):24-2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的新主题,而中国传统"和"文化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资源.以文化哲学的视野,从和谐的文化精神、和谐的价值理念、和谐的哲学思维三个方面,传统的"和"文化对于确立现代新思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要立足时代,立足实践,培育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使建设和谐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伦理中的民本思想与人文精神、“大同社会”理想与和谐思想、“家国同构”的伦理传统与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操、自强不息的忧患意识和求变求新的创新精神、崇德厚理的德性文化和明礼知耻的礼治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有着极大的理论价值;而其中的整体大义、仁爱原则、人伦价值与孝爱美德、高尚道德情操与理想人格,则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哲学体系与社会发展关系最密切的是价值观思想。新时期的价值观以个人与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关系的和谐为基础。"和谐"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思想,传统思想智慧从不同侧面,为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想资源。"以人为本"和"和谐社会"作为党的新时期执政理念,就是强调如何在继承与发展传统思想的基础上,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哲学,树立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下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易经>和<尚书>是中国古代和谐思想的两个重要源头.阴阳是支撑<易经>哲学的两个基本概念,阴阳两个方面的和谐与平衡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关键.<易传>在解释<易经>时提出了"保合太和"的思想.<尚书>阐发了"协和万邦"、"和恒四方"的政治理想."合和"与"和合"是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司马迁的<史记>在<尚书>的基础上,较早提出了"合和"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合和"思想,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0.
黄诚 《党史文苑》2007,(11):59-60,66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尤其是儒家思想中有丰富的"和谐"思想,儒家"和"思想内容丰富多彩,主要体现于"天人合一"、"守中尚中"、"有容乃大"之中,因此,对儒家思想蕴涵的和谐思想加以新的诠释和发掘,从中吸取思想精华,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和谐思想是儒道互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而和谐社会也是传统最高理想的社会形态。全面发掘、梳理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和谐思想,从而为当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是一项很有现实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12.
蒋东玲  向绪伟 《求实》2012,(7):79-8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其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都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吸收、改造了传统文化,同时,传统文化多元一体、一元主导的格局也为我们在尊重差异、兼容并包的基础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提供了文化生态传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对传统文化中和谐理念、大同构想以及民本思想的传承与升华;民族精神的凝聚力和创新精神的源动力来自于传统文化中"大一统"思想和变通求新的特质;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国"耻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13.
老子的"道法自然"与"无为"思想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有重要影响;西方"自发秩序"思想在经济学说史上曾占据统治地位。这二者有契合之处,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应从中获取借鉴,并拓展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中有益于我们今天社会全面发展的积极因素,从而推进现代社会更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4.
析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桂兰 《学习论坛》2007,23(11):57-59
崇尚和美、追求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要义.中国传统社会政治规范中有很多关于和谐的思想.如:"礼"从调整血缘亲属的关系入手强调"分"、"别"、"异",目的在于"和";"德"沟通"天"与"人",同时,在人与人之间、社会各阶层之间充当着黏合剂的角色,周身散发着"和谐"思想气息,"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蕴含着"公平"、"平等"等和谐思想;中庸主义体现了求和谐、求适时、求合宜、求稳定的基本思想;"仁"是儒家推行"仁政"的基础,作为一种政治主张,其价值取向就是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孔子"忠恕"之道,作为儒家"仁学"思想的重要践行内容,曾一再被历代学者所论述.但孔子所处的时代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语境具有本质区别.只有将儒家传统文化之精华的"忠恕"之道,植根现实语境进行现代反思,才能形成学理与践行之间的持久张力.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为指导,对孔子"忠恕"之道的行为主体、思维方式、逆定理、原则边界进行现实反思,作为民族本土文化精华的孔子"忠恕"之道,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仍然具有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是和谐社会形成和发展的精神基础.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三重和谐统一,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对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笔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构建社会主叉和谐社会,兢要克分认识和全面把握传统文化的价值,并时其进行创新与发扬.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对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价值理想产生了积极影响,党的历届领导人非常善于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吸收思想文化资源并进行创新。马克思和恩格斯真正把“和谐社会”提到了科学理论高度,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和谐理论,中国共产党的几代领导人分别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和谐理论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和谐思想作为源远流长的东方文化传统和普遍的精神,已经成为中国古代各家各派思想学说的重要支柱和中国文化的人文精髓.这种多元共生、动态统一的文化理念,全方位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价值.传统和谐命题的提出及和谐思想的生成与传播,昭示和彰显出和谐社会作为人类向往和追求是历史的必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资源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对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价值理想产生了积极影响,党的历届领导人非常善于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吸收思想文化资源并进行创新。马克思和恩格斯真正把“和谐社会”提到了科学理论高度,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和谐理论,中国共产党的几代领导人分别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和谐理论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企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导力量,也是和谐社会建设中最活跃的细胞.构建和谐社会必然要求建设和谐企业,而实行和谐管理则是推进和谐企业建设的根本途径.和谐管理强调以人为本,追求"和而不同",重视整体和谐.这些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智慧,对现代企业管理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