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下,中国官员的变化有目共睹。每年“两会”上,官员越来越“会说话”。各种场合,官员讲话不再照本宣科。中国政坛上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有个性、有胆略的“能官”、“个性官员”。  相似文献   

2.
游宇明 《政府法制》2013,(27):20-20
在现代社会中,官员的“三公消费”最容易引起争议。现代社会中所谓“三公消费”指的是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公费出国。表面上看,“三公消费”似乎都出于公务需要,实际上彰显的是官员的贪婪和权力的霸道,这与中国自古以来的封建意识有着内在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黄金旺 《检察风云》2012,(11):20-23
一批昔日叱咤风云、声名显赫的足球官员、裁判、俱乐部经理、运动员纷纷走上被告席,接受法律庄严的审判。这是有史以来法律对足球腐败案件一次规模最大的审判,是足球存在问题的大暴露,也是国人对足球最集中、最严厉、最深刻的一次剖析和反思。在足球反赌案中落网的所有官员中,谢亚龙级别最高,所以他的关注度也最高。2012年4月24日,在丹东市中级人民法院第4法庭,原国家体育总局足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原中国足协专职副主席谢亚龙以“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出庭受审。那么,谢亚龙是怎样倒在受贿罪上的呢?  相似文献   

4.
在使人腐败堕落的一切原因中,权力是最永恒的。权力会导致腐败,在当今中国,失陷于职务犯罪的官员绝不在少数。一般而言,在诸多落马的腐败官员中,像邢福煌这样“潜伏”15年屡屡受贿的案例,并不多见。  相似文献   

5.
2007年,中国一批政府官员常常在公众场合,面对媒体就惊人之事,一语既出,举座皆惊。《人民论坛》“民生民意”栏目通过筛选,将其中最能吸引公众眼球,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的20条“惊人之语”逐一选出,从中可以折射出2007年些许官场生态和民众期盼。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6.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这副广为传播的楹联,表明要真实考察官员的“政声”,需有一定的时空条件。“政声”,为什么要在“人去后”识别呢?这是因为,当官员在位时,手握支配属下的权力,人们不免心存顾虑,不敢直言评价,往往是“栽花多,挑刺少”,只有当官员离任后,才敢发出真实的声音。至于要在“闲谈中”方能很好地显示“民意”,则是由于“闲谈”是最无拘束的,人们的看法能够得到最自由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法制与经济》2009,(17):10-13
陈同海何许人也?说出来也许会吓你一跳:他是赫赫有名的“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中石化集团公司前任总经理兼股份公司董事长。他在任期间,曾以一次收受他人贿赂1.6亿元、总受贿金额近2亿元而“斐声海内外”,成为迄今为止中国国有企业领导的“首贪”。有人戏言,若要申报官员腐败方面的“吉尼斯”世界纪录,陈“总经理”应属“当之无愧”。  相似文献   

8.
幽默大王     
野味馆世界野生动物保护组织的一位官员来中国考察后,在一次会议上对中国的野生动物保护大加赞赏:“中国不光是官方重视保护野生动物,我还看到很多民间组织也在大力保护。”“这是些什么民间组织呢?”有人问。  相似文献   

9.
笔者曾参加过一个反腐专题调查,据一些地方和部门反映,时下有些官员很热衷于“傍情人”,以有“情人”为荣,甚至攀比其年轻、相靓,将此视为有板眼有本事的表现。某官员在一次同僚聚餐中津津乐道“情人”时,仗着酒性嚷嚷道:“下回,咱们都把情人带来瞧瞧,看谁的情人像西施,谁的像五八怪……” 有人说,官员“傍情人”是反腐中一种“新动向”。其实,这又有何“新”可言呢?近年来,被查处的腐败官员诸如“皇城脚下”的陈希同、王宝森,“海南巨贪”戚火贵,“湘南烟王”黄大康,风流成性的孟庆平,以及女性贪官如河南的副市长陈桂玲…  相似文献   

10.
《法律与生活》2011,(16):31-31
潜逃12年的赖昌星终于被遣返回国了。有人猜测,他的回国很有可能引发国内再一次官场“地震”。我对此倒不置可否。赖昌星在外12年,国内贪官照样前赴后继,贪腐花样层出不穷。一栋“红楼”,并没有成为贴在某些官员心头上的“镇魔之符”;而一个赖昌星,也未见得能绘出中国官场的全貌。  相似文献   

11.
八议、官当     
何进 《江淮法治》2008,(8):37-37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官员和贵族总是会堂而皇之地得到特别的优待、享有特别的权利,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实这些“优待、宽宥、特权”都是有法律依据的。中国古代社会是宗法等级社会,法律中贯穿着不平等的精神和原则,规定了很多的特权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八议、官当”制度。  相似文献   

12.
王春南 《政府法制》2011,(33):36-37
中国历朝历代官员的“提案”,包括向帝王提出的书面和口头的建议、意见,有益同计民生、治国安邦的固然不少,但也有很多官员的“提案”不着边际、平庸琐屑,无补于朝政的改进、国家的治理,其中甚至不乏雷人的“提案”。直言难求以及官员“提案”质量不高,曾使一代又一代的帝王闲扰。  相似文献   

13.
佚名 《政府法制》2014,(3):16-16
哪些官员在上网 “微官”,是拥有个人微博的官员的统称。从2011年开始,这股风潮开始席卷中国官场。当年两会期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开了自己的微博,成为迄今为止中国微博界级别最高的官员。  相似文献   

14.
中国历朝历代官员的“提案”,包括向帝王提出的书面和口头的建议、意见,有益同计民生、治国安邦的固然不少,但也有很多官员的“提案”不着边际、平庸琐屑,无补于朝政的改进、国家的治理,其中甚至不乏雷人的“提案”。直言难求以及官员“提案”质量不高,曾使一代又一代的帝王闲扰。  相似文献   

15.
纵观历史,中国传统社会对官员道德操守的重视程度,可说是无与伦比。浩如烟海的正传野史,对“无辱官声”者的赞扬和对“有玷官箴”者的谴责不绝于耳。与此同时,吏治腐败恰恰又是中国历朝历代难以根治的顽疾和社会动荡、朝代更迭的重要成因。这一现象的形成有着多方面原因,但传统人治文化中所存在的道德悖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作为传统文化的积淀,这一问题直到今天仍然对整个社会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在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认真审视传统文化留下的这一遗产,正视这一悖论,在政治体制改革和法制建设过程中,特别注重对官员腐败行为的事先防范,注重对官员行使“自由裁量权”的制约和规范。  相似文献   

16.
唐宝民 《政府法制》2014,(22):15-15
陈突是东汉时期的官员、学者,曾经担任过太丘县的长官,他修饬德教、无为而治,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有一次,上级官员要来视察,他手下的县吏害怕百姓上诉,就告诉陈定,想让他想办法以制止百姓向下来视察的上级官员喊冤,但陈突却说:“上诉是为了求公道,如果加以制止,百姓还怎么申冤明理呢?不要约束百姓上诉。”前来视察的官员听说后,叹息说:“陈君能说出这样的话,难道会冤枉人吗?”  相似文献   

17.
李松 《政府法制》2008,(16):48-50
“一个官员若一周参加一两次这样的商业活动,以少积多,一个月的收入也不能算是小数目。”  相似文献   

18.
最新一期《学习时报》刊发了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中共中央党校一次秋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在讲话中,习近平直指官僚作风问题,要求官员“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国情民情。习近平历数一些官员不善于调查研究的种种表现:有的走不出“文山会海”;有的满足于看材料、听汇报、上网络,坐在办公室关起门来作决策;有的调研走过场,满足于听听、转转、看看,浅尝辄止。  相似文献   

19.
石渝 《检察风云》2012,(10):17-18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谢丹阳在一篇“金融改革应以史为鉴”中讲了一件“小事”:“2002年9月我与国际货币基金同事曾和一位美联储官员在成都给中国人民银行培训监管人员。该美联储官员对中国央行官员去银行检查时居然可以和受检单位工作人员一起大吃大喝而深表吃惊。而美联储官员可以从受检单位接受的物质上限为:一杯咖啡。”  相似文献   

20.
现代 《政府法制》2014,(27):30-31
如果有人愿意排“世界之最”的话,中国官员的数量恐怕会列入“世界之最”. 实行改革开放以后,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中国进行了5次机构改革.每一次都有精简机构、压缩冗员的目的,但是,事与愿违,机构越改越臃肿,冗员越压越膨胀,形成了“膨胀——压缩——再膨胀”的螺旋式扩张.在这种螺旋式扩张的链条中,后一次扩张比前一次扩张数量更大,势头更猛;后一次压缩比前一次压缩更为困难、更为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