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先秦时期,华夏统治者往往将公布于祖国周边地区的其他民族称为“夷、蛮、戎、狄”,有时也将其中的某一称谓与方位概念联系起来,如“东夷”、“西戎”、“北狄”之类。不过,当时不但尚未形成所谓“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系统观念,而且就是某一称谓与具体方位的联系也不固定。如《孟子·离娄》既称舜为“东夷之人”,又称周文王姬昌为“西夷之人”,又如《诗·小雅·出车》虽将西方的民族称为“西戎”,但《书·仲虺之诰》又将其称为“西夷”,至于“蛮”在先秦文献中,从未见将其与“南”联系一起,而称“南蛮”之例。可见,当时所谓夷,蛮,戎,狄,都只不过是中原华夏统治者对周边其他民族的泛称而已。只是到了秦汉以来,为适应封建大统一需要,才将夷,蛮、戎。狄与东,南、西、北的具体方位联系起来,逐步形成所谓“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系统观念,使这些称谓具有具体的方位性含意,而且这些称谓也逐步被赋予了歧视、侮辱性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福建简称闽,闽文化指的就是福建文化,是在福建形成、发展、变化并不断向外传播的文化。"闽"字来源已久,《周礼·夏官·职方氏》有"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等少数民族的记载。  相似文献   

3.
先秦时期的夷夏观、天下观等理论的形成与华夏族群的发展演进有着密切的联系。夷夏意识的萌生,是华夏"天下"产生的理论前提,"四方"、"四海"、"九州"、"中国"等疆域名词的出现表明了华夏"天下"不断向外扩张的进程。基于"夷夏之辨"思想的影响,华夏文明在早期对于夷狄文明表现出了强烈的排斥倾向。但随着华夏文明的发展成熟,血族概念被逐渐淡化,转而采用"礼"的标准来界定夷夏,从而把夷狄族群纳入"天下"的范畴之内,促进了"天下"理论体系的完善。  相似文献   

4.
"歃血为盟"是东亚大陆众多民族在历史上处理相互关系的诸种方式之一,也是学界近年关注的重要议题。"封贡"可上溯到商周时期的"封疆纳贡"类型;而在"誓盟"的族群关联中,面对更高的超越性神灵,体现出华夏和诸夷之间在彼此交往上与封贡模式明显不同的对等、互尊和制衡。千百年来,"誓盟"传统一直流传到由帝制王朝向现代国家转变的当今。"彝海结盟"与"普洱誓盟"生动地说明,在多民族的互动历史中,在"天下—王土"式的"大一统"体制之外,其他"对等—制衡"模式对于文化多元与族群并存格局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文字上而论,“夏”同以后的“华”的概念接近,甚至说,二者之间存在着颇为密切的关系。西周时期“夏”主要用来指代周王朝的直辖领域,春秋以后其范围逐渐扩大。而“夷”的概念则产生久远,起初并没有包含受到歧视的内容,与战国以后的夷狄概念是大有区别的。无论就语言、地域、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先秦时期的戎夷蛮狄诸多人们共同体,都还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相互渗透混融为普遍的历史现象。华夏与夷狄观念的区别,主要表现在饮食、衣服、社会生活习俗和物质文化等方面。然而,随着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彼此间的诸多差别也逐步消失。  相似文献   

6.
夷是唐以前藏彝走廊地区分布十分广泛的一个人群类别,但在记载唐代史实的汉文史籍中却已基本不见称夷的人群。通过对史料的梳理与分析,指出夷入唐后主要有两种去向:一为吐蕃征服并统治;一是原先称夷的人群在唐代被转称作蛮。文章同时对夷在唐代被转称为蛮的背景进行了讨论,认为唐人的民族观及对藏彝走廊地区人群的分类标准与汉晋相比已发生较大转变。  相似文献   

7.
一、五大民族集团在夏代和商代,我国已存在着夏族或华夏族和在它四方的夷蛮戎狄五大民族集团。周时的五大民族集团,是继夏商发展来的。夏族是周朝的主体民族,分布在南至长江、北至长城、中沿黄河的广大地区,人数是最多的。夏族不仅包括周天子的王畿,也包括卫齐鲁燕晋宋陈蔡许曹邢虢虞郑芮梁申杞魏秦随邓等等诸侯国,到了春秋以后,也应包括楚国。至战国末年,经过互相兼并,夏族的国家就只有齐燕赵韩魏秦楚七个大国和  相似文献   

8.
三苗、荆蛮与瑶族来源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文献记载和考古学材料相结合之下,作为三苗文化遗存的长江中游史前考古学文化,应是包括瑶族先民在内的各古代部族在远古时期的文化遗留。商周时期荆蛮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在与■、越、巴、卢戎等族的交错杂处中,经过长期的民族融合和文化整合,孕育形成新的古代民族族群,这些族群在秦汉以后被史籍按分布地城称为长沙蛮、武陵蛮等.并最终从中分化出莫徭。瑶族的民族来源和文化渊源由此有了比较明确的线索。  相似文献   

9.
春秋时期,随着外部局势的变化及自身力量的壮大,楚国多次北进中原讨伐征服诸侯国。楚国北进中原经由两条不同的路线:春秋前期由汉水而上到申、邓或息,然后北上伐郑、宋等国的西线;以及春秋后期由长江下游北上到黄、徐、群舒等,进而伐宋、鲁、齐等国的东线。对于春秋时期夷族群的特征、影响等问题,当前学界的关注较少。通过对史料仔细梳理、考据发现,海岱江淮地区夷族群势力非常强大。夷族群与周边诸侯国通过征伐臣服、联姻会盟等方式增强政治上的融合,最终在战国时期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0.
(二)出自百越系统的各族《华阳国志·南中志》说:“南中在昔盖夷,越之地”。即汉、晋以前的“西南夷”地区以属于“夷”和“越”的民族最多。“夷”指的是出自氐羌系统的民族;“越”乃属于百越系统的部落。越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带的古老族群,其分布区域是自东南沿海往西至西南和中印半岛北部一带。公元前五世纪时在今浙江一带建立的越国是越族中的先进部分。《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索隐》说:“越在蛮夷,少康之后,地远国小,春秋之初,未通上国,国史既微,略无世系。”《汉书·严助传》说:“越方外之地,翦发文身之民也,不可以冠带之国法度理也。自三代之盛,胡越不受正朔。”即在春秋以前,越在南方自成一个族群,较之中原地区的华夏族为落后,被视为“蛮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