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总统选举是美国选举政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作为其独特产物的选举团制度 (electoral college), 深深影响着200 多年的美国总统选举, 保障了美国政府政权的平稳交接, 但同时 也存在着严重缺陷。缺陷主要表现为可能出现所谓的“少数票”总统, 与民主化的要求相背离。这 主要是由于选举团制度在结构与规则方面的毛病, 导致选举人票数不能正确反映实际的选民票数。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 选举团制度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和改革的压力, 但由于历史与理念方面的原 因, 想彻底改变也非常不易。  相似文献   

2.
论美国选举团制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举团”是美国总统选举政治的独特产物 ,它深深影响着 2 0 0多年的美国总统选举 ,保障了美国政府政权的平稳交接 ,但同时它也存在着与国民性民主原则相悖的缺陷 ,致使选举人票数不能正确反映实际的选民票数。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 ,选举团制度及与此相联系的美国总统选举政治 ,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需要改革的压力。  相似文献   

3.
雷钰 《西亚非洲》2004,(1):23-29
单一选区比例代表制是以色列议会选举的核心。建国后 ,对它的争议几乎从未停息过 ,人们不断尝试改革选举制度。 1 992年 ,议会终于通过了由选民直接选举总理的新选举法 ,堪称以色列最大的选举改革。然而 ,事实证明这是一次事与愿违的改革 ,它“产生了与改革者的意图正好相反的结果” :党派数量大幅度增加 ,以色列政坛分崩离析 ;议席呈分散化趋势 ,大党的优势减弱 ,小党尤其是宗教党的作用不断增强 ;内阁危机更加频繁。因此 ,废除总理直选制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俄罗斯转轨期间汇率的实际数据和汇率制度的安排,对俄罗斯外汇制度的改革进程进行分析,并且讨论不同阶段进行汇率制度改革的原因以及汇率改革后对经济产生的影响。俄罗斯汇率制度自由化改革,首先是实现经常账户自由化,然后实行资本账户的自由化。俄罗斯汇率制度的安排,也从开始的不可兑换到国家内部可兑换,然后发展到“汇率走廊”制度。在“汇率走廊”制度不再满足需求后,俄罗斯实行了浮动汇率制度。最后,在经济好转和外汇储备充足的情况下,俄罗斯实行了自由浮动汇率制度。在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我们认为俄罗斯的汇率政策选择应该更多地参与区域与国际协调,这样才能更好地应付金融危机。  相似文献   

5.
小选举区制与日本的两党制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 1 996年日本众议员大选中 ,战后的日本首次用了新的选举制度 ,即小选举区比例代表并立制。小选举区以“政党、政策本位”为特征 ,日本政界认为它是向两大政党制转换的一个目标 ,是日本政治改革的重要一环。然而 ,从众议员选举的结果来看 ,在野党势力大减 ,离两党制的目标尚远。日本想以英国的两党制为模式改革日本政党 ,可是从选举中体现出的民意和政权的选择这方面来看 ,日本的政党政治又显得不太成熟。  相似文献   

6.
2004年是普京连任总统、开始第二任期的第一年。这一年对于俄罗斯来讲是不平凡的一年。俄国内外媒体上频繁出现的“总统选举”、“政府改组”、“经济翻番”、“行政改革”、“尤科斯案”、“先发制人”、“车臣总统被炸”、“别斯兰事件”、“乌克兰橙色革命”等醒目的字眼,把2004年的俄罗斯渲染得五彩斑斓。  相似文献   

7.
九一一事件以后,面对风谲云诡的国际环境,小布什政府开启了一个军事制度改革的时代。在长达十余年的时间里,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和罗伯特?盖茨持续不断地推动美国军事制度的改革,试图满足美国反恐战争的要求。拉姆斯菲尔德在就任国防部长期间,积极推动美军转变军事学说,改革美军组织结构和国防部的制度形式,调整军政关系,强化文官对军队的控制。另外,美国还广泛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大力推动网络中心战。盖茨就任国防部长后,致力于处理拉姆斯菲尔德遗留的问题,继续推动美国的军事制度改革。他推动美国军事力量的再平衡,调整陆军的官僚体制,革新陆军文化,改革国防部的商业模式,并针对中国和伊朗等国家的“反介入”和“区域拒止”战略提出了“空海一体战”理念。尽管在拉姆斯菲尔德和盖茨的军事制度改革过程中遭遇了一些阻力,但是其改革仍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深刻地改变了美国的军事制度,影响到未来美国军事制度变革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萨利纳斯执政时期(1988~1994年)墨西哥通过三个宪法修正案,对议会席位的分配方式、联邦选举机构和选举程序进行改革,使墨西哥议会的独立性得到加强,立法部门与行政部门的关系开始发生变化;程序民主进一步完善,提高了选举平等性和选举结果的可信度;通过选举制度的改革奠定了多党政治的基础,墨西哥政治体制开始向民主化方向转变。可以说,萨利纳斯执政时期的选举制度改革是墨西哥政治体制转变过程中的关键一环。这一时期选举制度改革的原因在于,萨利纳斯执政时期反对党的崛起和壮大,革命制度党势力的衰落,民众参政意识的增强,从根本上改变了墨西哥选举制度赖以生存的社会政治环境,为了维持革命制度党的统治和墨西哥的政治稳定,对选举制度进行改革成为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9.
我们也吃上了“包子” 2003年,作为推动海峡两岸包机的台湾“立委”第一人的蒋孝严先生,曾把五十三年来为首次实现两岸包机形象地比作“馒头”,把直航“三通”比作“包子”。当时,他曾高兴地说:“馒头做好了,包子不远了!”2008年12月15日当他亲眼看到两岸实现了海、陆、空直接“三通”,激动地说:“数年来承受的诸多压力,所付出的种种辛苦,总算有了回报。”  相似文献   

10.
日本规制改革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政府先后推出四个规制改革计划,对6000多项规制进行了改革。日本规制改革的新举措包括:创建“结构改革特区”;引进“市场化试验”制度,将部分由政府垄断的公共服务项目,通过政府和民间企业平等竞标的方式,委托给在成本和服务质量方面都具有优势的中标者经营,以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削减公共服务成本,扩大民间企业商机;建立更趋科学化,即可以量化规制安全性和经济性的“规制影响分析”评估体系。规制改革取得一定成效,目前仍在改进。  相似文献   

11.
二战后的墨西哥历届政府致力于渐进性选举制度改革,扩大反对党的参政空间,旨在维护革命制度党的执政合法地位。1946年《选举法》奠定了墨西哥现代选举机构的基础,1977年选举改革大大推动了现有政治体制的合法性。经济转型时期的选举改革意在解决不断开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与仍然相对封闭的政治体制之间日益不对称的问题,增加选举的透明度和对选举进程的监督。1996年塞迪略政府的选举改革朝着自由和公正又前进了一步,为反对党参政创造了更多有利条件,并且结束了总统候选人"指定制"。墨西哥的选举制度改革带来两个重要影响:一是有利于墨西哥从一党霸权的威权主义体制转变成竞争和多元政党体制;二是有利于维持20世纪后半期的政治稳定,而且2000年大选时的执政党更替也没有造成政治制度的断裂和社会动荡,呈现出政治成熟和民主国家的平稳化特点。只有深入理解选举制度改革的历程,才有助于理解今天墨西哥的选举式民主。  相似文献   

12.
为确保未来权力交接时政局稳定和延续现有方针政策,普京对政治体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推出新《政党法》,规范政党发展走向,为形成两党制或三党制奠定基础;巩固“政权党”地位,使其在新一届国家杜马(议会下院)选举中成为最大赢家,并成为当局可靠的政治支柱;改革议会选举办法,以法律形式规范政党制度的发展,确保政局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3.
今年6月13日,土耳其第24届大国民议会选举结果揭晓,现任总理埃尔多安领导的正义与发展党(下文简称正发党)以49.91%的得票率获胜,这是继2002年和2007年大选之后该党第三次赢得选举。在20世纪的政治舞台上,土耳其顺利实现从“中东伊斯兰世界国家海洋中一个非宗教指路明灯”到“众多阿拉伯国家民众谋求政治改革的模板”的过渡,这固然与土耳其现代化进程中的路径选择密不可分——土耳其是中东地区较早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国家,  相似文献   

14.
9世纪末20世纪初是西欧各国社会保障制度形成阶段,其共同特征是政府开始充当一定的角色,社会保障开始走上国家化、社会化道路。二战后是西欧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建立与发展阶段,各国完成了有关社会保障制度的立法,设立了现行社会保障制度所包含的主要保险项目和管理机构,政府的作用越来越大甚至占据主导地位,并且从单纯依靠立法间接干预,发展为直接建立统一的机构,强制性推行社会保障制度并实行全面的监督与行政管理,政府财政成为社会保障资金的主要来源。50年代至70年代初期是西欧各国社会保障制度充分发展、进而达到鼎盛的时期。这一时期,西欧各国出现了近20年经济迅速增长的“黄金时期”。在经济繁荣、国家税收不断增加的形势下,各国政府盲目扩大社会保险范围,提高保险津贴标准,增加福利项目,放宽公民享受社会保障的条件,结果导致社会保障费用的大幅度持续增长,从而使这一制度在70年代中期以后因经济危机而遇到严重困难,各国不得不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调整和改革,最主要的做法是从管理体制上“开刀”,从“国家化”向“私有化”转变  相似文献   

15.
现代国家的政权机关多由选举制度产生, 经过选举方式产生国家政权也日益成为各 政权得到合法性的唯一途径, 选举制度已经同代议制度、政党制度共同构成了现代西方国家民主政 治制度的三大支柱。通常选举制度都是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空前发展、资产阶级民主和人权思想 深入人心的前提下建构起来的;而英、法、美三个国家因历史渊源、文化背景以及民族构成不同, 选 举制度的特点各不相同。但总的来讲, 一方面英、法、美选举制度建立与完善的总趋势是进步的, 另 一方面, 选举制度的改革又是资产阶级从自身利益出发, 迫于广大劳动人民要求进步、平等的压力, 为巩固其统治而采取的手段。  相似文献   

16.
王健 《欧亚观察》2001,(1):16-19,34
2月6日以色列的总理特别选举吸引了全球的“注意力”。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了拖拖拉拉的美国总统大选,原因何在?一言蔽之,乃关乎中东和平进程。本文拟从以色列为何提前举行总理选举、强硬派代表人物沙龙为何当选、沙龙当选后会对中东和平进程产生何种影响这三方面对以色列选举和中东和平进程作一评述。  相似文献   

17.
2001年的“9.11”事件打破了美国本土绝对安全的迷梦。作为美国“国家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以中央情报局为首的美国情报界立即成为美国社会各界质疑与攻讦的主要目标:全球实力最雄厚、技术最先进、资金最充足的情报机构为什么在恐怖主义袭击面前束手无策,不堪一击?恐怖袭击的阴影将永远笼罩美国吗?面对这种情势,负责对外情报活动的主要机构———中央情报局急欲改变被动局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恐改革。*一、改革的背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美苏对抗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原来被冷战阴霾所掩盖的地区冲突、大规模杀伤性…  相似文献   

18.
2012年又是美国总统选举之年。美国总统选举是一个极其烦琐复杂的过程,每次选举大约耗时14个月,是一个“马拉松”式的过程。甚至可以说,这次总统选举刚刚落幕,下一次总统竞选就开始了。  相似文献   

19.
郭馨怡 《现代国际关系》2023,(8):89-106+155
近年来,英国政党政治深陷政坛长期频繁动荡的“持久危机”之中,具体表现为传统两党政治弱化、政党碎片化程度提高、多个地方分离主义政党趁势崛起。一方面,长期执政党保守党内斗激烈,数度引发国家政权更迭,政策连贯性降低;另一方面,反对党工党连续多年选举表现不佳,执政准备与能力相对不足。导致这一结果的直接原因是脱欧持续带来政治分裂,深层次原因是两党各自党内意识形态争议的加剧。此外,英国的权力下放和选举制度客观上为地区性政党崛起提供了制度便利。受到经济治理失败和右翼保守派分化的影响,未来一段时间内,保守党的强势地位或将有所下降。工党的选举表现则取决于其能否合理平衡党内关于脱欧和意识形态的分歧,重新建立稳定的多数选民联盟。  相似文献   

20.
自独立以来,受历史惯性影响,哈萨克斯坦形成了以“超级总统制”为特征的政治体制。近年来,无论是哈萨克斯坦的政治精英还是社会层面都对政治体制改革产生了新的需求。因此,托卡耶夫执政以后,在以“倾听型国家”执政理念建设“新哈萨克斯坦”的目标下,推行了一系列“新政”,包括限制总统权力、理顺央地关系、改革选举制度和政党制度等。从短期来看,托卡耶夫的政治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一定程度上为解决国内发展及安全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政治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当前哈萨克斯坦内部政治精英分化、利益集团变迁、政治经济互动不佳以及外部环境面临挑战等因素都对托卡耶夫的政治改革形成相应制约。长期来看,托卡耶夫“新政”的实施成效还有待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