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舌尖2》延续了人们对美食发自内心的热情,纪录片开播后,中国平均每20个微博活跃用户就会发出一条与《舌尖》相关的微博,与此同时,边看片边下单购买美食,已成为一种时尚。2012年,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让国人初识了中华美食的厚重能量,它所创造的空前收视奇迹,被文化界认为是"纪录片回归大众视野的标志"。在多次更改首播档期后,央视终于重磅推出《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以下称《舌尖2》),伴随着不断升温的全民"舌尖狂欢",中国纪录片在海外市场开始叫响。  相似文献   

2.
正煎饼是山东地区传统主食之一,相传发源于泰安,现盛行于鲁南、鲁中、鲁西及苏北一带,是久负盛名的山东土特食品。2012年,备受关注的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集《主食的故事》,对煎饼制作及食用方法作了专题介绍,使煎饼愈加驰名。由于地域不同和制作原料的差别,山东煎饼从地域上可分为泰山煎饼、沂蒙煎饼、岚山煎饼,从粮食种类上有小麦煎饼、  相似文献   

3.
修法呼唤     
阿计 《民主与法制》2014,(22):10-14
最近两年,最为火爆的纪录片莫过于《舌尖上的中国》,风行一时的“舌尖”一词,也因此成为“食品”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4.
谢汝平 《中国保安》2013,(11):76-76
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被里面的各式美食所吸引,钦佩中国美食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不由得想起童年时,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我们在家乡的土地上,在广阔的大自然里寻找各种吃食的情景。  相似文献   

5.
王蕊 《长白学刊》2015,(1):136-140
2012年、2014年央视播出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和第二季,取得了极高的收视率和极佳的口碑传播效应,并引发网络购买传统食品的消费热潮。这股舌尖浪潮,一方面带来了敬畏传统、回归自在、本真生活的文化风气;另一方面,从央视到食品厂商、网络电商都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以及长时间的食品消费热潮。《舌尖上的中国》以美食为主体,以真实性、日常性、大众性为导向,通过内容的选取与展现,引发人们思考自然与工业、传统与现代、自在生存与消费性存在之间的矛盾与选择,并获得大众认可,为泛娱乐化的大众文化市场提供了新的题材选择与价值取向,值得业界和学界的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6.
陈静 《前沿》2013,(8):163-165
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功,创下高收视率的同时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这部纪录片不仅唤起人们尊重食物、寻求美食的热情,更由渐逝传统的集体回忆、农耕社会丰收仪式的展现,达到家国伦理的最终构建,正因为融合了社会学、人类学和伦理学的思索,美食在这部纪录片中超越本身,成为文化表达的形象介质。  相似文献   

7.
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全方位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美食文化,向海内外观众展示中国的日常饮食流变、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并上升到生存智慧层面的东方生活价值观,让观众从饮食文化的侧面认识和理解传统和变化着的中国。  相似文献   

8.
最近,随着一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重燃起人们对中华美食的热情,新鲜的食材、精美的莱式、复杂精细的烹制过程以及饮食传统的多样性,引爆了很多食客舌尖上的味蕾记忆。  相似文献   

9.
读者表达     
"舌尖上的中国"到底是什么味?贵刊第7期《这个五月,"舌尖"很忙》报道了《舌尖上的中国》这一纪录片在中国播出后,社会上所引起的强烈反响。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生活习惯的人们,从微博表达、网购美食到边咽口水边等待电视节目,公众期待的恐怕不仅仅是一道食者的盛宴,还在期待妈妈的味道、外婆的味道、家乡的味道。本来,这是一部商业纪录片,制作者盯着的是国际市场。但不料,却先是激起了国人的口腹之欲,进而激起了国人精神思想上的"大波动":大味必简,每个人最想吃的,是小时候母亲做出来的味道,是外婆从小手把手教母亲做  相似文献   

10.
郑永年的《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从世界的角度,总结了中国建国60年来的发展经验和教训,别开生面,给人启迪。中国模式从哪里来?往何处去?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典籍汗牛充栋,要了解中国古代学术源流的概况,应该从古籍目录入手。从《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这三部由官方统一组织编修的综合性目录上看,我们可以知道中国古代学术源流概况,领略经、史、子、集四大部类著录书籍的数量增多及其不断发展变化的大致脉络。  相似文献   

12.
《舌尖上的中国》作为一部介绍中国饮食,掀起观众收视狂潮的纪录片,从开播到"红火"虽然已过去一段时间了,但研究其成功创作因素,将之适当运用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可以丰富课堂教法和学法,促进有效教学的开展。我在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中进行教学实践尝试,提出了打造动态  相似文献   

13.
声音     
《人民公安》2012,(15):5-5
“我们曾经尝试拍摄几个品牌的水饺生产线,但几乎是刚联系妥一家,马上就发生了食品安全事故。连续找了两三家,都是如此,最后只好放弃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说。“许多潮词潮语可能都是昙花一现、过眼浮云。”  相似文献   

14.
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集中体现了其哲学史观,对于中国哲学部分,黑格尔从自己的判定标准出发,否定了东方文明中存在哲学的可能性,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探究。通过把中国历史上对于哲学的理解与黑格尔相比较,挖掘黑格尔批评东方文明的背后带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小康》2021,(3)
正这些看上去没有任何关联的藏品,很难找到它们之间的共性,但是藏家们的发心和初衷,不约而同地指向了同一个方向——我们民族自己的方寸、自己的审美、自己的文脉。"何为藏家?他们是谁?我们为什么要做?我们能做什么?"在电视机前看到纪录片《藏家》播出的那一刻,总导演车爱琳想起了两年前,她最初问自己的问题和思考。如今,两年过去,答案已经显示在屏幕上。  相似文献   

16.
嘉兴过去的出名,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嘉兴今天的出名,是近日火遍全国的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里介绍了嘉兴粽子。嘉兴粽子历史悠久,以糯而不糊,肥而不腻,香糯可口,成甜适中而著称,被誉为中国“粽子之王”。  相似文献   

17.
易艳刚 《今日浙江》2012,(11):59-59
前段时间,每天深夜在央视播出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毫无争议地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火爆程度直逼同期播出的电视剧。纪录片播出之后。连续数日登上微博热门话题排行榜,某购物网站的特产零食和食材的搜索量、销售量均创新高。这部“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情感”制作的纪录片,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缱绻在中华饮食文化中的况味。也激起了每个异乡人内心深处的那一抹乡愁。  相似文献   

18.
大型文献纪录片《陈嘉庚》封镜中国中央新闻纪录制片厂和厦门市委市府联合摄制的大型文献纪录片《陈嘉庚》,是中国第一部为华侨华人制作的大型传记性纪录片。该片真实生动地记述了著名爱国华侨领袖、伟大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陈嘉庚先生光辉的一生。陈嘉庚早年开拓南洋,...  相似文献   

19.
从选诗之差异看《文选》、《玉台新咏》的文学批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选》和《玉台新咏》都产生于梁代的 5 0多年间 ,均对后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但这两个选本在诗歌选录上却表现出冰炭难容的差异 ,从这种差异中 ,我们可以发掘出古代选家怎样用选本来表现自己的伦理道德观、人生价值观、文学审美观 ,并进而影响后代文学发展方向的独特的文学批评方式的特征 ,从而使我们对选本这种直到现在仍沿用不衰的文学批评形式有较深刻的认识和把握。  相似文献   

20.
情景无喜剧     
一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让众人每晚准时守在电视机前,不到半个月,央视“夜宴”了三轮,其收视的火爆程度甚至远超同时段任何一部电视剧。这部“令人流口水”的纪录片却使我想起同样“味道好极了”的《我爱我家》。如果从1992年11月5日英达与王朔的彻夜长谈——首皮讨论这部情景喜剧的创作意向、敲定这种舶来品汉语名算起,sitcom(情号喜剧英文简称)中国化已近20年。然而,让我等饕餮得肚歪的它,如今却鲜有“渴口”的,饥一顿饱一顿的“情景”时有发生,似乎已在“舌尖下”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