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史发展过程中,消费文化是构建社会空间重要因素。近年来电商的爆发式增长对认识和解释当代消费文化与当代空间生产提出了新的问题:当代消费文化正在成为公共化、群体化的文化形态。一方面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造成的集体消费把社会空间也变成了消费对象,产生了都市空间集体消费;另一方面则是电商由大数据处理产生的大规模的隐形消费群体和"云空间"消费。几乎每个人都同时在两个不同的空间活动着:集体消费的都市地理空间与大数据构建的云空间混合造成了都市空间的混杂化和每个人生存环境的双重空间并置与互渗,并进而导致个人的身份分裂,这种身份分裂是当代社会矛盾冲突的重要内因。  相似文献   

2.
陈洪东 《求索》2013,(4):225-228
急剧的现代化与城市化进程牵涉空间结构、城乡经济及社会文化等一系列内容的深刻转变。通过解析村落家屋文化和住居形态及其现代化过程,可以窥见乡村在时代背景下的社会文化变迁,认识和理解区域社会与文化的历史及现实。以成都东山客家乡村家屋文化变迁为个案,研究发现,在传统社会,家屋是居住空间、礼制空间与神圣空间的聚合;改革开放以来,住居文化变迁的主表现是以礼制文化的逐步转型和以家屋"祛魅"为主特征的传统向现代的嬗变及住居的世俗化。它同时反映了整个社会文化的变迁历程和特征。  相似文献   

3.
都市风格论     
伴随着快速都市化、现代化,都市面貌日益趋同、都市风格日益丧失,因此,必须重视都市风格的人文意蕴。都市空间、都市格局是都市风格在都市形态布局上的反映,都市形态的差异,都市形态结构的变化体现着都市社会人文价值取向与观念的变化;富有风格内涵的、保留着历史文脉的建筑,是都市风格的外在表现和依托载体;都市风格既是现实的,又是历史的;都市的记忆中有着都市的历史风格,都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中有着都市的信仰、制度文化与价值观,体现着都市风格及其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4.
杨蕾 《时事报告》2004,(6):33-35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消费文化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现代社会,消费已经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行为的一部分,还是一种生活和生产方式及通过它所表现出来的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文化形态。消费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更是一种社会行为和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5.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当下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现实反映,文化获得感,特别是文化空间获得感,也成为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一大重要表征。民众文化空间获得感的不断增强,既是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当前,随着低阶文化产业市场逐渐饱和,消费者开始追求新的市场体验,文化空间感知将成为提升文化消费的新发力点。  相似文献   

6.
尚未完成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山东女性生活方式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山东)数据,反映了山东女性的活动空间、休闲方式、时间分配与家务劳动、生活消费、社会交往的情况,体现了她们对生活的满意程度。调查发现:女性仍然是家务劳动的主要承担者,无论是生活消费、休闲方式,还是社会交往,女性均落伍于男性,还未完成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女性的活动空间有待于进一步扩展。  相似文献   

7.
网络消费与当代青年消费文化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消费已成为一种消费新时尚,它赋予当代青年消费文化许多新的特质.蓬勃发展的网络消费在消费工具、消费空间及消费体验三个层次上推动了青年消费文化的变迁.作为一种新的消费工具,网络消费使当代青年消费文化具有消费观念的超前性、消费行为的时尚性、消费需求的差异性和消费方式的便捷性的特征;作为一种新的消费空间,网络消费呈现出了流动性、隐秘性和意识形态化的特征,这一空间同时也是一个典型的社会系统的脱域问题;而作为一种新的消费体验,网络消费给当代青年带来了新奇体验、认同体验以及现代性的"好恶交织"体验等方面的新内涵,这些都与当代青年文化的变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时事报告》2012,(5):7-7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陆铭、高虹介绍,经济活动在空间分布上高度不均匀,在一国内部,通常集中在由一组城市所形成的都市圈。全球有半数的经济活动位于1.5%的陆地区域;开罗以该国总面积的0.5%创造了整个埃及一半以上的GDP;巴西中南部三个州的生产活动也占到了全国一半以上,但土地面积仅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5%。研究显示,  相似文献   

9.
消费过程实为一场游戏,而消费品则为游戏中的重要道具。突破消费研究中的个体需求论和结构决定论,以兼顾结构与能动的综观视角,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消费者的消费文化与境况。就都市青年而言,汽车消费是他们破解时空紧张、构建社会关系再生产的消费空间、驾驭现代生活的"坐骑",都市青年通过汽车消费建立起积极有效的生活信念,发展出掌控生活的权能感。  相似文献   

10.
时下,"宅男宅女"现象大热,各种解释莫衷一是.空间社会学的观点认为,空间关系亦是一种社会关系.都市社会作为个体生存的空间背景,生产和再生产了"宅心理"和"宅现象".并且在都市空间分异,公共空间的建设的形式化以及公共空间的营利化和虚拟化等多重空间动力之下,促成了"宅男宅女"在我国存在的普遍性.因此,通过人性化的城市规划,建设尺度适宜的公共空间,促进市民有效沟通,对于缓解社会隔离和社会冷漠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1.
严霞 《青年探索》2016,(6):5-13
近年,咖啡馆消费深受城市青年群体喜爱。为了从青年消费者的求新欲望、象征性符号消费、社会公共空间三个理论视角来探讨青年在咖啡馆中的消费行为和动机,特以贵阳市的青年在咖啡馆中的消费为个案进行相关研究。当咖啡馆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国各个城市后,咖啡馆本身已经失去了满足消费者求新欲望的属性。同时,随着城市青年可支配收入增加、咖啡文化的普及,咖啡馆在消费水平和消费文化上所具有的区隔功能也有所减弱。研究发现,咖啡馆之所以受城市青年群体的喜爱,最根本的原因是咖啡馆作为一个独特的消费空间,满足了青年群体对新的社会公共空间的需求。咖啡馆内的空间氛围不同于生产空间和家庭空间,它没有生产空间的紧张感氛围,给人以类似家庭空间的舒适感,提供了一个家庭之外的社交空间。在家越来越私密化的情境下,咖啡馆满足了青年在家庭空间外进行社会交往和互动的空间需求。对这种氛围空间的体验消费,构成当地青年消费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体现了青年消费观念从实用型向体验型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随着都市化进程的加快,消费文明成为当代都市社会的特征之一。消费文化社会的来临,在使消费本身日益成为当代都市人存在方式的同时,也使都市文化主体的内在精神结构发生了较为明显的改变。通过分析对比不同时代的人们在"真"、"善"、"美"三方面精神实践的深刻变化,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勾勒出当今消费时代都市人在主体精神世界发生转变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13.
古着的流行超越了"时尚是最新的"惯例,以逆生长的方式成为青年追捧的复古时尚风格。面对近期的古着服饰消费热潮及古着商店的扩张现象,本文从空间生产理论出发,分别从策展实践和文化塑造两个维度分析古着商店的空间生产与消费。在策展实践中,古着商店通过符号的挪用、叠加、再现和融入等方式,创造出品牌化、景观化、艺术化、生活化的古着服饰消费空间;在文化塑造中,从古着空间符号的体验与认同、传播与扩散、神圣化三个方面,呈现出古着商店本身的符号化过程。研究发现,古着商店的空间生产离不开对文化符号的利用,其符号化的古着空间仍然是文化建构的产物。换言之,作为文化建构产物的古着空间,其符号化生产既有对消费文化选择性的挪用与解构,同时也有着强化和建构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新国潮是在现代消费社会语境下诞生的融合中华传统文化和时尚潮流文化的新文化现象,从最初的国潮演变为颇具普遍性的新国潮产业活动及社会文化症候。随着Z世代文化在当前社会诸多领域的影响力不断凸显,新国潮通过巧妙融入传统文化符号实现了较高的文化认同,呈现出从小众化向大众化的演变趋势,不仅丰富着社会文化的体验形态,也一定程度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为当下年轻群体深入感知传统文化魅力提供了契机。新国潮文化通过特定的物质或精神产品载体实现着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然而,新国潮文化现象的持续,还需充分体察文化市场的消费需求,挖掘潜在空间与多元实现路径,提升新国潮相关产业的成熟度,以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与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5.
李琼 《求索》2011,(5):256-256
经济活动区位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它关系到市场主体生产与消费的布局。关于这一点,传统经济学是始料未及的,而空间经济学却一改传统,发现并努力解决了这一经济学问题。空间经济学以经济活动区位及资源的空间配置为研究对象,以经济集聚为研究核心,研究了生产要素的空间  相似文献   

16.
位于黔东南山地地区的苗族聚落因其特殊的地貌形态和文化渊源,形成了各类与平原聚落不同的、极具特色的公共空间。论文通过文献研究与实地走访调查,总结黔东南苗族聚落中的公共空间类型与特色,并探究其由内在的文化联系而形成的序列结构。黔东南苗族聚落的公共空间可分为生产空间、交通空间和仪式空间三类,其中仪式空间最具特色。黔东南苗族聚落的公共空间布局灵活自由,形态因地制宜;各类公共空间为鼓藏节、招龙节等重要仪式活动提供场所,作为历史的象征连通古今;模拟历史演变的仪式活动串联起各类公共空间,形成连通村落内外、村落之间的公共空间序列,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构建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温朝霞 《桂海论丛》2009,25(4):107-111
在社会转型期文化变迁与新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作为大众传媒的主体--编辑活动,客观上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编辑活动与文化变迁、文化传播息息相关,它不仅是选择扬弃新旧文化观念、优化传播新文化成果的活动,而且是参与建设、整合与重构社会文化体系的活动.在社会转型期,文化变迁与编辑活动之间呈现出一种互动关系.要全面提高编辑的综合素质,正确发挥编辑活动在文化变迁中的引导作用,努力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18.
何兰萍 《学习与实践》2007,(11):122-126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和农民获得了自由发展的社会空间,但与此同时公共文化活动日益减少,公共文化生活空间日益退缩,从而导致了农民精神生活的虚空和伦理价值体系的迷失。因此,加强农村文化建设,重构农民的公共文化生活和农村公共空间,在新农村建设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9.
文化产业语境中的文化资源可以界定为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可以转化为文化产品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可以分为物质文化资源、制度文化资源和意识文化资源三种类型。文化都市是相对于政治城市、经济城市的概念提出的第三种都市发展模式,其本质特征就在于文化资源、文化生产、文化功能成为推动城市形态演进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与机制。文化资源是文化都市建设的基础和保障,集聚优势的人力资源、制度文化资源、物质文化资源是通往文化都市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汪德宁 《前沿》2014,(9):182-184
当前我国城市建设中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是,城市主题文化的缺失,以及由此导致城市空间形态上的“千城一面”。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是,立足于城市地域文化和未来发展方向,战略性地选择并确定城市主题文化,并以此为指导建构城市空间形态,打造出主题鲜明、形态独特而又富有魅力的城市文化,不断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