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雅雯 《传承》2015,(3):143-145
1898年,德国凭借《胶澳租借条约》的签订,取得了在山东修建铁路的权利。1904年胶济铁路修建完成。一战时日本出兵侵占山东,占领了胶济铁路。一战后,为了收回铁路,中国与日本进行了长期斗争,最终在鲁案中日联合委员会上通过了胶济铁路的赎回方案,但赎金一直未能偿清。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赎路一事无果而终。  相似文献   

2.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奥、土、保结成“同盟国”;英、美、法、意、日、俄结成“协约国”。1917年,中国北洋政府应美、英要求对德宣战,加入“协约国”一方。欧洲大战,协约国方伤亡惨重,青壮年多上了前线,后方劳力吃紧。为了补充兵源,“协约国”便委  相似文献   

3.
《春秋》2015,(3):65
1914年6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侵略态势发生变化,以德、奥为首的同盟国集团与以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集团在欧洲互相厮杀,暂时无暇顾及远东地区。处在内外交困中的日本,其朝野侵略势力则急盼参战,趁机扩张在中国的权益。8月23日,日本正式对德宣战。9月2日,日军第十八师团的第一批派遣部队2万多人强行在中立区的龙口登陆,正式侵入山东。至9月7日,日军完成了在龙口地区的集结,而后便长驱直入。10日到平度,12日抵即墨,13日达胶州。日军名义上对德作战,却把进攻矛头指向中国,行动目的在于占领山东胶东地区以及胶济铁路全线,以控制山东全省。23日,日军参谋总长长谷川好道指令战地司令官神尾光臣中将占领胶济铁路全线。25日,日军占领了潍县车站,  相似文献   

4.
1914年6月28日奥地利皇太子弗朗茨·费迪南大公到波斯尼亚指挥奥匈帝国的军事演习,被塞尔维亚爱国青年炸死于萨拉热窝,从而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以德、奥、意组成的同盟国和以英、法、俄组成的协约国之间进行的一场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的战争。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后,7月,奥国进攻塞尔维亚.8月,德、俄、法、英参战。日本也向德国宣战,出兵占领了德国在中国的租界地山东、随后,意大利从同盟国转到协约国,美国、中国也参加了协约国;土耳其、保加利亚则参加了同盟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  相似文献   

5.
宋文博 《前沿》2014,(23):18-19
辛亥革命爆发后,日本为了维护自己的在华利益,先是对革命党北伐实施武装干涉,未能得逞后,又转而支持革命党,但附加危害中国主权的条件,因而遭到革命党的拒绝,并对日本的武装干涉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迫使其放弃干涉政策。针对其支持革命党北伐的有利政策,革命党进行了利用,以促进革命的发展,但以不损害中国主权为前提。从辛亥革命时期日本与革命派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出,日本不管是支持还是反对革命党北伐,其目的都是一样的,即对中国进行侵略,获取更多的利益。这就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  相似文献   

6.
<正>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日本帝国主义的唆使下,段祺瑞持的北洋军政府宣布参战,加入协约国。北洋政府对内实行独裁统治,镇压革命;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大量出卖国家利权。中华民族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间的中国,已不再是与世界隔绝的状态。伴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的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为了拯救灾难沉重的中华民族,许多先进的知识分子,在中西文化的比较中,以西方民主与科学的思想为武器,呼唤人民起来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羁绊;另一方面,1917年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西方文化的交融,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不仅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和中国人民的觉醒,而且给中国人民提供了选择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道路和方向。五四运动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为了掠夺德、奥等战败国和重新瓜分它们的殖民地,1919年1月,英、  相似文献   

7.
许顺富 《湖湘论坛》2004,17(2):35-38
20世纪初 ,各帝国主义列强为了从经济上进一步控制中国 ,掀起了一股掠夺中国路矿利权的狂潮 ,引起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强烈义愤 ,湖南绅士在这场全国性的收回利权运动中 ,表现出了灵活高超的斗争艺术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极大地推动了湖南的争、保利权运动不断地向纵深发展 ,直接催发了两湖革命的爆发  相似文献   

8.
杜娟 《小康》2008,(12):58-60
绥芬河是一座不起眼的小城,但影响力很大,知名度很高,被称为"一个创业的城市、是一个创新的城市、是一个和谐的城市。"在中国雄鸡状的地图上,绥芬河位于鸡喙的下方:黑龙江省东南部,再往外一点,就是俄罗斯的远东地区。105年前,当中东铁路全线通车时,它作为中国铁路第一个对外开放的窗口,曾经进入过历史,然而,晚清政府的闭关锁国使绥芬河错失良机。  相似文献   

9.
《春秋》2017,(5)
正1904年6月胶济铁路全线通车。胶济铁路是一条连接青岛与山东腹地的交通干线,并与津浦铁路相连接,对山东乃至全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社会都具有重大影响。一战期间日本侵占胶济铁路,通过胶济铁路对山东内地进行军事侵略和经济掠夺。中国与日本就胶济铁路问题展开了多次交涉,直到1923年1月1日,在付出重大代价的情况下才得以收回胶济铁路,开以外交手段收回铁路路权的先河,也成为全国保路运动的重要成果之一。胶济铁路问题由来一、德占时期的胶济铁路1898年,德国通过中德《胶澳租借条约》攫取  相似文献   

10.
一、日军对济南的入侵和北伐军的作战部署当1928年春国民党北伐军进军山东的时候,日本军国主义者借口保护侨民,向我国济南发动了武装侵略。这是日本第二次出兵了。第一次出兵,是在1927年5月间。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以保护自由通航为由逐步介入南海的争端,并将此作为实现其亚太战略的一种手段。美国的介入对中国南海主权权益的维护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危及中国战略安全利益,增加中国收回南海主权的难度,加剧了地区紧张局势。中国政府坚定地表达了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决心和意志,并采取了切实措施维护中国的领海主权;坚持“以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政策,加强与东盟的战略沟通和战略互信:有针对性地应对美国在南海地区的利益需求。  相似文献   

12.
2000多年前的汉武帝时代,先民们在祖国版图最南面广阔浩瀚的南海南端,发现了一处沉睡中的美丽岛屿——南沙群岛。中国历代政府对南海诸岛进行了行政管辖,郑和七下西洋时,多次在南沙群岛停泊,南沙的“郑和群礁”就是明政府命名的。自从宋朝宣布对南沙群岛行使管辖权以来,直到20世纪中叶,没有任何国家对中国拥有南沙主权提出任何质疑。70年代后,风云骤起,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和文莱诸国对整个南沙或其部分岛礁提出主权要求,并出兵占领了部分岛礁,这些行为不仅对中国领土主权构成严重侵犯,而且还将南沙争端推向新高潮。归属不容置疑总面积82…  相似文献   

13.
王桂香 《传承》2007,(7):91-92
"九·一八"事变后,苏联为避免与日冲突,对日本的侵华行径采取了"不干涉"的中立政策,此举有国内具体国情和国际因素的推动,政策本身无可厚非。但是,苏联的"不干涉"政策中有明显的对日偏袒和妥协,损害到了中国的主权。"不干涉"政策具有复杂性。  相似文献   

14.
十月革命后,列宁主张苏维埃俄国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经过不断的努力,苏维埃俄国实现了"均势"条件下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的局面,并积极利用"和平共处"的局面展开对外经济工作。这时列宁要求苏维埃国家坚持反对帝国主义国家的军事干涉和侵略,要求在对外经济工作中维护苏俄的主权和利益,抵制资产阶级国家的政治渗透和意识形态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杨早 《中国人大》2013,(12):53-53
晚清的财政危机之深重,恐亦三千年来未有。基础建设与重工业的发展,巨额的战争赔款,都不是尚未成为现代国家的大清朝所能负担的。在危机面前,解决财政危机只有两条路,一条路是借外债,另一条路是借内债。借外债,肯定利权外溢,甚或危及主权,比如海关就得由洋人管理,铁路也得交洋人经营。随着民间社会商  相似文献   

16.
《春秋》2020,(4)
南海四大群岛是无可争辩的中国固有领土。晚清重臣张人骏,任两广总督两年余,数次派水师巡视南海诸岛,从日本商人手中收回被侵占的东沙岛,测绘勘查西沙岛,并将两大群岛正式命名为东沙群岛、西沙群岛,维护了国家在南海海域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相似文献   

17.
方智文 《创造》2021,29(2):71-80
19世纪中后期,电报成为列强势力渗入的"先锋军".在维系中国主权、抵制西方势力扩张的博弈中,中外电报交涉孕育而生.目前学界关于晚清时期电报交涉史的研究成果丰硕.如:《近代化的"退"与"进"——近代上海电报通信权的交涉》一文,主要就晚清时期上海地区电报主权经历了"丧失"与"收回"两大阶段的历史进行了阐述.①胥猛以历史人物为视域,对电报交涉史进行了考察,主要凸显的是盛宣怀对维护中国电报利权的贡献.②王东的《清末中俄东北边境电报线的交涉》,就东北地区的电报主权问题与俄国的交涉情况展开介绍.③由此可见,目前的研究,多以人物、地域、法律或特定的历史事件为视角,而从宏观上探讨晚清中外电报交涉对外交近代化产生影响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在分阶段介绍晚清中外电报交涉史的基础上,重点考察了电报交涉视域下晚清外交的时代特色,分析其长处与不足,以期加深对晚清外交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孙军  陈圣明 《传承》2008,(8):120-12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步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对立的新格局,在这个格局中既有激烈的对抗,又有相互的妥协。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直接出兵干涉,就是这种对抗的激化表现。但是,斯大林鉴于当时的国际形势,以及他的个人因素,一直避免与美国爆发战争,而是把出兵援助朝鲜的重任转嫁到中国身上。  相似文献   

19.
1917年,北洋政府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有利外交形势,收回了德国在中国的租界。在具体接收过程中,北洋政府暨地方当局遵循国际法惯例,做了比较周密的部署,基本实现了平稳接收。此后又比较顺利完成了从租界到特区的改制,使原租界地区没有出现大的经济波动和社会动荡。租界改制为特区后,中方未能实现独立自主的管治,北洋政府对外的妥协和软弱是造成这一状况的重要原因,这也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步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对立的新格局,在这个格局中既有激烈的对抗,又有相互的妥协.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直接出兵干涉,就是这种对抗的激化表现.但是,斯大林鉴于当时的国际形势,以及他的个人因素,一直避免与美国爆发战争,而是把出兵援助朝鲜的重任转嫁到中国身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