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仰海峰 《探索》2002,(1):64-68
本文从文本解读的视角,指出了在《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一书中,海德格尔与萨特的区别以及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的根本差异。萨特将人道主义奠基于人的生存这一基础上,而海德格尔则认为对存在的历史性领悟才是人道主义的真实基础,萨特的人道主义只是传统形而上学的翻版。海德格尔认为这种历史性的观点也是马克思哲学中最深刻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胡乔木同志在《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一文中,提出要区分人道主义的两种含义,提出要反对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的人道主义,宣传作为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对人道主义作这样明确系统的区分,是一个创见,是对国内几年来关于人道主义的主要问题争论的一个科学总结。  相似文献   

3.
董小玉 《探索》2001,(6):67-70
作为存在主义的代表萨特曾宣称"存在主义是人道主义".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中的人道主义分为精神探索的三步曲即以人的"自由观"为基石,开始寻找自我;然后从人的"异化观"中发现人已失去自我;第三步就是在人的"价值观"中进一步发现自我.  相似文献   

4.
邵永选 《唯实》2012,(8):39-44
在《马克思主义:一种阐释》中,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指出西方文艺复兴之后的世俗化运动使得基督教不再能够为我们提供一种世界观。他认为,马克思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那里继承了异化、回归自身以及人的本质的基本思想,但是对这些概念的使用却与他们不同,这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后基督教时代唯一一种代替基督教解释人类生存的人道主义世界观;马克思把异化以及基督教的道德主题带入了现实的人的生活,但是一旦把马克思主义从人道主义的道德学说转向为一种社会科学的时候,就会使它陷入机械的唯科学主义的危险之中。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世界观是一种"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这种"完成了的人道主义"既不同于黑格尔的"自我意识"的"人道",也不同于费尔巴哈以"市民"为立脚点的人类学意义上的"人道主义",而是一种以全部社会的"人"为立脚点的"社会学和人类学"意义上的人道主义,是"完成了的人道主义",也即是"完成了的自然主义"或"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6.
王金福 《唯实》2005,1(6):14-18
人道主义作为对人的同类性的认识,是合理的,是人类思想的进步;合理的人道主义没有"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的区别.作为对现实的人和现实的历史运动的本质的认识,人道主义与唯物史观是两种对立的历史观,因而不可能有"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7.
仲裁 《党史文苑》2010,(8):55-57
新时期中国人道主义思潮是五四启蒙精神的回归,启封建之蒙,启极左思潮之蒙,具有较高的文化批判价值。新时期中国人道主义以文学形式表现出来。顺应了解放思想、冲破禁区的历史潮流,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8.
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人学的人道主义解释可以划分为两类:一是“两个马克思”论。他们认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人道主义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晚期的入学思想是早期思想的退化。二是“统一的马克思”论。他们认为“青年马克思”与“老年马克思”的思想实质上是一致的,即,只有一个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人道主义的阐释者都把自己学派的观点与马克思入学思想糅合在一起,只突出了马克思入学的价值性,而忽视了其科学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之间既有密切的历史渊源,又有复杂的理论交叉,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一直是理论分歧的焦点之一。弄清楚这个问题既有利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也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基础学科的建设。一、马克思主义是由人道主义演变而来的人道主义的发源地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它最初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即民主主义的理论基础。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用人道主义来反对封建统治和论证民主主义。他们认为,民主主义才是符合人性的,即人道主义的,而封建专制是违反人性的、反人道主义的,所以要用民主主义取代封建专制。空想社会…  相似文献   

10.
杜启蓉  李言实 《探索》2014,(2):109-113
文化"软能力"是在自己的文化中体现人道主义精神的能力,它与文化"硬能力"的发展不一定同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软能力"在一些方面有所下降,造成相当大的危害。要提高文化"软能力",必须加强人道主义精神尤其是其核心理念即平等、自由、博爱的教育与宣传。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上的人道主义作为市民社会的一种意识形式,既以市场经济关系为现实基础,又是市场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思想先导和精神支柱.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道主义之间的辩证关系,弘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对于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韩愈《原道》中的道德观探讨文化传承的不同可能性,并透过《论语》中对文化传承的叙述,从儒家传统内部对《原道》做反省,进而提出不同的文化传承的论述模式。最后,分析得出韩愈在《原道》中的论述方式不符合《论语》中对文化传承的论述,而且它对非正统的批评方式与过去中国对不同学说的批评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3.
克服现代技术异化问题是后期海德格尔的主要思想之一。海德格尔对现代技术异化的探讨和批评涉及的是技术的本质,而不是技术的东西。他认为,技术不只是工具和手段,而是随着现代技术、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着根本变化。海德格尔提出以表象化思维为基础,以主体性原则、人类学视域、人类中心主义、人道主义与理性精神为特征的主体性形而上学是支配现代技术异化的哲学根据。海德格尔对现代技术的基本态度是:力排人们以自然事物为算计对象的科学和技术,力排人们单纯的科技效用观点。科技的发展不能是无限度的,它必须以不破坏大自然为限度。  相似文献   

14.
《求实》2015,(11)
长期以来,关于历史唯物主义,主要是从经济维度阐述的,几乎一切人类历史问题都试图从经济基础上加以说明,甚至包括共产主义这样的根本性原则问题。但就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批判了单纯从财产关系(也即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来解释共产主义的做法。海德格尔也已经认识到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深度理论,有时间箭头,比萨特的存在主义等更深入本质。相比之下,葛兰西真正推动了这一问题的深化,他明确指出,尽管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主义、历史经济主义有本质的不同,但只要其仍然植根于经济的基础,它就不可能是深刻的。为此,葛兰西将历史唯物主义深入到无比复杂的文化维度,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哥白尼偏转"。  相似文献   

15.
人道主义的本质是以人为本,把人作为一切价值的中心和终极目标。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人类争取彻底解放的理论指南,始终是以人为核心和价值目标而展开的,唯物史观正是从人的生存实践中提出了人的解放的条件和途径,把以人为本从理论变为现实的运动。马克思主义是人道主义的科学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16.
文章认为,人道主义和人权都是适应并保护市场经济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理念,过去我们对它否定太多,应予以纠正,要把中外人道主义和人权思想史列为重点项目,深入加以研究。文章从多方面陈述了理由。  相似文献   

17.
刁世存 《探索》2004,3(1):57-60
新时期中国社会人道主义思潮主要是从人道主义的角度反思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和历史,争取和确立合乎人道的民主政治,从而实现人的现代化。作为当代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思想文化现象,它表现出自发性与广泛性、历史感与西化倾向、情绪化与政治化、对马克思主义的新理解与再认识等特征。争论中出现的混淆概念的不同含义,混淆科研考察的不同领域,人为地制造对立等问题最终导致有待深入的学术探讨难以为继。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人道主义思潮对“文化大革命”的深重灾难及其根源的揭露和批判,从根本上否定了新的迷信和“两个凡是”的方针,有力地鞭笞了“左”倾思潮,推动了思想解放运动进一步向纵深发展,促动、影响了中国二十世纪80年代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为创立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科学理论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8.
有的同志认为,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在揭露中世纪神学和宗教统治方面,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此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社会作用,在不同历史条件和不同环境下,有所不同,因此,要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否定。在某种条件下,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可以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同盟军.但是,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纳入人道主义的体系之中,或者把马克思主义全部归结为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包含着人道主义,当然,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他们指出,在马克思主义中,人占有重要妁地位。马克思主义是关心人,重视人的,是主张解放全人类的。人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目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目的本身”。不能否认,马克思在他的早期著作中,  相似文献   

19.
李士坤 《理论学刊》2007,1(5):60-64
人性、人权、人道主义是资产阶级思想家所提出的,对历史发展曾经起过进步作用。从社会主义发展史来看,社会主义与人性、人权、人道主义理论有着渊源关系。社会主义在理论形态上是这些理论原则更为彻底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既继承了以往全部人学理论的精华,又在实践的基础上把人学推进到完全科学的水平。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来看,社会主义国家必须过好人道主义这一关,这就必须重新认识人学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认真学习和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人学,使之成为人们自觉的武器,以抵制帝国主义实施的“西化、分化”的战略。  相似文献   

20.
从人道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李大钊经历了从“勿抗恶”的人道主义到革命的人道主义、从“群众意志”的人道主义到无产阶级的人道主义、从“人心改造”的人道主义到“物心两面改造”的人道主义的认知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李大钊吸收了托尔斯泰反抗专制的革命精神、强调“群众意志”的民本思想;舍弃了托尔斯泰“勿以暴力抗恶”的社会改造理念、主张人心“悔改”的唯心史观;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唯物史观和经济学说,从而实现了向马克思主义的彻底转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