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文革前 ,我们家一直自称是“福建厦门人”。为什么文革后报上又说我们是“台湾省籍”呢 ?和其他许多背井离乡来到祖国大陆的台湾同胞一样 ,这里包含了一段屈辱的历史。记得还在上小学的时候 ,父亲就曾经在饭桌上对我和年幼的弟弟妹妹们严肃地说 :“我们家实际上是台湾人。当年日本占领了台湾 ,你们的爷爷还很年轻 ,他不愿当日本臣民 ,带着新婚的妻子———也就是你们的奶奶———和年少的弟弟妹妹 ,陪同他年迈的爷爷 ,买了一条小渔船 ,渡海来到厦门定居。”他又告诉我们 :“当时台湾成了日本的殖民地 ,台湾人在大陆被人看不起 ;再加上有些海…  相似文献   

2.
金秋时节,建国50周年前夕,我受北京市台联选派,来到中央党校合籍干部培训班学习。在培训班里,我和来自福州的妹妹、来自厦门的堂妹以及来自江苏的堂姐,相聚在美丽的昆明湖畔。回想起自己的成长道路和生活历程,不由我思绪万千。我是一个出生在祖国大陆的台湾省籍同胞,从小生长在与台湾一水之隔的福建厦门,在那里度过了我的少年时光,1964年考入北京大学学习。由于一些历史的原因,“文革”前我家的籍贯填为“厦门”。但记得还在读小学的时候,父亲就在饭桌上语重心长地告诉我和弟弟妹妹:“我们家实际上是台湾人,你们的祖父在台湾被…  相似文献   

3.
我与电影     
清朝末年,我的祖父从晋江石狮塘边村迁到台湾新竹。我父亲出生于此,我们兄弟姐妹的籍贯也来源于此。小时候,我对于自己的籍贯不甚了了。读初中时,有一回与同学吵架,我的这位对手,姑且称之为“坏小子”,指着我骂:“你们家是台湾人,我打一支牌让你到!”(到,就是麻将中的和HU,闽南话,那意思大致相当于北京人所说的“我让你吃不了兜着走。”)我不理解身为台湾人竟会成为被人恫吓的理由,于是告诉大人。大人默然。不久对我说,以后如果填什么,你就填你的籍贯是泉州。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我家的孩子们在籍贯上既有写台湾的,也有…  相似文献   

4.
何标 《台声》2000,(12)
林海音是情系台海两岸的台湾作家,她的这个“情”是来自她心灵的、明确而理智的两岸观。她曾经说过,自己“比北平人还北平”;也说过,自己是个“番薯仔”。我们的父辈--老北京台湾人,往往自称是“番薯人”,因为台湾岛形似番薯,台湾人在历史上经历过任人宰割的心酸,所以都有着强烈的中华民族意识,有一颗中国心。   “台湾人就是中国人”、“中国是台湾的祖国”,这在老一辈“番薯人”心目中是毫无疑问的。所以当 1895年 4月 17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割台的《马关条约》时,在京参加会试的台湾举人和台籍官员痛心疾首地上书光绪,斩钉…  相似文献   

5.
朋友说她的父亲很强势,就算是自己错了,也会找出充足的理由,证明错的是别人。比如出去散步,遇上他不喜欢的人,聊了一会儿,说“中午去我们家吃吧”,那人还真去了。结果,一番觥筹交错,那人醉倒在地,在朋友家折腾了一下午加一晚上。第二天,父亲大发雷霆:“谁让你们让我出去散步的!”  相似文献   

6.
我的家在陕西省的一个农村,这里属于“八百里平川”富饶的关中平原,汉武大帝和唐杨贵妃就葬于我所在的兴平市。在历史的长河里,每个人都是一朵浪花,可以看到历史巨变的人应该说是少数的。在新中国建立的60年里,我们家完整见证了国家发生的变化就只有我的父亲,从这个意义上讲,他是很幸运的;而我们这一辈人,虽然见证不完整,却在充分享受着国家变化给我们生活上的巨大改善,无疑我们更幸运。总的来看,当国家困难的时候,  相似文献   

7.
甘克明 《人民公安》2006,(14):46-48
苦尽甘来,小篾匠“嫁”香菇妹 王海军在娘肚里,正赶上“文革”,因家被划富农,母亲和父亲离婚,从原江西省高安市灰埠镇王某家改嫁给杨吁镇农民付某。王海军一出生就被送回生父家。  相似文献   

8.
文革的磨难“文革”开始时,父亲和其他许多党员、干部一样,真诚地希冀跟上时代的步伐,可是又没有思想准备,总是跟不上形势,十分被动。记得1966年秋天,他曾经给正在北京大学上学的我写信,说“就连叶飞(当时的中共福建省委第一书记)这样的老革命家也犯了资产阶段反动路线的错误,如果不是他亲自检查说的,我真看不出来。”可见当时他心中的惶惑。但是“文革”风愈刮愈烈,不久,父亲作为党员所长、当时全所唯一具有高级职称的老专家,“理所当然”地也被扫进了“牛棚”。1968年春天,北大发生大规模武斗,我决定回家躲避。这时父亲正在受“审查”,上…  相似文献   

9.
正破解台湾人的认同迷障一大陆朋友在碰到台湾人的时候,通常会先问:听说你们台湾人都不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然后还可能再问:为什么呢?你们不都是说中国话、写中国字、拜中国的神明吗?而一些比较同情"台独"的大陆朋友,或者是一些外国朋友,则可能会说:好吧,他们台湾人确实是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所以我们也不要把人家当成中国人,这样才不会伤了和气,也才比较礼貌。我就曾经参加一场在美国  相似文献   

10.
“文革”初期,即1966年12月到1967年7、8、9月(或更长一些时间),把彭德怀从四川揪回北京,而后多次批斗,是“文革”中的一件大事。将近半个世纪过去了,有关彭德怀的著作和文章出版和发表不少,对这个问题也多有谈及,但仿佛还没完全说清楚,而且错讹不少--我们作为这个事件的主要当事人,尽量把它说得清楚些,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1.
詹高越 《台声》2010,(8):46-48
<正> 3月7日至14日,我们兄妹三家8个人终于实现了父母亲的遗愿,返乡寻根、祭祖、探亲。小时候在北京.有老乡来家里串门或父母领我们去老乡家做客,母亲总是用闽南话教我们说,"哇不是台湾郎,哇是北京郎"。父亲是台湾彰化永靖人,母亲是彰化鹿港人。从小我们就知道自己是"台湾郎"、老家在台湾。后来,那个年代说自己是台湾人似乎总有无形的压力,平时对外人就尽量不提,但是父母亲有  相似文献   

12.
在北京,有许多从商的台湾人.他们的成功,为这座城市增添了光彩。今天,我们走进这些台湾人、体味一下他们的人生。 杜旺龙:“情订奇缘” 这一天、杜旺龙特别忙.那些被化妆师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新娘在他眼前晃来晃去。记者等了一个小时才与他搭上话,他疲倦地靠在椅子上,伸出五个手指头说:“一个婚纱照要拍5个小时,为了节省时间,三对新人交叉着照,真有点吃不消了”已经是下午2点半钟了,杜旺龙还没有来得及吃午饭,天天如此,已经习以为常了。 六年前、30岁的杜旺龙还是台湾博爱中心的一名艺术指导教师,到北京参加与中央美术学…  相似文献   

13.
《两岸关系》2001,(10):17-18
目前在上海生活过10年以上的台湾人恐怕不在少数.这些最先“登陆“的台湾人,无疑成为欲来上海寻找新生活者的榜样,而他们自己有时也暗自嘟囔一句“阿拉上海人“的方言.其中有人感叹“上海太大了,摸了10年都还没摸透“;还有人说自己也养成了上海人的性格;更有人说孩子落地生在上海,回到台北,竟闹着要回上海,说他的家在上海.无论怎样,上海已成为这些台湾人生命中的一部分而无法割合,此处也许更饱含着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他是一位职业编剧。近几年,他编剧并投拍的两部电视连续剧,都是写父亲的。我问他,是因为父亲情结吗?他没有回答我,只是怔怔地望着窗外的大街,很重的心事,正透过他的神情向外弥漫。他说,10年前,就是在这条大街上,我把我的父亲弄丢了,一直都没有找回来。他说,母亲来电话告诉我,说父亲的“糊涂病”越来越严重了。我知道父亲惠的是“失智症”,于是,我回了趟家,决定把父亲接到城里,找大医院瞧瞧,看有没有办法缓解病情。他说,那天起了个大早,带着父亲上医院。当时,人很多,公汽很挤,我再三叮嘱父亲,一定跟紧我,但车到站之后,父亲还是不见了。  相似文献   

15.
乌盟政协副主席、集宁一中副校长、民盟集宁支部主委傅炯同志,在教育战线上默默无闻,呕心沥血,像一支耀眼的灯烛,为乌盟的教育事业增光添彩。傅炯出生于教师之家,父亲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师,受其影响,他从小就刻苦学习,严格要求自己,说老实话,做老实人。在“文革”左的思潮的影响下,这位品学兼优的高材生,始终没能加入共青团。1968年,他下乡插队,到1971年抽调“知青”的时候,考虑到年迈多病的父亲和家里的其它困难,选择了到包头教书这条路。1972年3月傅炯经短训分配到土右旗发彦申小学任教,这所学校规模小,还办了三个带…  相似文献   

16.
冰冷的法度     
冰冷的法度孙方友很早的时候,我就从心里惧怕公安局。因为我曾经是个“判属”。我父亲是位老干部,在1965年的“四清”运动中因“四不清”被判刑3年。那一年我虚岁16,正读初三。文革前的初中生已明白了不少世理,又由于是长子,在家中已有了“参政”的资格,知道...  相似文献   

17.
一场名为SARS的突发疫情席卷了2003年北京的春天,当人们还没有搞清楚什么是“非典型肺炎”的时候,昔日车水马龙的道路畅通无阻起来,喧闹拥挤的商场宁静起来,装修豪华的餐馆饭店没有了品尝美食的满堂宾客,在浓烈的过氧乙酸消毒水的味道中,人们学会了说“非典”、“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和“病死率”等专用名词。恐怖的“非典”病毒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一些人退缩了,害怕了,撤离了;但更多的人却没有走,他们选择了和北京一起抗击SARS,与北京同在,他们就是在北京投资经商的台湾人。一北京市现有台资企业1800多家,在…  相似文献   

18.
苏子蘅先生是我父亲杨兆安1945年回国后遇到的第一位台湾同乡。父亲在张家口苏先生主持的实验室 ,开始回国后的第一份工作。因为是台湾人 ,又都曾在日本留学 ,苏老自然成为我父亲无所不谈的师长和朋友。以后因工作关系 ,苏老去大连大学科学研究所任职 ,几年后又进京在中国科学院工作。而我父亲则先去了唐山 ,数年后又调到上海华东工业部。那时父亲每次去北京开会 ,一定会去中关村拜访苏老 ;苏老到南方考察 ,途经上海 ,也一定会到家中 ,与父亲叙旧。直到文革 ,我父亲被下放 ,同苏老还保持着书信往来。在那个年代 ,我父亲还可以从苏老那里…  相似文献   

19.
一群思想音的风貌和踪迹徐友渔我是以理论家的面貌出现在“文革”舞台上的,“文革”前把“毛选”学得烂熟,还看了点马克思和列宁的原著,“文革”中就有了用武之地。我一参加群众组织就在油印小报上大声疾呼:革命小将不光要革别人的命,还要革自己的命。那时的学生很纯...  相似文献   

20.
祖父黄炎培的客厅里摆着一张父亲的遗像,旁边写道:“我们每一回走过北京天安门,望见高高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想起千千万万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牺牲生命者中间有一个是你。”父亲离开我们整整50年了。记得在我孩提时,父亲是那么慈祥。大概是中年得子的缘故,他从不对孩子发脾气。有时我们顽皮受到母亲责打时,父亲总是出来袒护我们。上海解放前不久的一个晚上,父亲没有回家。特务们闯进家搜查,母亲很紧张,说父亲被捕了。从此家里就得不到安宁,白天是特务的恫吓和调查,晚上听到的是上海周围的隆隆炮声。上海解放了!可是父亲却没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