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参与主体逐渐增多,政治参与渠道更加丰富。然而,在肯定当代中国政治参与发展成就的同时,必须看到我国政治参与机制尚处于发展和完善之中,面临着许多矛盾和困难;政治参与渠道的运行以及公民参与具体政治的行为方式也存在不足;由于各种原因,政治参与的深度也受到许多限制。  相似文献   

2.
简述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昱彤 《法制与社会》2012,(20):137-138
公民的政治参与是我国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同时是我国政治文明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公民的扩大的、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的基础。公民参与到人大工作中是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基本方式,通过扩大公民参国家立法的渠道,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公家工作人员的选举制度,健全和改进旁听和听证制度,事前公告、公示制度,加强信访工作,来实现公民政治参与基本方式的转变,来达到公民政治参与的有序和扩大。  相似文献   

3.
崔晓彤 《法制与社会》2012,(12):215-216
近年来,由于利益格局的巨大调整,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增强、参与行为增加、参与热情高涨,这些都非常有利于我国政治发展的进程.但是,问题也是存在的:虽然农民的参与意识增强了,但保证农民政治参与的渠道却不畅通、不完善;保证农民政治参与的制度不健全;农民自身的政治素养低等等.在这个的背景下,一些农民的政治参与行为转向了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威胁着社会的稳定.所以,探讨规避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有效途径就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4.
网络化时代的来临让互联网逐渐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当前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发展迅速,完善网络化条件下的公民政治参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公民政治参与在网络化条件下继续发展的同时,仍存在公民政治参与的机会少、热情低等问题。为此,扩大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基础,为公民提供更多参与政治的机会,促进网络化条件下公民政治参与的健康发展,是推进我国政治文明建设发展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5.
政治参与是现代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网络政治参与是借助互联网推进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新方式和新途径.网络参与作为一把双刃剑,在提升政治参与质量、促进政治参与发展的同时,也有可能给政治参与在未来的发展带来许多消极影响及失范现象,要摆脱目前这种消极影响及失范现象,就需要分析研究并制定有效措施进行有序治理.  相似文献   

6.
公民的政治参与是现代民主制度赖以存在的基础,也是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利益诉求,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本文指出要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必须培养其政治参与意识、规范政治参与制度、畅通参与渠道。  相似文献   

7.
王琴 《法制与社会》2010,(33):230-231
本文指出农民政治参与意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培育村民自治中农民政治参与意识应关注六个方面的问题:发展农村市场经济,增强农民的政治参与需求;协调村支两委关系,增强农民政治参与的信心;创新农村政治文化,营造农民政治参与氛围;加强农村制度建设,规范农民政治参与行为;培育村民自治主体,提高农民政治参与能力;培育农村民间组织,拓宽农民政治参与渠道。  相似文献   

8.
公民政治参与具有表达功能、妥协功能、教育功能和监督功能,它是和谐社会的基石。当前,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动员型参与比重过大、非理性参与时有发生、政治参与的程序化建设任重道远、政治参与的不平衡现象还很突出等。这些问题都会影响政治参与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应该从培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扩大公民知情权,实现信息公开、尊重和开通新的参与渠道、使政治参与和公民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等几方面着手推动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9.
论电子化政府环境下的公民政治参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公民政治参与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也是电子化政府的发展目标。建立电子化政府为公民政治参与创造了有利条件,疏通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渠道,必将推动政府治理方式的变革,树立全新的政府管理理念,全面提升政府的服务品质。在电子化政府的建立与发展过程中,必须把加强公民参与作为一项基本的任务,贯彻到政府工作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已成为公民参政议政的新形式。网络政治参与具有开放性、便捷性、平等性、互动性等特点,其对目前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产生了深刻影响,不仅会改变传统的政府管理职能,又会创新政治参与渠道,同时也营造良好的政治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1.
苏聪 《法制与社会》2013,(36):149-150
网络与政治的“联姻”表现出了一种新型的政治参与方式,这种参与方式拓展了公民政治参与渠道,有利于人们及时表达自身的政治诉求、释放情感情绪,也有助于政府更好的了解民意,做出相应的政策调整,化解矛盾。但互联网本身“双刃剑”的特性,在对政治参与带来积极性的同时也带来消极性的影响,尤其面对当今社会层出不穷的矛盾,网络政治参与究竞是矛盾冲突的“催化剂”还是“解压阀”。面对网络政治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发展和维护我国的政治稳定成为当前执政者亟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袁刚  白天成 《法制与社会》2015,(3):224-225,229
农民政治参与对于发展我国政治文明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制约农民参与的主客观因素短时期内难以消除,现阶段我国农民制度化政治参与水平还不高.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政治素质,提高我国农民政治参与制度化水平,是完善村民政治参与、提高村民自治运行治理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3.
对危机管理中公民参与现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危机应急管理机制已初步建成,但危机管理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公众等社会力量参与不足便是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基于公民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趋势,也是推进我国公共管理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力量。本文首先阐述了公民参与危机管理的意义,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危机管理中公民参与的问题及其主要原因,提出了促进我国公民参与危机管理的几点建议:开展公共危机的社会演习,提升公民的危机意识;建立社会应急网络,完善社会动员机制;转变政府管理观念,畅通公民参与机制;建立信息沟通渠道,保障信息公开;提升公共精神,培育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14.
试论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政治参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农村基层民主的不断发展和村民自治制度的普遍推行,农民政治参与的内容、性质和形式等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是,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农民的政治参与还存在着许多不相适应的问题,如意识不强、能力不高、方式单一等。本文着重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民政治参与的存在问题及其原因,进而探讨了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政治参与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5.
迅速发展和普及的网络成为普通公民参与政治的一个有效的新途径,而网络政治参与这种新的政治参与途径的优点使其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我国社会转型期间,网络政治参与在政府职能由行政管理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的过程中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公民政治参与是公民、政府、社会三者互动的形式,既是政府过程完善的需要,也是政府过程完善的结果。只有在充分了解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涵义、内容与形式的前提下,充分理解和把握现阶段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相关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领悟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政策导向,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徐晓欣 《法制与社会》2013,(10):142-143
社区参与是社区发展的动力。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众多国家越来越重视公共决策中的社区参与,并把它作为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发展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社区自治的兴起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参与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如何通过社区参与推进社区良性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一个重要考量,也是我国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参政议政权利的保障和发展是我国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途径。保障少数民族参政议政权利,对于维护和发展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参与广度和深度在不断提升,但是现阶段我国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参与程度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还存在相当大的不和谐。本文将从非经济角度出发,对影响民族地区政治参与的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因素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9.
张友直 《行政与法》2010,(10):28-31
信访制度是我国公民政治参与和民意表达诉求的重要渠道,也是实现和维护公民权利的具体形式。本文分析了当前公民涉法涉诉类信访存在的信"访"不信"法"问题的主要弊端,剖析了其深层次原因,结合我国法律、政治等实际提出了综合解决方案,以期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对于实现公共政策制定的民主化、法制化,确保公共政策的科学化、信息化,培养公民的主人翁意识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受传统政治文化、公民自身素质等的制约,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还存在诸多问题,可以从营造参与型政治文化氛围、拓宽公民参与渠道入手,着力提高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