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自20世纪初期开始,中国思想界就迈入了一个新的诸子百家时代。传统的儒家经典从意识形态的高位上跌落下来,成为学术研究的基础文献或原始资料。在此背景下兴起的新儒家,虽然也是一种重要的学术思潮,但是,其地位已经恢复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前的春秋战国时代的儒家。在新儒家兴起的同时,新法家也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思潮。后来,新墨家、新道家,都有人倡导。先秦时期的儒家、法家、墨家、道家,纷纷以  相似文献   

2.
从政观,是从政者思想政治素养的核心内容。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从政观对提高当今各级领导者的素质亦有重要参考价值。为什么而从政?——儒家的政治理想和社会责任感与道家“出世”迎然不同,儒家各派皆持“入世”态度。儒家经典《大学》提出实现王道政治有八个要点,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前六条是手段和途径,后两条即治国、平天下是目的。至于北宋张载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西铭D更成为后儒的座右铭。他们密切关注民生疾苦与社稷盛衰,要求从…  相似文献   

3.
中华文化在本性上是讲“大道”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个大道,便与善有关。儒家说“止于至善”,道家说“上善若水”。这里所说的“至善”、“上善”,很接近我们现在所说的“大爱”。墨子主张“兼爱”,在百家争鸣的时代,儒家和墨家是“显学”,也就是说,“至善”和“兼爱”的理念是当时中华文化的重心所在。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4,(36)
诸子学说百花齐放,其思想之迥异,也体现在他们对文献的态度上。墨家学说主张"兼爱"、"非攻"、"为贫贱者立说",故其学说获得了底层人民的支持,形成了墨家学说,成为与儒家学说并立的"显学"。而墨子对礼乐文化与典籍的态度不同于儒家的传统观点,因其思想独树一帜,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献观。  相似文献   

5.
孔丘是先秦儒家的创始人,墨翟是先秦墨家的鼻祖,两家学说都曾风摩天下,时称“儒墨显学”。孔墨的人才观是他们各自思想体系的一部分,既有功能、道德、忠上、惠下的同构,又有内涵与外延的分野,并提出若干选才使能的实施方案。辨析孔墨人才  相似文献   

6.
先秦身教政治理论属于“政术”的研究范畴,至今尚未引起学界充分注意。本文初步勾勒出了儒家以“正”为核心、以“圣人”、“好恶”、“有为”为特征的身教政治理论,并对道家和法家针对儒家身教政治理论提出的“反命题”进行研究,探讨了先秦身教政治理论的内涵与特质,并分析其发展演变的趋势,对于加深人们对传统政治文化的理解,会有裨益。  相似文献   

7.
先秦道家思想由于立足于从宇宙自然中探究世界的本质和运行规律而具有明显的普适性。尽管先秦道家思想的一条主线或出发点是人类社会向大自然学习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基本规律,但其落脚点最终是为了人类的理想生活,因此具有内蕴的人文精神。这主要表现在先秦道家在生命观、人性观、人际观等方面的追索。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20,(3)
新时代中国正在进行全方位的快速发展,同时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也面临极大的挑战。生态伦理学是讲述人和生态的哲学。新时代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就要有新的生态理论体系。我国古代生态伦理主要包括儒家、道家、墨家,但各学派的侧重点不同,比如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强调以仁爱为主的人与自然关系;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突出人是自然的一员并与世间万物有平等关系等。我国古代各学派伦理思想对当代生态建设有很大的启示作用,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思想源泉。  相似文献   

9.
栗艳 《学理论》2010,(27):55-56
儒家和道家对待政治的态度不同。儒家积极参与社会政治,但无法摆脱君权和等级制度;道家尊道贵德,崇尚自然无为,远离君权政治而被边缘化,最终成为出世的道教。儒家和道家与政治的结合都不是成功的,因为中国形不成与君权抗衡的知识分子力量。  相似文献   

10.
曹霞 《学理论》2011,(11):309-310
中国传统音乐源远流长,包含诸多审美品格,其美学思想博大丰富。丰富的音乐美学思想,对中国民族传统音乐体系的形成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主要介绍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当中的儒家、道家、墨家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哲学的价值系统是一种多元结构。先秦时,学派林立,百家争鸣,“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价值取向不一。汉以后,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严禁“杂反之学”,百家之学隐而不显,但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统治者之所以提出意识形态一体化的政策,正说明了多种学说的现实存在。价值取向上的多元现象并没有也不可能由于封建统治者的“罢黜”而消声敛迹,它一直贯穿于封建社会的全过程。从整体上看,这种多元取向的结构,主要包括四个要素,一曰道德,二曰功利,三曰权力,四曰自然。儒家尚道德,墨家重功利,法家以权力法洽为目标,道家以自然无为为理想。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5,(24)
儒家学派在先秦诸子百家中是积极出仕的代表。自孔子以来的儒家学派思想家大多宣扬出仕思想,鼓励士人积极出仕。孟子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位,孟子十分肯定孔子对于出仕的态度,并对其仕途观进行了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先秦儒墨以倡义利之辨而名重于时,持论亦多有通同者,韩非著《显学》反对义利之说,将儒墨视同一律,不无道理。 1.儒墨均以利释义。墨家直接作出“义,利也”(《墨子·说上》)。儒家的孟子则认为是行仁政,而仁政“必自泾界始”(同上),即让庶民们拥有固定的土地,对  相似文献   

14.
我国传统文化的氛围为泛道德文化,其科学文化精神虽弱,但却是有的。文章以儒家、墨家和道家为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精神进行详细考察,并就创新我国传统文化提出三个具体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先秦儒家在中国古代德治思想发展过程当中处于枢纽地位,它继承了中国早期政治文化中的德治传统,对后世德治思想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基本原则包括:德治的价值取向是"安百姓"、德治的起点在于"以修身为本"、德治的实现方式是"齐之以礼"。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先秦儒家治国思想由天人观、人性论和德治思想组成。天人合一、效法天地的天人观和人皆可成圣贤的人性论构成德治思想的理论依据。先秦儒家德治思想是特定时代的思想,有其历史局限性。先秦儒家德治思想对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借鉴意义在于:以国家公职人员道德建设作为提升公民道德水平的重心;重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价值理念建设。  相似文献   

16.
先秦儒家的王道理想体现了古代思想家的道德追求,先王之道既是先秦儒家所能构想的绝对符合道义原则的政治,也是他们所设想的尽善尽美的社会状态。先秦儒家在主观上追求符合道义的政治,因而拒绝用功利主义和效果主义的观念理解社会政治,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念不是空谈义理、反对国家富强。先秦儒家的王道理想也反映了思想家对于现实政治生活的批判态度,因而也赋予了儒家思想批判的本质。先秦儒家所以向往先王之道,其深层原因是由于他们通过经验性的历史过程理解道义原则的认识路径。  相似文献   

17.
来晓维 《学理论》2014,(6):16-17,24
儒家和墨家作为先秦时期的显学,为当世留下了智慧的结晶。然而两者虽都是积极入世之学,但在"救世"之策的选择上却是南辕北辙。主要通过比较两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和墨子的出身背景和生平经历,分析了二者思想在宗教观念、道德观念、政治观念和认识论四方面的不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探讨天人关系的一个重要命题,先秦两汉时期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天人合德”。“天人合德”为伦理道德价值提供了本体上的根据,而其最终目的是对现实政治的关注,儒家的基本思路是把对圣人、人君的期望和要求投射到天的上面,然后再让君主通过内心修养或外表效仿来达到与天合德,以增强这种要求的力量。  相似文献   

19.
司马谈的思想是以道家为主兼取诸家,而司马迁的思想是以儒家为主兼取诸家,二者有着显著的不同,但都带有“集大成”和“与时俱进”的性质,因而都处于当时思想界的前列。  相似文献   

20.
代云 《学理论》2009,(27):90-91
孔子通过“摄礼归义”,进而“摄礼归仁”,将作为秩序的“礼”安置在人的价值自觉之上,其价值方向是肯定“德性我”,孟子继孔子之后将儒学发扬光大。道家学说的基础是形上学,即“道”论,“道”为宇宙根源,其根源性内涵包括:自本、周遍、主宰性、超越性。道家的价值方向是肯定“情意我/生命我”。儒道互补发生在战国末年至秦汉,以道补儒是以道家的形上学补儒家的心性论,其理论困难在于以“道”解释价值根源要么使价值问题不能产生,要么损害“道”之特性。以儒补道则需以离开道家的理论基点为前提,从而不可避免地造成价值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