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佤族筒帕     
筒帕,又叫挎包,在佤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无论男女老少,基本上都随身携带。他们不论出门做事,还是上山干活,都喜欢把它挎在肩上。在佤族人民看来,筒帕既美观又实用,同时还是馈赠朋友的礼物。佤族群众特别钟爱黑、红两种颜色。佤族人认黑为美,而红色则认为是生命的原色,对其崇信并且普遍使用。受此影响,佤族的筒帕也是认黑、红两种颜色为基本主色调,同时饰认黄、绿等多种颜色,经过精心编织成各种图案,有方形的,有菱形的,有的三角相错,也有的波浪滚边,这些美丽的图案背后都有着相关的神话传说,还有的饰以牛头图…  相似文献   

2.
一街又一街,5天一街的上火街不知自哪个年代起,也不知赶了多少个街。又是一个街天。瞧,来自四面八方的佤族、傣族、拉祜族、汉族和尼人(哈尼族支系)络绎不绝地涌向街子。上午10点左右,整个街子已人声鼎沸,人群熙攘,摩肩接踵,让人行走困难。街两旁有米有肉有菜;有卖玉米的有卖芹豆的;“呱呱”叫的鸭,活灵活现的鸡,还有昂头挺胸的大鹅;猪、牛、羊少不了,干笋、木耳、辣椒、大蒜等土特产更是框框箩箩的,布匹、衣服红红绿绿……上允街,物品丰富,生意兴旺真是名不虚传。上允集市,是思茅地区上万人集市之一。上允,属澜沧拉…  相似文献   

3.
佤族祖祖辈辈都居住在山上,自称是大山的民族。青山绿水,养育了世代的佤族人,雄峰险峻的大山,赋予了佤族坚强的性格,山高树茂的大森林,是佤族赖以生存的源泉。自古以来,佤族相信万物有灵,认为所有山川、河流、森林和一切不可理解的自然现象都有精灵,会给人们带来祸福。  相似文献   

4.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勐简乡大寨佤族是佤族中比较特殊的群体,其穿着、语言与“布饶”方言区有较大的差别,他们自称为“黄衣阿佤”。  相似文献   

5.
云南佤族地区介于东经99°至100°,北纬22°至23°之间,这里山峦起伏连绵不断,至今生活着30多万佤族同胞。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来,他们在经济文化的发展上有了历史性的巨大进步。然而,随着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深入进行,佤族做为“直接过渡”民族和这个地区  相似文献   

6.
1840年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史波诡云谲、变化莫测。历史造就英雄,在这既有黑暗和血腥,又有光明和希望的历史岁月里,佤族与国内其他民族一样,也涌现了一大批英雄人物,他们传奇的一生,既体现了佤族人民英勇顽强、刚正不阿的民族个性,同时又反映了边疆民族地区艰难曲折的历史,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佤族人民生活所发生的翻天覆地、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7.
“咨卡山高坡连坡,妹采火草几大箩,叶叶火草捻成线,织件草褂送阿哥……”这首反映曲靖市马龙县马鸣乡咨卡村火草褂传统手工艺编织情景的歌曲,在2009年12月举行的首届全国村歌大赛中,一举夺得首届全国优秀村歌和首届全国村歌十佳作词两项大奖。近年来,  相似文献   

8.
叫魂活动是一个展演佤族精神世界和社会生活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神圣与世俗融会、信仰与现实共通。他们的价值观念从中得以体现,社会关系也在仪式中得到强化。翁丁佤族的叫魂活动反映了其灵魂观、神灵观等超自然知识,并在仪式过程中建构了其社会关系网络结构,强化了其民间权威力量,成为翁丁佤族社会文化的综合体现。  相似文献   

9.
把文化饰在身上的佤族妇女温益群在云南阿佤山地区,大山连绵起伏,原始森林中栖息着虎、象、鹿等各种动物,佤族人的竹楼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腰河畔。34万佤族人就生活在这片美丽神奇的土地上。佤族妇女的服饰特征十分突出:头戴银头箍或缠黑包头,或盘发辫带绒球;身穿...  相似文献   

10.
咨卡火草褂     
“咨卡山高坡连坡,妹采火草几大箩,叶叶火草捻成线,织件草褂送阿哥……”这首反映云南省马龙县马鸣乡咨卡村火草褂传统手工艺编织情景的歌曲,在2009年12月参加首届全国村歌大赛中,一举夺得首届全国优秀村歌和首届全国村歌十佳作词两项大奖。近年来,被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咨卡彝族村火草褂传统手工艺,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等得到更加充分的凸现,像高原上的杜鹃花绽放得绚烂多彩。  相似文献   

11.
佤族鸡肉烂饭,佤语称“迈尼亚布勒”,“迈”为烂饭,“尼”为肉,“亚”为鸡,“布勒”为佤族自称,连起来就是佤族鸡肉烂饭。佤族鸡肉烂饭历史悠久,是佤族食品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一、佤族鸡肉烂饭由来的传说佤族鸡肉烂饭的由来,传说是古代时候,有一对佤族夫妇生育的儿女很多,成了一个大家庭,这些儿女长大后,姑娘嫁出去了,儿子结婚后分家出去了,多年互相没有见面,因此,有一年过年的时候,兄弟、姐妹互相邀约回来看望老人。父母没有办法给儿女吃好的东西,只有把自己养的唯—一只鸡杀了,和大米、冷水一块放进土锅里煮成鸡肉烂饭…  相似文献   

12.
王有明 《今日民族》2003,(11):47-48
佤族的龙崇拜,表现在他们生产、生活的许多方面.在服饰上也有表现,如沧源县佤族妇女头饰中的彩虹头饰就是典型的例子.  相似文献   

13.
刘笑 《今日民族》2009,(10):F0003-F0003
9月26日,由沧源佤族自治县、西盟佤族自治县主办,云南省佤族研究会承办的佤族新米节在云南省教育宾馆隆重举行。来自云南省西盟、沧源和孟连等地的佤族群众及在昆各界人士欢聚一堂。共同欢度这一盛大节日。云南省民委副主任、云南省佤族研究会会长岩秒出席活动并致词,向佤族同胞致以节日的祝贺!  相似文献   

14.
田志高 《今日民族》2009,(12):54-56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阿佤山地区,与缅甸山水相连,国土面积3837平方公里,总人口26.3万人。佤族人口4.6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8%,2008年佤族农民人均纯收入1600元。耿马县佤族学子助学协会成立于2007年,是广大佤族干部群众和社会各族各界有识之士自发并依法成立的社会团体,  相似文献   

15.
佤族婚礼     
阳春三月,阿佤山百花盛开,是佤族有情人举行婚礼的最好时节。 3月15日这天,是西盟佤族自治县岳宋乡的佤族青年岩忠和娜瑞举行结婚仪式的日子。清晨,新郎和一群小伙伴就提着米酒等候在离寨子一里开外的路上,迎接前来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亲友来到,小伙子唱着祝酒歌献上美酒,来客必干三碗方才进寨。 寨口,佤族传统美食--用鸡肉、菜和米一起煮的“鸡烂饭”已经在大锅中烧开,操办喜事的人们正忙着切肉。按照佤族习俗,寨里人无论谁有了好吃的东西,不分男女老少,都要人均分给一份。今天岩忠和娜瑞的婚礼也不例外,鸡烂饭煮熟时,用…  相似文献   

16.
位于我省临沧地区西南角、北回归线边缘的沧源佤族自治县,是临沧地区和云南省内佤族主要聚居区,佤族人口占全县人口8593%,主要分布在山区。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佤族人民的经济以及生产、生活、文化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由于这里远离城市,交通闭塞,信息不灵,至今还是临沧地区和云南的一个贫困县。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县的长寿老人———“寿星”数之多则又居于临沧地区各县之首,而且正以递增的趋势在逐年增加。据临沧地区和沧源县老龄委统计: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该县百岁以上的“寿星”4人(佤族2人、拉祜族2人)。当时全县…  相似文献   

17.
岩佳 《今日民族》2005,(4):37-38
凡到过佤族村寨的人都知道,佤族村寨旁边都不少见几棵高大的榕树。在澜沧江流域和怒江水系之间,凡有较大榕树或有榕树群的地方都曾留下佤族村寨部落的踪迹。寻觅过去,这里有个感人的传说。榕树号称林中之“王”,它可以生长在平坝之上,也可以植根于峻岭之中,它可以自生自长,也可以孳生于其它树木而茁壮成长,最终压倒群雄独缘树成林。依山而居的佤族普遍认为,万物有神灵,神灵与神灵间相通。神与神之间既有争斗,也有和谐。追寻历史的足迹,佤族祖先虽算不上是游牧民族,但在上千年与大自然的顽强抗争中仍免不了有少许的迁徙。后来,佤族先民定居山…  相似文献   

18.
吴平 《今日民族》2001,(3):28-31
在西盟佤族地区,有一个叫“天堂──西盟佤山部落风情园”的小型文化场所,并拥有一个业余民间演出团体──西盟佤山民间艺术团。它们由佤族私人出资兴力和组建。这件事发生在西盟这样一个解放前夕还处在原始社会时期的闭塞的国定特困县,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西盟县城里有个“民俗村” “西盟”在佤语里的意思是“一个能找到金子的地方”,但多年来,他却被“贫穷”二字深深困扰。在新中国成立之前,这里处于原始社会时期,至今还保留着原始社会生活方式的某些残余,村寨里奉行着见者有份、平均获取的原始共产主义分配方式,对外物品交换…  相似文献   

19.
现有36万多人口的佤族,世居在以阿佤山为中心的滇南山区。在这短暂的50年中,佤族从原始部落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萌芽期一步跨入了现代社会。在阿佤山的村寨采访,六七十岁以上的佤族老人几乎都能记起他们年轻时曾见过的惊心动魄的一幕:每到庄稼下种和收获季节,“猎头英雄”便埋伏在云遮雾绕的山路上,等着来人路过,然后手起刀落,将“猎”来的人头供奉在木鼓房的人头桩上。佤族过去遵行的砍人头祭木鼓的做法,源自佤族先民的固执信仰:只有用人头祭祀,大地才有收获。故而,因“猎人头”产生的部落战争也在千百年中连绵不息。到1958年,…  相似文献   

20.
叶孜 《今日民族》2001,(5):22-24
云南民族出版社佤族女编辑鲍明秀哽咽着一遍遍朗读这首佤族神话史诗《葫芦的传说》,在这优美动人的长诗里蕴含着浪漫的伤感情调。长诗的译者,也是她的启蒙老师刘允褆,去世已有半年。她告诉记者,刘允褆年届花甲即匆匆辞世,回顾他这一生,作为一个北京人,或许在学术或者是文学上没有什么惊人的成就,但他把大半生心血和情感献给了佤山,献给了佤族人民,他是佤族人民心目中“佤山的儿子”。 诗人、佤语翻译家、副编审、云南国际友人研究会秘书长刘允褆生前好友们的诉说,把记者的视线带进到一个饱含佤族情结、血液里浸透着阿佤魂的普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