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未都 《新湘评论》2014,(10):64-64
三联书店既是出版公司又有实体店,该书店多年安静地待在中国美术馆东侧的胡同口上。每次路过,只要时间允许,只要书店开门,我都要进入看看,买不买书都觉得书店最亲。实际上,逛三联书店我几乎没有空手的时候,里面的书籍的分类清晰有序,我今天许多还在读的书都是在三联书店买的。人与书的关系有时候就是人与书店的关系,亲切非常重要。三联书店在今天书店屡屡关门的大环境下,高调宣布24小时不打烊,以温暖的态度对待读者,以诚恳的态度对待书籍,逆势飞扬,瞬间成为一条正能量的新闻。  相似文献   

2.
淘书乐     
喜欢读书,自然就乐于买书,工作之余常去逛书店。不知哪位有经验的先生,把买书说成“淘书”,真是绝妙极了。在偌大一个书店里,从鳞次栉比的书架上挑选要买的书,那种细致,那种审慎,那种耐心,那种专注,真像沙中淘金一样。一个“淘”字,把读者挑书的那份神情和乐趣说得活灵活现。逛书店要买什么书,多数情况下是茫无目的的。如果在层层叠叠拥挤一起的书中突然发现一本久所向往的书,那种惊喜绝不亚于经过千辛万苦从沙里淘出黄澄澄的金子来。  相似文献   

3.
最近,我喜爱的独立书店"弘文书局"关闭了,不少老友一声叹息。书店是一道城市风景线,也是人文地标,但现在越做越艰难,不断有书店倒闭,有人甚至发出拯救书店的呼声。一座城市的日常生活固然需要柴米油盐茶之类,但也需要文化滋养,而书店则承载了这一功能。在越来越快的时代,我们还有时间去读一册书吗?作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如果书店都从我们的视野里消失了,即使我们可以从网上购书,那  相似文献   

4.
今年春节的图书市场,冷的地方冷,热的地方热,呈现出一种鲜明对照的状态。 北京、上海、厦门这些城市春节图书热销。他们推出了贺岁书、压岁书,平时没有机会逛书店的人也纷纷来到书店选书,买礼品。尤其是北京,用一个“热”字来形容还不够,用记者的话说,就是“火”。一个图书大厦,日销量达到平时的4倍。可以相信,有些人因此熟悉了书店,了解了书店里有多少好东西,有些人从此培养了读书的兴趣,对以后的书籍销售也会带来有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读书最快乐     
正多少个春花秋月,多少个星斗满天,小屋里的我,忘却屋外缤纷的世界,泡杯热茶,点根香烟,便沉入书的世界。书是一种力量之源,人生缺少了书籍,就像宇宙没有了太阳。要读书就得买书,于是常常逛书店,见了就买,宁愿饿肚子。买来的书在柜子里装了一排又一排,床底下还委屈着不少,用时才知太少太少。夏日的窗前,坐在阳台的沙发上翻书,体味书中那悠远而绵长的意境,我常常会有一种杂念顿消、思虑澄明的感觉。  相似文献   

6.
正这里所说的旧书,指的是民国时期出版的书。1953年2月,我上大学三年级第二学期时被调出来到北师大马列教研室资料室当中国革命史的资料员。我的工作是到旧书店买书。当时北京的东安市场、西单商场、隆福街、琉璃厂都有旧书店,我天天去转,看见资料室没有的旧书就买。说实在的,我打心眼里爱积累旧书,可自己又没钱,给资料室买到了旧书心里也一样高兴。一年以后我去北大学哲学,有空仍去旧书店转,看见特便宜的旧书也花钱买点,这样就慢慢积累了一些,至今仍保存着,一共有几十本。下面就挑点重要的说  相似文献   

7.
正"宁可食无鱼,不可居无书。"和书店比邻而居的感觉,就像贾宝玉掉到温柔乡里一样幸福。记忆中,第一次到万州新华书店,是跟着父亲,他拉着我挤到柜台前给我买了一本图文书《骄傲的大白鹅》,那一年,我15岁。我自己第一次到新华书店买书,是在1966年。记得是一个秋阳高照的上午,书店门前早已有人在排队等着买"红宝书",那时候,不叫"买",叫  相似文献   

8.
正到了美国,即便再忙,我也会抽出时间去书店。在书店温馨的咖啡角,一边品咖啡一边读书,感觉极好。美国书店对顾客不设防,进出口没有安装监控报警设备。售书区分为新书、畅销书、打折书等不同区域。书店的墙壁很宽阔,设计了气派的空中书架,仿佛士兵列队,蔚为壮观。书架旁有扶梯,供读者使用。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书山有路勤为径。书店还配有免费使用的电脑,供顾客和读者上网和查阅资  相似文献   

9.
1975年6月9日(星期一),刚一上班,方毅从他的办公室来到值班室对我说:“小张,你现在就去琉璃厂中国书店买一套《昭明文选》。今天传达毛主席同菲律宾总统马科斯的重要谈话要用。毛主席在谈话中引用了这部书中一段富有哲理的话。琉璃厂的中国书店收藏和销售古旧书籍,看有没有这套书?”他还问我是否知道《昭明文选》和书店的地址等情况。  相似文献   

10.
郎艳林 《当代贵州》2024,(19):48-49
<正>曾读到一篇小学课文,其中有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文中说:我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一个人读过的书,看过的风景,就是他的格局。如今,在贵州的城市乡村、景区景点、社区校园,到处都有各具特色的阅读空间。除了安静温馨的各级图书馆,也不乏各类特色鲜明的书店,比如册亨板万布依古寨的溶洞图书馆、铜仁玉屏的火车书屋、黔东南榕江的爱心农家书屋、让人席地而坐充满松弛感的西西弗书店、造型新颖吸引人拍照打卡的网红书店钟书阁等,都给读者提供了独特的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11.
他11岁开始买股票,现在觉得还是开始得太晚。14岁时他用卖报赚得的钱买了一个小农场。他现在仍住在50年前买的三居室的房子里,他说这里有他需要的一切东西。他去哪里都是自己开车,没有司机,更没有保安跟随。  相似文献   

12.
刘芳 《当代工人》2011,(20):48-49
访谈者按:文艺的生意很红火。在这个覆盖3省的书刊批发市场有两个书店。虽然卖的书越来越多,但文艺说已经没有时间去看了。对于这点。文艺并没有遗憾,他觉得始终和书打交道。身上就没有散去文化气。文艺反复强调他的身份是书商。不是书贩子,他似乎很介意这个称呼。  相似文献   

13.
近期有两则关于读书的传闻。 一则是某公司到一高校招聘员工,面试研究生时问最近在读什么书,学生坦然回答:“没读什么书,因为没时间。”另一则是某宣传部门去地方调查优秀读物的学习落实情况,随机问两名机关干部:“这些书你们买了、读了吗?”一位回答说:“我们单位好像没买。”另一位说:“买过,只是没有时间读。”  相似文献   

14.
近期有两则关于读书的传闻。一则是某公司到一高校招聘员工,面试研究生时问最近在读什么书,学生坦然回答:"没读什么书,因为没时间。"另一则是某宣传部门去地方调查优秀读物的学习落实情况,随机问两名机关干部:"这些书你们买了、读了吗?"一位回答说:"我们单位好像没买。"另一位说":买过,只是没有时间读。"从这两个事例中,我们听到了一个共同的不读书的理由——没时间。我不知道他们的时间究竟"跑"到哪里去了,只  相似文献   

15.
陈思 《前线》2024,(4):51-52
<正>3月的北京,万物悄然生长。王府井书店里,抱着厚厚一摞工具书、练习册的家长们排队等待结账;三联韬奋书店里,年轻人捧书而坐,享受着阅读的快乐;留学生在开业不久的PAGEONE北辰荟黑胶主题书店淘到了满意的黑胶唱片……“不算店面销售,2月份咱们在美团走了4000多单!”新华书店首家茶文化主题书店的店员分享着线上销售业绩。这就是北京,一座被书店连接的城市,一座被书香浸润的城市。  相似文献   

16.
开卷有益     
我从小爱读书,又幸而有书可读,但却谈不上什么家学渊源,更没有什么读书计划。父亲很忙,每天早出晚归,子女又多,除对作为长房长子的大哥略予教诲外,对我们这些“二等后裔“基本上是放任自流。但是他的书橱中却不乏有趣的书,其中有些显然是为孩子们买的,如开明书店《小朋友》之类的书刊。丰子恺的画和冰心的散文,使我浸润于美与爱的世界。书橱中更多的是大人看的书,我有时也偷偷翻阅。除鲁迅的《故事新编)、《朝花夕拾》外,软吸引我的是林纾译述的西方小说,如《茶花女》、《三剑客》之类;虽然是不大看得懂的文言文,但基本上可以了解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性格,为以后阅读西方文学作品提供若干方便。  相似文献   

17.
正二万五千里长征是在敌人的"围剿"和反"围剿"中艰难行进的,有时候为了摆脱困境,连吃饭的铁锅都要丢掉,更不要说带书了。为了每天有书看,毛泽东只能东借西借。有一天,红军队伍经过一个村庄,毛泽东命令队伍在村外扎好营地,然后派警卫员去村里借书。毛泽东对身边的警卫员说:"小王,你去村里看看有没有读书人,想办法帮我弄‘水浒’和‘三国’来。"警卫员找到一个私塾先生,私塾先生听说红军首长需要"水壶"和"三锅"用,  相似文献   

18.
与道德无关     
正有人问了一个问题:现在实体书店举步维艰,如果人们去实体书店,看中一本书,回到家里找了个打折的网上书店把书买了,这算不算不道德?我是从来不会这样做的。我看到什么好书,直接拿到柜台去付款。我逛书店已经付出了时间成本,没必要再网购多付出一次。有这点时间,我可以做更有意义的事。我还一直  相似文献   

19.
读书的境界     
近期有几则关于读书的传闻。一则是某县组织部到乡镇招收大学生村官,当问到最近在读什么书时,有的大学生坦然回答:"没读什么书,因没时间读书"。另一则是某县委宣传部去地方调查优秀读物的学习情况,随机问机关干部:"十八大重要报告,你们买了、读了吗?"一位回答说:"我们单位好像没买。"另一位说:"买了,只是没有时间读"。  相似文献   

20.
雪窗驰想     
正窗外下着大雪。我站在窗前凝望,这雪已经下了几天了,到处是白花花的一片,空气清新得沁人心脾……我想,这雪景真美,可是多难描写!这时我脑中奔驰过许许多多小时候看过的书,这几部书里都有一段以雪为背景的故事。首先是《西游记》里的妖魔,灵感大王,利用唐僧"取经心急"的心理,在八百里的通天河上,下了一阵"纷纷洒洒,剪玉飞绵"的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