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得益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升级,其为大众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体现出了更为丰富的价值指向,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伦理问题,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潜在风险。为此,在人工智能发展之下,须提升对科技创新及应用的理性认知能力,注重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调节,持续健全人工智能相关的管理制度,促进人工智能技术与生态伦理的逻辑契合。同时,加强对公民的生态道德责任教育,对人工智能引发的生态伦理风险进行有效预判,从而使人工智能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充分发挥积极的助力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逐步进入了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使命、教学方式以及管理模式都将发生变革,同时面临着"人权"伦理、"责任"伦理、"隐私"伦理等方面的挑战。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不忘立德树人初心,始终坚守为学生成长发展服务的立场;二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切实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三是建立科学的规章制度,恪守安全稳定底线。  相似文献   

3.
关于技术领域中伦理问题的价值取向与价值判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过程与伦理价值选择具有内在的关联性,技术的价值评价依赖于人们对价值理性的自觉,而价值理性的自觉需要技术来引导。文章从生态伦理的内在价值、生命伦理的价值重新定位、网络伦理的社会价值评价、工程技术伦理价值在内统一性等多层面,分析技术领域的伦理问题。从技术社会学的视角探讨技术领域中伦理问题对社会伦理秩序的影响,对推动技术伦理学的发展和人类道德进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人工智能的发展启动了资本逻辑,在带来巨大贡献和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风险和挑战。这就必须要应对人工智能的资本逻辑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从而使人工智能赋能新时代。在应对人工智能资本逻辑的过程中,面临着人工智能的资本主义应用、人工智能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人工智能的伦理与道理规约缺位、人工智能的全球治理体系尚待完成四种现实困境。这必然要求应对人工智能资本逻辑的中国方案的出场:一是制度安排,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从而为应对人工智能的资本逻辑提供制度上的保障;二是价值引领,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新发展理念,从而为应对人工智能的资本逻辑提供价值观上的认同;三是道德规约,用社会主义基本道德准则与伦理规范来约束人工智能的设计、实验、推广和使用的全过程,从而为应对人工智能的资本逻辑提供道德上的约束;四是全球治理,构建合作共赢、互惠互利的人工智能全球治理利益共同体,构建全球参与、共同维护、共同保障的人工智能全球治理安全共同体,推动各国“深化交流、增进共识、加强合作”,“共推发展、共护安全、共享成果”,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5.
叙事伦理学通过讲述个人经历的生命故事提出关于生命感觉的问题,营构具体的道德意识和伦理诉求。现代叙事伦理可分为两种类型:人民伦理的大叙事和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叙事伦理克服了道德教育中"生活"与"观念"的间距,为个体道德能力的培植找到了现实土壤。它通过构建主体间性关系,形成了陪伴的伦理,从而增强了道德教育的可接受性。叙事伦理所蕴涵的实践理性,有利于提升个体道德实践能力;叙事伦理所营造的道德情境与氛围,有利于提升个体的道德移情与道德同情能力;叙事伦理倡导教化而非规训,起到了隐性教育的效果,有利于提升个体的道德自我构建能力。  相似文献   

6.
浅论当代大学生“网络消费”的伦理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消费"已现实地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要消费方式。网络消费中消费异化、消费盲目、消费道德缺失等问题的日益凸显,需要对现有的网络消费理念进行伦理反思。"适度""慎独""诚信"等消费伦理准则的提出,不仅可以规范大学生的网络消费行为,而且可以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本文着重从宏现角度对国内有关学术伦理诸论题进行综合性概括,所涉问题主要包括学术道德问题现象分析、学界对待学术伦理态度及认知、学术道德问题产生的根源分析、学术伦理建设的分析以及未来发展。通过这些问题综述,本文旨在勾画中国学界对待学术伦理问题的态度及构建学术伦理的设想和发展方案,在此基础上为中国学术伦理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社会道德领域既出现了"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司机"吴斌等许多"道德典型",也发生了诸如"毒奶粉"、"器官贩卖"、"小悦悦"等"伦理事故"。根除导致社会道德"发病"的"病菌",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社会道德体系,是当前伦理建设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9.
康永超 《学习论坛》2003,(11):25-27
高技术发展在带来微观伦理效应的同时,也带来了宏观伦理效应。高技术发展的宏观伦理效应表现在:高技术发展对道德进步提供了新动力,对道德建设提出了新挑战;高技术发展在道德领域、道德主体、道德关系、道德机制、道德规范等方面扩展着道德理论研究的内容。道德建设和道德理论研究要适应高技术发展的伦理新趋向。  相似文献   

10.
谢新水 《探索》2020,(2):34-44
人工智能的监管包括法律层面的规制、伦理层面的引导和公共管理层面的治理,但所有的监管都不能回避人工智能的"类人性"问题。因为,人工智能问题的起点是人性,来源于人性的"做人难"会不断地在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赫舍尔的《人是谁》一书揭示了来源于人性的"做人难"及其主要表现:人用思维行动却难把握情绪;人用价值判断却难自我认同;人难以承认现状却要服从现实。在"后人类"阶段,当人类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比拟上帝"造人"时,其深层动机是展示"智慧";当人类利用人类基因工程比拟上帝"造人"时,其深层动机是突破"有限性"。人工智能时代来源于人性的人工智能监管难题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来源于"类人"决策能力的"统治性"监管难题;二是来源于"类人"自主性认同的"冲突性"监管难题;三是基于"类人"情感与意义追寻的"重叠性"监管难题。为促进人类和"类人"的可持续发展,人工智能监管理论要思考监管对象的新特性。只有从人性的"做人难"来思考人工智能的监管难题,才能有效解决"类人"社会化、组织化后所形成的"人机共生"困境。  相似文献   

11.
"食品安全"问题由来已久且日益凸现,以往理论界有关"食品安全"概念的界定仅从技术层面出发,存在着严重的道德缺失。伦理角度的"食品安全"概念是指在人类赖以存活和发展的食品领域内围绕人类的生命权和健康权,伴随食品的供应、生产、流通以及质量等问题而产生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道德关系和行为规范。从"食品安全"的伦理概念出发,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方面所存在的伦理问题具体则表现为转基因食品、食品添加剂和有毒食品背后的社会道德现象,其伦理困境主要是生命健康权与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政治伦理的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一方面,社会主义政治伦理直接指导着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并提供了强有力的道义支持、道德动力和道德保障;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又直接规定着社会主义政治伦理关系的确立及其性质,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政治伦理的发展状况和顺利实践.因此,必须更加坚定不移地把握"两手抓"的方针,更好地推进二者的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现代性作为现代社会深层嬗变的一种标示,必将从根本上呈现人的身体、欲动、心灵和精神的内在构造本身的转变,这便把现代人抛掷于"分工社会的发展和道德共识的瓦解,财富的增长和社会基础的崩溃"这一现代性危机中。道德的统一性丧失,道德分化成为现代伦理最为重要的现象。现代人的道德出路便是,如何开放个体自主的伦理责任,以使伦理秩序获得个体的主动责任感和良知意识的支撑。  相似文献   

14.
《探索》2015,(3)
传统意义的道德与人性之间始终存在着张力和冲突,人类的道德价值始终在这种张力和冲突之间,按照历史逻辑特有的规律演进。当代中国正处于"两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重构、文化的转型,特别是现代工业文明带来的诸如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生物工程等所谓的技术革命,更使得既有的道德价值面临激烈的挑战和冲突,从而使道德价值陷入诸如认知和抉择以及实践困难的尴尬境地。集中表现为"中西方价值观念的冲突""一元价值观和多元道德价值观的冲突""传统道德价值观和现代道德价值观的冲突"等三大冲突、"道德价值抉择的困境""道德价值导向的困境""道德价值虚化的困境""道德价值物化的困境"四大困境以及"自利和利他的矛盾""德福一致和德福背离的矛盾""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矛盾""经济发展和道德滑坡的矛盾""德性伦理和制度伦理的矛盾"五大矛盾。由于文化全球化的冲击、传统文化的断裂、道德价值的教育缺位、道德和经济的"二律背反"等原因,当代中国人正面临道德信仰缺失以及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关系上的道德价值困境。要走出道德价值困境,需要从德性伦理、制度伦理、道德因果律等方面对当代中国人的道德价值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15.
在对当代世界金融和经济领域持续进行的缠结进行解释时,全球化对人类提出了新的伦理挑战。亨廷顿认为人类未来的冲突必然表现为文明的冲突,与之相对应的是孔汉思的全球伦理思想。孔汉思认为,黄金法则是对世界宗教和文化的道德标准和基本共识最低限度的表达,是全球伦理的表达和实现,是人类最低限度的普世价值。然而,仍然存在着达成如何成为全球伦理以及使用"全球伦理"术语的伦理共识问题。维雷杜借助非洲伦理规范中"同情的公正"和"共同体"等概念,厘清了"全球伦理"和"普世伦理"之间的界限和关系。全球伦理的发展可行性在于通过创立全球伦理规范而不是单一全球伦理来实现。  相似文献   

16.
从伦理道德层面看我国精准扶贫的伦理诉求主要包括共富共享、绿色与可持续、协调发展几个方面,当前我国精准扶贫领域面临着公平与效率失衡、"人本位"与"政绩观"背离、道德施舍与人道扶持的错位等潜在伦理问题,应积极构建"公平与效率相统一、人本与实绩相统一、需求与帮扶相统一、生存与发展相统一"的有效伦理路径。  相似文献   

17.
《探索》2019,(6)
人工智能对国家治理的理念、价值、制度、方式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引发了潜在的风险和挑战。合理规避潜在的风险和挑战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确保人工智能开发和应用朝着提升国家治理优良性和有效性的目标迈进变得至关重要。为此,引入"善智"的概念,即良善的人工智能。"善智"既是一种伦理价值标准,又内含技术开发和应用的准则,为人工智能开发和应用描绘一种最佳状态。从"善智"与"善治"的关系来看,人工智能向善契合优良国家治理的技术诉求,有助于提升国家治理的有效性和精准性,二者具有紧密的内在逻辑关联。在具体实践中,要实现人工智能助推国家治理的目标还需要构建对人工智能的完备治理体系和建立人工智能与国家治理融合的机制,确保人工智能在正向意义上推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伦理的终结"与"道德的解放"——后现代伦理的宗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寇东亮 《探索》2006,(4):172-175
后现代伦理是一种对待现代伦理的态度,以及力图超越现代伦理的一种努力;它批判现代伦理学的规范主义或规则主义倾向,要求终结"伦理的暴政",还原"道德的本相",使道德审美化,建构一个"审美化"的道德世界.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火车加速拐弯式"的转型期,而加速拐弯所引发的社会超速世俗化和市场化已经给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论述意义重大,是当代中国转型期文化建设的方向性指导。我们要摆脱文化自卑,坚定文化自信,重中之重是要重建信念伦理。信念伦理的基本特征是:以信仰或信念为终极道德目的和最高行为规范,以道德伦理的理想价值为终极道德伦理的价值评价标准,借助于道德文化传统的理想范型、道德先贤、道德典范或道德先进的范例化或道德类型学研究,来阐发、论证和确立一整套基本道德伦理规范和伦理学基本理论。在当前,重建信念伦理对于我们整个民族坚定文化自信有着紧迫且重大的意义。重建信念伦理的有效路径主要是:积极回望自身文化的优良传统;开放学习和借鉴其他文化。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国家积极推动高校对人工智能的研究和应用,人工智能融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已是大势所趋。人工智能虽然有助于提升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时效性、互动性和精确性,但目前人工智能技术还未完全成熟,高校对其应用也还处在探索阶段,可能造成学生党建工作在责任伦理、公正性和信息安全等方面出现问题。因此,要将人工智能融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必须在思维、管理、运作、协作四个方面进行模式创新,以推进人工智能同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