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江泽民对邓小平外交战略思想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外交战略指导思想可以概括为 :实施全方位外交 ,注重同世界各国之间的建设性关系 ,推动多极化进程 ,增强中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创造有利的战略态势。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外交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新中国的外交关系在建国后才正式开始,但毛泽东外交思想在建国前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就已逐步形成,而且在解放区就有了外事工作的实践,这是新中国外交的特点。毛泽东主席是新中国外交政策和重大决策的总设计师。新中国外交政策和外交实践在毛泽东外交思想的指引下,在建国初期,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不仅维护了她的独立与发展,争取了有利的和平国际环境,而且大大提高了新中国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在外交战略方面作出了理论和实践的杰出贡献,丰富和充实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一个方面。特别是从统一战线的角度来看待世界格局的新变化,即将统一战线原理揉合于世界格局的分析中,并制定我们的战略,其中所体现的科学思想和精神,是值得我  相似文献   

4.
朝鲜战争使毛泽东确立了联苏反美的外交战略,使毛泽东充分认识到了联合国的作用,认识到了世界上大多数弱小国家的作用,为其提出第三世界理论奠定了基础。朝鲜战争也使毛泽东对人的力量的认识达到了极至,反映在外交战略上,形成了他以人口大国立足世界和制衡美苏的战略思想。  相似文献   

5.
在抗日战争期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建立世界反日同盟当作中国对外交往的战略任务,提出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正确方针。他倡导人民外交或民间外交,把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和政府区别开来,把广泛开展民间外交与打通官方关系结合起来。在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内部,毛泽东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实行既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策略。毛泽东制定的抗日外交的战略和策略是新中国外交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极重要的思想来源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的外交战略与谋略思想是毛泽东同志本人及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毛泽东外交战略与谋略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的外交工作,为维护国家利益与世界和平,均作出了重大而积极的贡献,从而结束了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遭受外侮的痛史并为中国的现代外交史谱写了新的篇章。在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撰写本文,一方面是为从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7.
地缘政治因素是国家制定对外战略的基础条件和判断世界格局的重要坐标。以此视角判断中国周边地缘政治环境基本是稳定中有巨大的忧患。为此 ,为谋求和创造有利的战略态势和主动的战略地位 ,我们可寻求以下路径 :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加强军事力量、坚持独立自主、开展全方位外交。  相似文献   

8.
钟飞腾 《外交评论》2023,(1):1-25+165-166
中国外交布局正在进行新的调整。本文从百年大变局和新发展格局的互动角度,讨论外交布局发生变化的动力机制及其发展方向。百年大变局是一种看待中国崛起的理论框架,经济变化先行一步,并带动其他力量的变革,包括外交布局。百年大变局的核心是经济力量和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在百年大变局之前,世界经济运行的主要动力是发达国家,中国通过实施出口导向战略,融入国际生产链以获得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外交布局的重心也放在维护与发达国家的关系,并内生于中国构建的国际经济关系之中。然而,中国经济体量壮大和发展水平提升,引起美国的打压遏制,国际秩序被迫调整,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发达国家消费能力下降,旧的世界经济秩序失去了动力,而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因而中国逐步调整发展战略,提出了新发展格局。在百年大变局和新发展格局的双重推动下,中国外交布局将更为重视周边和发展中国家。  相似文献   

9.
沈彤 《外交评论》2001,(2):12-16
邓小平是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卓越的外交家,他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周恩来的外交思想,在对美外交实践中提出了许多具有开创性的指导中国对美政策的原则和方针.从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成为我国第二代领导核心到他去逝,在近20年的时间里,邓小平始终从世界的全局着眼,用长远的政治和战略观点看待和处理中美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深入阐述和准确概括新中国建立后20年间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的基本原则,回顾和论述毛泽东从“一边倒”到反帝反霸国际战略实践的转变,全面总结毛泽东反帝、反霸国际战略的践行及其成效。深入探讨、准确理解和把握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外交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