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9 毫秒
1.
在新的发展阶段,由“六种人”构成的“新的社会阶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具有自身的特征和发展趋势,他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必须贯彻“充分尊重、广泛联系、加强团结、热情帮助、积极引导”的20字方针,充分发挥新的社会阶层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功能,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要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也是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永葆生机和活力的首要问题。党中央倡导“四个尊重”,就是要在全社会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事业的良好氛围,放手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  相似文献   

3.
军队要认真履行新的历史使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贯彻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建立起“寓军于民、军民兼容”的和谐发展机制;要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  相似文献   

4.
充满活力,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辩证处理好充满活力与社会和谐的相互关系。在我国现阶段,只有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各方面的创造活力,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才能为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只有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机制,才能让一切社会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活力充分涌流,为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注入强大的动力。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把劳动、知识、人才、创造四个概念并称应该说还是第一次,是一种全新的提法。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江泽民要求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一年之后,我们党向全社会全面阐述了我们的研究和认识,“四个尊重”是  相似文献   

6.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人民政协应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尽最大可能、最大限度地把广大委员和各族各界人士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努力把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鼓励和支持广大政协委员立足本职,建功立业,真正把人民政协人才库、智囊团的功能发挥出来。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大报告报出:“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在“四个尊重”中,党的十六在报告把“尊重劳动”放在首位,并且进一步明确强调指出:“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这是在党的重要文件中,首次提出必须尊重劳动的观点。这对于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具体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实现…  相似文献   

8.
刚闭幕的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在9个方面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中,“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位列首位。可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民的权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和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新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时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民法院的工作必须紧紧围绕的大局。人民法院要围绕这个大局,全力服务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就必须切实加强新时期人民法院的思想政治工作。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治国理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既是一个政策反思的过程, 又是一个理论升华的过程。而什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是对“和谐”二字的深层次分析,也就是明晰“和谐”的四个维度,即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和谐。  相似文献   

10.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几个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学习贯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过程中,必须澄清理论上的一些模糊认识。认清构建和谐社会是“用发展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新的社会实践的重大成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必然性; 和谐社会理论继承和发展了人类文明以及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认清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科学社会主义的命题。  相似文献   

11.
司法公正与社会和谐之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树立法律信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性基础,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石,公正司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要坚持和贯彻“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指导方针,以公平正义作为一切法治活动的总目标,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司法保障.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不仅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也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各尽其能、尊重诉求、各得其所、和谐相处和共生共进的社会。法治不仅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实现的有力保障,我国现阶段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应将法治作为基本的方针策略。  相似文献   

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吸收传统文化之精华。而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可以用一个“合”字概括。中共中央汲取了传统文化中“天合”、“地合”、“人合”的思想,察知天时,尊重自然,关注人际关系和个人内心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厦。  相似文献   

14.
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使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切实贯彻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同时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重要思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双赢。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六大特征。其中,健全“民主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安定有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保证;“充满活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动力;“诚信友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6.
充分认识和理解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和统一战线的特征.坚持和完善统一战线各项制度,认真贯彻统一战线若干重要领域的方针政策;通过大力发展经济,为发挥统一战线的重要作用注入动力;落实人才战略,全面贯彻"四个尊重"方针,充分激发创造活力;切实发挥政协组织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  相似文献   

1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统一战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的重大政治责任,也是统一战线在新世纪新阶段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统一战线关系密切,互相促进。统一战线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面临极为复杂的形势,任务繁重艰巨。但同时,统一战线又具有独特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积极作用,必须研究和实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工程”。紧紧抓住“维护核心、围绕中心、凝聚人心”三个关键环节,努力做到五个“担当重任、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18.
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税务部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到提供物质基础、内在稳定器、分配工具的作用,税务部门要实现“四个转型”,从珠海地税工作实际出发努力建设和谐珠海。  相似文献   

19.
论建设先进文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为进一步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采取的重大举措。建设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通过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20.
在理论上,宽容与和谐具有高度亲和性,二者有共同的哲学前提、核心内容、社会背景、制度保障;尽管二者存在差异,但在逻辑理路上,宽容应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实践也可明证宽容是社会和谐的基石。若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打牢宽容这块基石。宽容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有利于人性、人权得到尊重,促进政治和谐;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谐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