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张燕军 《学理论》2014,(12):29-30
定居点政策是以色列从1967年开始实施的国家战略,以色列在被占领土建造定居点出于安全、政治、资源等多种考虑。1967年—1977年是定居点建设的起始阶段,但它已经决定了之后四十年的布局和方向。以色列这一政策成为解决阿以、巴以矛盾的重大障碍,是中东和平难以逾越的屏障。  相似文献   

2.
1995年来的中东和谈,有所进展但远非顺利。巴以协议的实施屡遭挫折,叙以谈判争吵激烈、十分艰难。年初曾有预言说“1995年是中东全面和平年”,现在看恐怕还不能那么乐观。 阿以在领土和安全这两大问题上达成妥协实非易事,而融解上百年来在两大民族间形成的敌视和对抗心理更为困难。好在阿以双方当权者和主流势力要摆脱战争手段、通过政治途经解决矛盾的决心已定,这就使中东和谈虽然步履蹒跚但却不致逆转。 和谈充满艰辛 约旦以色列关系和约以和约的实施前景,可能是中东和平进程中  相似文献   

3.
海湾战争结束后,解决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的冲突问题已引起举世关注。国际舆论普遍认为,现在是解决阿以冲突的时候了。许多国家提出举行中东问题国际会议,尽早寻求公正解决阿以冲突的途径,使中东地区实现持久和平与稳定。 阿以冲突困扰了中东40余年。联合国1947  相似文献   

4.
开罗专电第9轮阿以和谈经过3个星期激烈的讨价还价在华盛顿结束。这次会谈是在搁浅、延宕4个多月后进行的,也是作为中东和平进程两个发起国之一的美国今年新政府更迭后的第一次。尽管阿以双方认真地讨论了中东和平进程中诸如领土、安全、巴勒斯坦等实质性问题,但未实现预期结果。双方同意继续谈判。  相似文献   

5.
中东和会第二阶段会议快要举行了,地点初步定在华盛顿。这一阶段和在马德里召开的第一阶段会议不同,要在双边会谈中讨论一系列实质性问题。虽然,历时四十余年的阿以冲突不可能通过一两次会议获得解决,但国际社会还是对它寄予厚望。 为了中东地区公正与持久的和平,阿拉伯各国已经作出重大让步,敞开了通向和平的大门。多年来,阿拉伯国家并不承认以色列,戴维营协议开了谈判解决阿以冲突的先河,马德里和会则标志着以色列所有邻国都愿意接受以色列存在这个现实。根据联合国  相似文献   

6.
开罗专电 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于2月中、下旬对中东五国作了为期十天的访问。这是多年来苏联首次以阿以冲突调解人的面目出现在中东政治舞台上,颇为引人注目。莫斯科直接插手中东事务,是中东和谈局势发生新变化的结果,而苏外长的访问又使中东和平进程出现了新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当前中东局势继续紧张、复杂、动荡。阿以矛盾在深化,阿拉伯国家以及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内部的分歧也在继续发展。两个超级大国剧烈争夺,在实际上划分势力范围。人们认为,中东一时不会打大战,也不会太平,将继续是一个局部战争和动乱不已、充满矛盾和对抗的世界热点地区之一。 记者最近去中东五国(埃及、约且、叙利亚、黎巴嫩和突尼斯)采访,深感当地朝野人士对中东局势的症结有着清楚的认识,越来越要求依靠阿拉伯自身力量和增强团结来解决中东问题的核心——  相似文献   

8.
中东和平进程正在加速。随着和谈的深入,有一系列具体问题要解决,首先提到日程的是难民问题。根据巴、以华盛顿协议安排,今年5月,以色列将与巴勒斯坦和其他阿拉伯国家进行多边会谈,讨论巴勒斯坦难民问题。 巴勒斯坦难民是中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48年以来,阿以之间进行了四次战争,造成一百多万巴勒斯坦人流离失所,沦为难民。这一百多万难民分散在加沙和约旦河西岸,以及约旦、叙利亚和黎巴嫩等  相似文献   

9.
马德里和会开始的中东和平进程是二战以后中东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点,阿以双方终于认识到一个简单的事实:军事手段不能解决分歧,双方都没有足够的力量将对手消灭,逐步学会和平相处是唯一的选择。应该说,到目前为止中东和平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继1994年5月份巴以之间就自治协议实施达成谅解之后,阿拉法特多年来第一次回到了故土。11月中旬约以之间签署和平协议,到12月17日,双方已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与此同时,海湾国家率先放松了对以色列  相似文献   

10.
中东问题的核心是巴勒斯坦问题。以色列同巴解组织,两个几十年来的宿敌握手言和,达成原则宣言,互相承认,签署加沙一杰里科先行自治协议,使1991年马德里会议以来踏步不前的中东和平进程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最棘手的问题实现了突破,但阿以和谈并没有呈现“一点突破、全面开花”的连锁反应。相反,中东和平进程的车轮转速似乎放慢下来,由于叙利亚扬言抵制,在华盛  相似文献   

11.
最近以色列议会选举结果,使中东和平进程蒙上一层阴影,但从中东全局形势看,这个地区正发生着重大的变化,阿以冲突政治解决的趋势难以阻挡。 巴勒斯坦人民斗争发生历史性转折 长时间里,巴勒斯坦人民进行着反对以色列占领政策的斗争。这场斗争道路崎岖,代价深重,却没有能使巴勒斯坦人民真正占据斗争的中心位置,也没有  相似文献   

12.
以色列右翼利库德集团上台后摒弃“以土地换和平”原则,推行新“三不”政策(不谈判耶路撒冷问题、不同意建立巴勒斯坦国、不放弃戈兰高地),使中东和平进程陷入困境——巴以和谈步履维艰、叙以和黎以和谈难以启动、以阿关系全面紧张。1993年巴以奥斯陆和平协议开创的阿以和解新局面面临严峻考验。 巴勒斯坦问题是阿以冲突的核心。以色列已故总理拉宾为首的工党政府同巴解组织达成奥斯陆协议,具有历史意义,在阿以关系史上掀开了新的一页。奥斯陆协议确定了解决巴勒斯坦问题五年过渡期谈判的框架。 内塔尼亚胡虽然一再宣称继续和平进程和执行奥斯陆协议,实际上改弦更张。执政四个月来,不但没有采取任何实质性步骤,相反不断提出新条件、增设新障  相似文献   

13.
对中东和平进程至关重要的叙利亚—以色列第二轮和谈 ,从1月4日开始在美国西弗吉尼亚州谢泼兹敦举行 ,于当地时间1月9日晚结束。双方因在以色列从戈兰高地撤军等问题上分歧严重而未能取得实质性成果。漫漫复谈路叙以和谈自1996年2月中断以来 ,国际社会一直在促成叙以恢复和谈。然而 ,叙以和谈何时恢复 ,取决于两国领导人的意愿和决断力。在叙以谈判中 ,以色列是矛盾的主导方 ,以色列主导着谈判进程。以色列右翼利库德集团执政3年多的时间里推行“以安全换和平”的政策 ,动摇了阿以和谈的根基 ,从而使中东和平进程陷入僵局。内塔尼…  相似文献   

14.
中东形势在黎巴嫩战争之后出现了值得重视的新动向。和谈的势头在发展,美苏两霸的争夺在加剧,和战交织的局面使中东仍然处于当前世界各种矛盾的焦点之中。 黎巴嫩战争给予阿拉伯国家深刻的教训,使它们从现实中意识到,美国不可信,苏联不可靠,要公正地、全面地解决阿以冲突和巴勒斯坦问题,必须依靠阿拉伯民族的联合自强和团结战斗;同时,在当前敌  相似文献   

15.
正当中东和平进程陷于僵局、以色列同某些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又趋紧张的时候,以色列总理西蒙·佩雷斯突然从七月二十一日到二十三日访问了摩洛哥,就中东地区的形势和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途径等同摩洛哥国王哈桑二世进行了“探索性”会谈,讨论了佩雷斯提出的为举行阿以谈判停止中东暴力活动一年的新建议。这是以色列在职总理首次公开访问一个与之尚未结束战争状态的阿拉伯国家,而哈桑二世国王则是在埃及已故总统萨达特之后第一位同以色列领导人进行直接会晤的阿拉伯国家领导人,是阿拉伯一以色列关系史上又一起重大事件。  相似文献   

16.
从马德里始发的中东和平号列车经过近5年的历程后,目前驶入一处危险境地,原因是,几个月以来,以色列总理本杰明·内塔尼亚胡从台下到台上,从耶路撒冷到华盛顿不厌其烦地推销他的“安全换和平”新概念,强调阿拉伯国家只有先保证以色列的安全,才能指望实现中东和平。同时,他顽固坚持所谓“三不”施政纲领:不许巴勒斯坦独立,不放弃东耶路撒冷,不放弃叙利亚的戈兰高地,把包括以色列历届政府在内的中东冲突各方所认可的土地换和平原则抛弃一边。 安全换和平,此说新则新矣,却十分不合逻辑与情理:其一,安全是小天气,和平为大气候;安全是末,和平乃本。因此,一个国家、一个群体真正安全,必先营造真正和平。 其二,土地换和平,类似对等的易货贸易:以色列归还阿拉伯国家的领土,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作出和平承诺,也即持久、全面和大范围的安全保证,这是阿以对打几十年才达成的一种妥协。而依内塔尼亚胡的  相似文献   

17.
经过近7个月马拉松式的谈判,巴解组织执委会主席阿拉法特和以色列总理拉宾5月4日在开罗签署了关于实施加沙—杰里科自治原则宣言的最后协议(简称自治最后协议)。 埃及与以色列1978年达成《戴维营协议》并于翌年签署和平条约,是在阿以关系史上开创了新篇章。巴解组织与以色列继去年9月签署了《关于被占领土巴勒斯坦临时自治的原则宣言》(简称巴以协议)和今年2月草签开罗协议之后,现在又签署了实施自治的最后协议,从而使阿以冲突的核心——巴勒斯坦问题的政治解决正在变成现实。它标志着中东和平进程已经不可逆转。而巴以自治谈判的成功又留给人们不少启迪。  相似文献   

18.
推出"和平繁荣走廊"计划,希望加强其在中东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实现其在能源、经贸和政治方面的核心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9.
克林顿政府上台之际,正是令人捉摸不定的中东政治气候再次阴云密布之时。以色列于去年底驱逐了415名巴勒斯坦人,致使中东和平进程陷于停顿,原定于2月份在华盛顿召开第九轮阿以双边和谈的计划告吹。如何重新启动停滞不前的中东和平车轮,这是克林顿政府在中东所面临的第一个严峻的挑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开始了他上台后的第一次中东之行,同时也是他的第一次对外访问。克里斯托弗从2月18日至25日先后访问了埃及、约旦、叙利亚、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黎巴嫩和以色列。按他的话说,他此行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情况”,表明美国准备为中东和平“尽力而为”,同时也为了“估价各方是否也准备尽力而为”。但各有  相似文献   

20.
冷战结束后,各地区的形势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亚太地区的安全态势处在一种再构筑的“流动”状态,总的趋势是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新的历史时期;中东地区发生了深刻变化,阿以冲突在对抗了几十年之后开始了和谈并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海湾局势仍处于动荡之中;非洲国家正在寻求政治变革、力求和平解决冲突,寻求发展经济、改善人民极度贫困的生活;拉美地区政治经济形势喜人,中美洲地区冲突结束,经济实现了增长。本刊分两期对这些变化作扼要介绍,本期先刊一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