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6 毫秒
1.
准确把握新时代民主党派政治交接的重要特征,明确新时代政治交接继承和发展的主题,对搞好政治交接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要求民主党派履行好职能、做好政治交接,关系到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坚持完善和发展。本文从民主党派政治交接的重大意义入手,客观分析民主党派在政治交接中继承和发展的主题。民主党派做好政治交接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将参政党自身建设寓于民主党派政治交接的全过程,坚持把民主党派履行职能与民主党派政治交接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搞好政治交接是多党合作事业发展的一个内在要求,是贯彻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关系到民主党派的自身建设和发展方向,关系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坚持和完善,关系到统一战线事业的长远发展.坚持党的领导,搞好政治交接.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多党合作中取得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政治共识,是各民主党派同中国共产党团结和谐的政党关系不断巩固的政治保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要求我国多党合作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必须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坚持“十六字”基本方针,必须坚持遵循宪法的准则。要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巩固和发展多党合作制度,在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制度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相似文献   

4.
民主党派的领导班子在党派组织中处于核心位置,体现着民主党派的整体水平和形象.其政治状况,直接关系到民主党派的政治方向,作用发挥,以及组织和调动广大成员为实现中共十五大提出的各项任务而奋斗的大问题.1997年我省各民主党派的顺利换届,标志着民主党派在组织上实现了跨世纪新老交替的历史任务,搞好政治交接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领导班子建设的首要任务.新老交替是一个客观规律,它的长期性决定了政治交接的长期性.因此,只有认识政治交接的长期性和阶段性,明确政治交接的内涵、原则和要求,才能以政治交接为主线,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相似文献   

5.
各民主党派要铭记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初心,进一步巩固多党合作的思想政治基础,在政治交接中加强自身建设,更加坚定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制度的永恒主题,也是当前参政党自身建设的核心任务。  相似文献   

6.
隆重纪念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60周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坚持并完善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一道创建和发展的多党合作制度,一是要坚定信念,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二是要发扬优良传统,搞好政治交接;三是要加强建设,在共同提高中构建和谐的政党关系。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民主党派政治交接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行政治交接是由我国党派性质决定的,是党派自身建设的需要,对巩固我国政治制度有战略意义。政治交接必须坚持接受中共的领导,坚持邓小平理论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坚持初级阶段基本纲领和路线,坚持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民主党派老一辈的优良传统和高尚风范。政治交接中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是关键,思想建设是中心环节,制度建设是纽带,后番干部队伍建设是重点,社会主义学院是培训基地。  相似文献   

8.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坚定方向、理论自信彰显特色、制度自信体现本质,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障。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内涵,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核心内涵,其坚持和发展亦取决于坚定这"三个自信"。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历史的选择,是现实的需要,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民主党派选择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就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理论,搞好政治交接,学习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0.
民主党派成员的政治标准是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重要内容,是民主党派政党性质的主要表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新时代民主党派成员需要坚持的基本政治标准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参政为民的政治理念;坚持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1.
民主党派的主题教育活动从继承传统到加强参政党建设,再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表明对政治交接的意义、内涵和要求的认识逐步深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推进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的政治交接,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也是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多党合作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2.
继承优良传统,搞好政治交接是包括民建在内的各民主党派的长期战略任务。民建湖北省委会按照民建中央和中共湖北省委统战部的要求,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分阶段、有步骤地在全省各级民建组织中开展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主题的政治交接学习教育活动。通过深入扎实的实践活动,获得了三点深刻体会:一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生活幸福的长期斗争和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二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是民建与中共六十多年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最基本、最广泛、最深刻的共识;随着多党合作事业的不断发展,民主党派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13.
民主党派新老交替的根本在于实现政治交接,这是其作为政党价值属性的本质要求。政治交接作为主线贯穿于民主党派新老交替的始终,是一项长期的高于一切的战略任务。推进实现新老交替基础上的政治交接,必须深入分析研究、认真解决新老交替过程中影响政治交接的主要问题,并把好的措施、做法固定下来,建立长效机制,长期发挥作用,切实保障民主党派在长期发展建设中新老交替与政治交接的同步实现。  相似文献   

14.
"同心"思想与政治交接有着紧密的正相关关系。"同心"思想对政治交接具有价值性的指导意义:"同心"思想揭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核心灵魂,对政治交接具有思想引领意义;提供中国统一战线事业动力源泉,对政治交接具有精神支撑作用;指明民主党派文化建设前进方向,对政治交接具有价值导向功能。搞好政治交接必须践行"同心"思想,以"同心同德"为立足点,增进政治共识;以"同心同向"为着眼点,走稳特色道路;以"同心同行"为着力点,积极履行职能。  相似文献   

15.
继承民主党派的优良传统,是增强党派凝聚力,不断推动党派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同时深入开展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主题的政治交接学习教育活动,是保持党派生机和活力的重要途径。本文就坚持弘扬民主党派优良传统,强化政治交接长效机制的工作,提出应注重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关于提高民主党派干部政治素质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素质在民主党派干部素质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其最核心内容是能够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共产党亲密合作,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高民主党派的政治素质是继承民主党派优良传统,完成政治交接,加强党派自身建设,完善和发展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学习政治理论,提高理论思维能力,总结政治实践经验,积极参与政治实践并勇于面对政治挑战,这是提高政治素质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进程中,民主党派政治角色的基本范畴决定了他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有力坚持者、坚定维护者、切实贯彻者和着力发展者。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社会结构的不断调整,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成员结构发生了许多新变化.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为了充分发挥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把这项制度坚持好、巩固好、完善好,必须在民主党派中间大力开展五种教育,搞好政治交接.  相似文献   

19.
我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党制度在制度建设方面走过了一段曲折的历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发展完善我国政党制度,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提高民主党派政治参与的组织化程度,而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是提高民主党派政治参与组织化程度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民主党派政治交接在其自身建设中居于首要位置,它不仅决定民主党派的发展和走势,影响着民主党派作用的发挥,更重要的是它决定和影响着多党合作这一具有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现在和未来。搞好民主党派政治交换应以思想教育为抓手,提升整个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采取切实的组织措施,搞好领导班子和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制度建设,提供制度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