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类军事史上的伟大奇迹——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深刻忧患、对民族责任担当开辟的艰辛之路,也是一支支红军队伍舍生忘死、抛洒热血的转折之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从江西出发时8.6万余人,抵达陕北时只剩下7000多人,平均每走1公里就有4名红军战士倒下,每14人只有1人到达陕北.  相似文献   

2.
《长征组歌》,是一部热情讴歌红军长征精神的颂歌,在这部作品创作演出40周年之际,笔者慕名来到北京军区政治部干休所,访问了《长征组歌的曲作者之一、75岁高龄的李遇秋同志。李遇秋,也许是叫着顺口或便于记忆的缘故在长征组歌的四位曲作者,《》之中,被简称为遇秋,即:“晨耕,唐诃,生茂,遇秋。”提起这四位曲作者,遇秋老人说:“我们这几个人都是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长期在战友歌舞团担任作曲,一直合作得很好。不过,晨耕前几年猝然去世,唐诃居住在青岛,生茂目前深居简出,现在还能活动一下,恐怕就是我了。回忆起《长征组歌》这部“红色经典的创…  相似文献   

3.
全家11口参加长征,最后只剩下她一个人 1935年5月,红四方面军撤离川陕根据地。在这支成千上万,望不到头的红军队伍中,有一家三代11口人,上至60多岁的老人,下至襁褓中的孩子,踏上了西去的漫漫征途,这也许是绝无仅有的。这便是陈真仁一家。 陈真仁的老家在陕西省宁强县烈金坝,是当地叫得响的大户人家。她生于1919年,排行第9,是家中最  相似文献   

4.
《长征组歌》,是一部热情讴歌红军长征精神的颂歌. 2006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为了纪念这个有历史意义的日子,最近,笔者慕名来到位于北京市西郊八里庄的北京军区政治部干休所,找到了《长征组歌》的曲作者之一--76岁高龄的李遇秋老人,对他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5.
人生有些记忆是你永远也忘记不了的。虽然我已经是90来岁的老人了,但当年参加长征的记忆在我脑海里依旧那么清晰。闲暇时,我总会静静地坐在沙发上回想当年的经历。每当我想起那些和我并肩作战过的亲密战友,常会热泪盈眶。  相似文献   

6.
长征一家人     
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进行战略转移的同时,红四方面军也从1935年3月开始进行长征。在这史诗般的伟大壮举——长征中,红四方面军与红一、二方面军相比,另具特色。在红四方面军的长征队伍中,有这样一家人,他们全家三代11口,上至60多岁的老人,下至12岁、4岁和生下来才几个月的孩子,举家踏上了长征之路,这在长征史上也是少有的。1985年10月,我在宁强县搜集这个家庭的主要成员、汉中地区第一个党组织的创建人陈锦章烈士的事迹时,在宁强老城的一幢旧楼里,找见了陈锦章烈士的女儿、长征时只有12岁的红军女战士陈亚民,她稍带谈到了一些她和她的一  相似文献   

7.
一组歌唱了40个春秋,至今传唱不衰;在国内外巡演上千场次,观众多达百万。作曲家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李遇秋,也许是叫着顺口或便于记忆的缘故,在《长征组歌》的曲作者之中,被简称为“遇秋”。75岁高龄的人了,谈到担任《长征组歌》中大部分合唱和全部器乐总谱的创作,遇秋老人仍那么兴奋。  相似文献   

8.
“四渡赤水出奇兵”、“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人们对此耳熟能详。而对亲历红军四渡赤水的96岁老红军曾思玉将军来说,更是伴随一生的记忆。长征路上,作为红一军团第二师的通信主任.曾思玉负责保障师首长与红军总部的通信联络,亲眼目睹了红军四渡赤水的过程,亲身感受了毛主席高超的指挥艺术。  相似文献   

9.
正"长征出发时,我们医院有100多人。然而,走出草地后,只剩十几个人了。"李琳悲痛地说,"那么多同生死、共患难的战友,永远长眠在了雪山草地。""苦哇!"记者问起长征,老红军李琳奶奶抬高了嗓门,近乎是呐喊出来这么两个字。虽然已经躺在病床好几年,记忆也日渐模糊了,但对长征,老人刻骨铭心。  相似文献   

10.
正在长征的队伍里,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因为年龄较大、德高望重被亲切地称为"长征四老"。他们分别是:徐特立、谢觉哉、董必武、林伯渠。这四位老革命家意志坚定、不畏艰险,乐观豁达、感召力强,成为长征中一道风景。徐特立:年纪最长,精神最旺"长征四老"中,徐特立年纪最长,参加长征时已经57岁。然而,这位年近六旬的老人意志坚定,积极乐观,他始终坚信"只要党存在,红军存在,我们在政治  相似文献   

11.
晓农 《党史纵览》2002,(10):23-23
那是中央红军主力突围长征后的1935年1月,时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的曾山,带领一支300多人的队伍,从兴国县的崇贤向北行动,欲利用白云山的山林为掩护,相机渡过富水河,从吉水的冠山进入水丰,再入新干。这支疲惫并且枪弹严重不足的队伍,沿途多次与敌人战斗,历经艰险,最后只剩下16个人,沿着绵延不断的大山昼伏夜行,来到白云山脚下的观音崖。  相似文献   

12.
正众所周知,长征中红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据统计,四路红军长征出发时总人数共20.6万余人,长征结束时,仅剩下5.7万余人,加上沿途扩红2万以上的补充兵员,实际损失约四分之三。此外,南方各根据地或转为游击区,或完全丧失。如此巨大的损失,为什么还说长征是胜利的?毛泽东为我们提供了如何认识这一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46年前,6岁的杨文水在地里拣麦穗时,左手被一枚雷管炸伤,只剩下一个小指;46年后的今天,杨文水作为“全国自强模范”中的优秀代表,向江泽民总书记汇报了自己的创业之路。146年前,6岁的杨文水在地里拣麦穗时,左手被一枚雷管炸伤,只剩下一个小指;46年后的今天,杨文水作为“全国自强模范”中的优秀代表,向江泽民总书记汇报了自己的创业之路。辉煌人生□杨明有星光灿烂997年5月13日。人民大会堂。一位精神饱满的中年人正在向江泽民总书记汇报自己的坎坷人生和奋斗历程。他就是全国自强模范中唯一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正英勇悲壮的长征故事,不仅随历史的发展而广泛传播,更在当事人的记忆里深深镌刻。长征刚结束,中央红军就组织了一次征文活动,留下了《红军长征记》这一宝贵的历史文献。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星火燎原》里的长征纪事,到征途日记中的长征实录;从原国民党将领围追堵截红军的长征亲历,到百岁老红军的长征叙述,长征记忆的挖掘、记录、珍藏和利用始终受到重视。记忆里的长  相似文献   

15.
李遇秋是我国著名作曲家、被誉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的《长征组歌》的曲作者之一,离休前任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歌舞团副团长。2006年的一天,笔者慕名来到北京军区政治部第一干休所,采访了李遇秋。毫不夸张地说,与李遇秋接触,你不会感觉到他是一位70多岁的老人。他思维敏捷、精力充沛、腿脚灵便、话语铿锵有力。回忆起《长征组歌》这部“红色经典”的创作过程,老人打开了  相似文献   

16.
雪山草地祭———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刘祖万提起红军长征中路过的雪山草地,广安县有两位老人就激情满怀,感叹不已。两位老人都是老红军,一个名叫易兴,一个名叫刘海山,都80多岁了,他们时常想念和祭奠长眠于雪山草地的战友,时常在梦中呼唤着已故战友的名字。...  相似文献   

17.
张秀梅 《党史纵横》2006,(12):46-47
他,11岁亲历长征;50年后,他时刻心系那条地球上的红飘带,用心来重新走过长征路,充盈其间的足迹都凝聚在纸页上,成为一行行深沉而又灵动的诗句;他以一个红军战士的名义,在为后人打捞那沉淀于岁月深处的真实的历史,传承着长征精神。他就是沈阳军区原文化部部长张云晓,一位离休后笔耕不辍,用诗再次亲历长征的老红军战士。有好的土壤,便生出诗的幼芽桌上,是一本新诗集——《诗的红飘带》,油墨飘香。“启开通往记忆的闸门,便看见一条红飘带似的征途。”就是这条红飘带,牵引着一个已经84岁的老人,至今还走在长征的路上……这是他的履历:1933年11岁…  相似文献   

18.
中央红军长征时,在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下,国家银行全体职工用担子挑着资财,一面打仗。一面帮助农民打土豪分田地,还要为红军沿路筹款,步行二万五千里。在极端险恶的条件下,他们越过万水千山。1935年10月终于到达陕北根据地时,国家银行干部有6人牺牲于长征途中,只剩下6名干部。龙岩红坊人曹根全便是其中的一位幸存者。  相似文献   

19.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柴米油盐半辈子,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春晚的一首歌,让多少人潸然泪下。春节过后,许多返乡的年轻人再次背上离家的行囊。而更多的老人,却独自在家,默默回味着欢聚的味道……  相似文献   

20.
父亲陈赓是长征的幸存者,但他一直不愿提及自己。记忆中,父亲只断断续续讲过一些长征的事,我和大多数人一样,是在书中了解长征的。促使我对长征有了深刻感受的还是去年重返长征路。站在父辈曾经洒血的地方,想象着当年的激情与壮烈,我深深体会到,红军正是靠理想和信念赢得了长征的最后胜利,创造了震惊世界的人间奇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