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法治是和谐社会的必备要素,法律的基本价值——秩序、人权、正义、效益,是和谐社会形成的必要条件。本文尝试着从探讨构建和谐社会与中国法治互动关系入手,阐述法治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以及利益权衡作用,以期利于实际。  相似文献   

2.
法治是和谐社会的必备要素,法律的基本价值--秩序、人权、正义、效益,是和谐社会形成的必要条件.本文尝试着从探讨构建和谐社会与中国法治互动关系入手,阐述法治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以及利益权衡作用,以期利于实际.  相似文献   

3.
构建新时期环境保护战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中特别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完善新时期环境保护战略、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迫切需要。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经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国的环境保护进展明显,近十年,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全国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单位产品的污染物排放量逐年下降,国家…  相似文献   

4.
法治是和谐社会的必备要素,法律的基本价值———秩序、人权、正义、效率是和谐社会形成的必备条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进一步加强法治建设,促进社会的整体和谐。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人权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不仅使人们对人权的认识得到极大的提升,而且对于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仍然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实现人权与建设、人权与国情、人权与国权的和谐交融,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6.
环境权的提出是当代环境危机的产物。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把环境权作为一项基本的人权确定下来之后,许多国家纷纷在各自的宪法、民法、刑法等法律中予以体现,80、90年代以来,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影响下,环境权的研究又有了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弱势群体人权保障与和谐社会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尊重和保障弱势群体的人权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本文在探析弱势群体人权保障与和谐社会构建之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我国对弱势群体的人权保护的现状,并提出了应进一步完善对弱势群体人权保障,包括针对不同的弱势群体构建多层次的法律保护体系,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进一步健全、完善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我国的违宪审查机制,畅通弱势群体权利救济途径。  相似文献   

8.
尊重和保障弱势群体的人权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本文在探析弱势群体人权保障与和谐社会构建之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我国对弱势群体的人权保护的现状,并提出了应进一步完善对弱势群体人权保障,包括针对不同的弱势群体构建多层次的法律保护体系,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进一步健全、完善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我国的违宪审查机制,畅通弱势群体权利救济途径.  相似文献   

9.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实现法治社会的公平、正义与有序必须关注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保护,法律援助制度作为一项维护基本人权,保障司法公正,稳定社会秩序的弱势群体的关爱与扶助制度,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们只有不断壮大法律援助队伍,保证法律援助资金供给,拓宽法律援助范围,提高法律援助质量才能确保此项制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信访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做好信访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信访制度完善的基本途径是发挥信访监督国家机关依法治理的功能;拓宽民众参与信访事项的渠道;体现信访作为中国式人权保障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