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国哲学家、现象学之父胡塞尔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山鼻祖。他从反叛心理主义开始,走上了一条企图复兴理性主义之路。胡塞尔现象学的宗旨是:为人们的生活,进而为生活之上的科学和形而上学奠定基础。理解胡塞尔现象学的关键,是理解他对内在性的限定。在他那里,先验还原是本质还原的前提。但是,胡塞尔现象学所呼唤来的并不是理性主义的再生,而恰恰是理性主义的进一步衰弱,这一切都为胡塞尔哲学自身的被颠覆制造了可能。  相似文献   

2.
王昊宁 《学理论》2009,(27):104-105
形而上学所研究的是可能性的领域,而被海德格尔看作人的存在本质的“操劳”则由于关注效用而必定是一种相对主义的视角,从而遮蔽了正应作为形而上学对象的可能性。所以海德格尔不可能进行真正的形而上学研究。胡塞尔所说的“悬搁”恰恰具有消除关注效用、消除相对主义态度的作用。所以通过悬搁可以把形而上学所应研究的可能性显现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讲,悬搁是进行形而上学研究的一个基础。海德格尔正是因为忽视了这一基础才不可能进行真正的形而上学研究。  相似文献   

3.
李联华 《学理论》2010,(14):81-82
德国哲学家、现象学之父胡塞尔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山鼻祖。他从反叛心理主义开始,走上了一条企图复兴理性主义之路。胡塞尔现象学的宗旨是:为人们的生活,进而为生活之上的科学和形而上学奠定基础。理解胡塞尔现象学的关键,是理解他对内在性的限定。在他那里,先验还原是本质还原的前提。但是,胡塞尔现象学所呼唤来的并不是理性主义的再生,而恰恰是理性主义的进一步衰弱,这一切都为胡塞尔哲学自身的被颠覆制造了可能。  相似文献   

4.
以胡塞尔现象学思想的整个发展过程为背景,对其现象学的主要方法:本质还原与先验还原分别进行了详细论述,同时具体阐述了二者的关联和过渡。本文在对胡塞尔整体思想把握的基础上,试图对其现象学的方法做一个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20,(6)
胡塞尔的本体论即是其纯粹意识理论或先验主体性理论,马克思的"本体论"即是实践本体论。胡塞尔的作为"本体"的纯粹意识是内在的"存在",而实践则是融贯内外的活生生的"存在",前者不是本源性的东西;纯粹意识表面上有"绝对性",但它其实是相对于实践的;在实践观的视野中,意识是所谓的"纯粹的"存在,但这不是本体性的奠基。马克思的实践本体论超越了胡塞尔现象学的本体论,这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领会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改变世界"的维度,我们须面对实践本身。实践的产物、现存的东西、具体历史条件等要在进一步的实践中得到评判和改变。  相似文献   

6.
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企图从直接经验的意识流中找到稳定的世界的基础,它找到的仅仅是一种"死的永恒",而不是一个流动不居的现象界,现象学"回到事物自身"的目标已经得不到保障.柏格森的直觉方法使我们进入对象内部,与对象交融一起,与对象一起共感,回到流动的经验实在,现象学的口号"回到事物自身"在柏格森这里具体化为"回到了材料自身".因此可以在某种意义上说,柏格森更像一个贯彻现象学理念、撑起现象学旗帜的现象学家.  相似文献   

7.
人类要想实现与自然的真正和解,就必须解决一个前提性问题,即如何看待和理解“自然”。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也是将不同生态哲学流派区分开来的根本标志。生态现象学作为一种反传统知识论哲学的现代哲学,它试图通过建构一种自然意义、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相统一的“自然”概念——“生活世界化的自然”,将自然原初的被隐匿了的价值意义重新凸显出来,以引导人类走上通往与自然和解的道路。生态现象学的自然观念既不同于生态中心主义所主张的脱离人的生活世界来谈生态保护,也区别于人类中心主义所主张的将自然仅仅看作是工具价值层面“为我而生”的对象性存在。“生活世界化的自然”在“此在”的意义上来理解自然,是在日常生活中与“我”照面的,承载着各种价值意义,能够为人类的生命活动中所真切体验到的活生生的自然。生态现象学试图借助“生活世界化的自然”的“基底样式”,推动人类在“遭遇自然”—“体验自然”—“审美自然”的交往过程中,赋予自然以人性的同时,重新唤醒人性的生态化一面,进而引导饱受工具理性摧残的现代人类实现与自然的真正和解。  相似文献   

8.
史亚娟 《学理论》2013,(18):51-52
与现象学的联系最为密切的词项是"意向性"。意向性学说宣布一切意识行为都指向某种对象。它首先表示的是心灵的或者认知的意向,而不是实践的意图。在现象学里,"意向"(intending)指的是我们所拥有的与对象意识的关系。意向性是现象学里必不可少的起点概念和基本概念,它始终是前现象学心理学和先验现象学的共同主题。意向性学说对胡塞尔的哲学具有重大意义,是因为他看到了解决传统哲学问题的契机。  相似文献   

9.
现象学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的方法论创新提供了崭新的视角.现象学先验的还原方法通过引哲学视野回归生活世界,在生活世界的实践中重建具有强烈人文关怀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以现象学的本质直观方法形成对中国革命、建设以及改革的对象、事实、自身的理解,不断地根据中国实践和中国经验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创新.现象学的意向分析方法要求根据社会现实需要对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做出意向性理解,生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并且发挥出其变革世界的历史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5,(15)
生活世界是由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创立的现象学中的基本范畴,其代表着人们在其中生活着的、可直接体验到的、主体间的文化世界。幸福教育则是一种立足于生活世界之上的以学生的人性、个性以及情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从拉近教育与生活的距离、突破"唯学校知识价值论"的思维定式、放慢冲往未来的步伐、释放被禁锢的动物灵魂和促进德智体美全面的发展四个方面阐述幸福教育应如何把握好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7,(8)
胡塞尔对纯粹自我的态度从早期到晚期有着很大的转变,这种转变以否定纯粹自我到肯定纯粹自我,最后再由它转向他人和交互主体性这种方式展现出来。胡塞尔对纯粹自我这个概念的这种态度转变并非只是一种思想上的偶然迸发或灵光一现,更多是现象学内部的方法的变化和深入化、纯粹自我这个概念的内在逻辑以及这两者之间所产生的张力导致的。这种变化的过程就是胡塞尔纯粹自我的概念发生史,也是纯粹自我自身的发生史。  相似文献   

12.
生态中心主义是当代具有影响力的一种生态伦理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虽然与其存在一些共识,但并不是对生态中心主义的再版、翻版,而是对生态中心主义的超越,是贡献给世界的又一中国智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自然观上,对生态中心主义实现了从自然主义整体论到实践论整体论的超越;在发展观上,对生态中心主义实现了从对立论到互促论的超越;在价值观上,对生态中心主义实现了从以生态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超越;在治理观上,对生态中心主义实现了从注重德治到主张德法并治的超越。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人学思潮的产生和发展,既有我们国内文化和理论进展的内在因素在起作用,也有苏联和20世纪西方人道主义文化和人学思潮等外在因素在起作用。德国哲学家舍勒提出的哲学人学,海德格尔、萨特提出的存在论、解释学,胡塞尔晚年提出的相互主体性、交往主体性和生活世界理论,它们作为当代人学理论的最初形式,都是20世纪初德国哲学现象学运动的产物。而现象学运动所载负的文化使命就是从对主体、对人本身的沉思和批判出发,通过人心和人性的重建,去找到克服科学危机、哲学危机和全人类的生存危机的思想力量。回顾人学思潮的理论发端和初心使命,就会使我们更加明确,当前我国人学理论工作的主旨就是要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努力重建我们的"相互主体性"和"生活世界",重建一种革新了的人性、人格和人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2、实在论.在当代美国哲学家看来,实在论、自然主义和实用主义在哲学基本倾向上是一致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解释为,是一种以实用主义为主导精神,以实在论为基本态度,以自然主义为思想方法的美国特有的生活方式.在当代美国哲学中,实在论和实用主义构成了一幅美国哲学的未来图景.当今美国哲学中的一种重要动向,就是实用主义实在论的兴起.2000年10月在美国纽约布法罗州立大学举行的"美国实用自然主义传统中的实在论的未来"国际研讨会,就充分体现了这样一种倾向.例如,默菲(Mur-ray G. Murphey)指出,实用主义不是要揭示世界的真实情况,而是要说明人类对环境做出有限反应的能力,例如人类根据自己的兴趣或态度对某种所与物(the giyen)作出选择.这里并不涉及真实世界的独立存在问题,而仅仅涉及到外在事物对人类感官产生的感觉刺激,也就是知觉(perception)过程.罗森塔尔(Sandra B. Rosenthal)明确地把实用主义与实在论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5.
霍益辉 《学理论》2010,(18):72-74
哲学有所建树,哲学研究存在着弊端,人民期待哲学的复兴。人们应当把哲学当作的一种实践活动、精神生活和社会现象来研究。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路径与方法是:悬搁、介入和重构。  相似文献   

16.
张亮 《理论探讨》2002,(5):27-31
阿多诺在《认识论的元批判》一书中 ,分别从尼采、马克思和黑格尔三种视角出发 ,对胡塞尔先验现象学的绝对的第一哲学进行了追问 ,指出 :它秉承古希腊以降的唯心主义传统 ,充满了对非观念的实在的强制 ,其本质是资本主义的物化逻辑 ,其现实性是非批判的“复制的现实主义”。在归根到底的意义上 ,第一哲学只是一个新的神话。  相似文献   

17.
从现象学意向性理论的基本精神出发,可以从五个方面来构建一个审美主客体的交互同构机制:审美态度开启了直面对象形象的审美意向;通过"心理距离"的加括号和悬隔作用,使得直面对象形象的审美意识得以净化和澄明;直觉意识的观照中,形象的直觉和直觉的形象趋为浑然的同构之境;在"内模仿"的自动应感活动中,对象形象地被显现于一切感知觉意识中;在移情的情感感应模式中,物我互化,主客同一,在一种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意向混成之中,美与美感最终被显露为一种具有情感深度和形上境界的生成域。  相似文献   

18.
米歇尔·亨利第一次将他的生命现象学运用于马克思关于“社会现实”的分析。亨利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是“一种新现象学的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的文本中,现象学最基本的原则“回到事物自身”被亨利解读为“回到个体现实性生命”,所有社会中显示的关系必须还原到个体生命。“社会总体性”还原到纯粹的“个体主体性”是理解马克思社会批判的有力工具。“彻底的主体性”概念是亨利新现象学的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马克思的“现实性”应该被理解为个体的主体实践。马克思看到了实践的原初本质:实践恰恰是一种努力的主观体验,简言之即劳动。马克思以“谱系学”开始进行社会批判,这是一种对各种社会结构下的主观现实性的描述方法。  相似文献   

19.
海德格尔不赞同布伦塔诺与胡塞尔将意向性归于意识,认为其将意向对象异化为体验,只是一种沿袭了笛卡尔-康德传统的片面主体主义罢了。通过将意向对象确立为实存物,并以存在论区分作依据,海德格尔将意向性一步步归于在-世界-之中-存在、超越性以及时间性。可这种归于却也只是在遵循着古代-中世纪的存在论传统,且基于一种更为基础的坚持,海德格尔的这种遵循作为柏拉图的遗产从未逃离过逻各斯中心主义,他仍然是在重复着主体主义,他所标榜的意向性超越因此也只是一种自欺。  相似文献   

20.
李薇薇 《学理论》2011,(35):44-45
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认为道德与伦理存在着从抽象的主客不分的伦理到主体的觉醒的道德,再到主客相融的伦理,不断地形成伦理—道德—新的伦理的辩证互动关系。黑格尔批判吸收了亚里士多德和功利主义的伦理学及康德道德哲学的思想资源,从而构建出绝对伦理的伦理学体系。在绝对伦理思想中实体与自我意识、个体性与整体性、客观性与主观性统一起来。黑格尔的绝对伦理思想成为后继的伦理学研究不可忽视的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