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治意识是指公民应当具备的法律素养、法律精神和法律价值观念。法治意识是公民实现有序政治参与的条件,构成了现代公民素养的核心。本文结合具体教学实践,论述了培育学生"法治意识"的具体途径,即通过法律概念的辨析、法律案例的研讨、法律情境的模拟以及法律文化的浸润来培育学生的法治意识。  相似文献   

2.
依法治国重要理念的提出与实施,对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公民法治意识的强弱,法治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依法治国进程的推进。所以,正确理解法治意识的含义,充分认识增强法治意识的意义,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公民的法治素质,是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公民的法制意识增强了,法治素质提高了,才能更好地推进依法治国进程,更有效地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3.
公民意识是对公民角色及其价值追求的自觉反映,是公民法律意识、民主意识、独立人格和理想批判精神的综合反映。公民意识具有重要的法治价值:公民意识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法治意识是现代法律有效运行的心理基础,是实现法治社会的精神条件。我们需要通过深入推进市场经济发展,强化法治教育,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在公民心中真正建构和培育现代法治意识,建设好法治文化,才能支撑法治实践,为最终实现法治中国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5.
柯卫 《求索》2007,(7):85-87
法治意识作为一国公民的理性品质,构成法治国家的精神底蕴。它既是法律规范化的思想动力,又是制度建设的精神支柱;它不仅影响法律规范创制的质量,而且制约着法律规范转化为现实制度的全过程,从而决定制度建设的成败。法治意识不仅是一国实现法治的重要条件,而且也是法治实现的重要标志。全面认识法治意识的社会功能,是实现法治国家必须首先解决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6.
国家法治现代化与公民法治意识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艳芳 《人民论坛》2014,(5):98-100
公民的法治意识决定了一国法治建设的未来。当前我国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中遇到的各种阻碍,都和我国公民法治意识的薄弱相关。为此,我们必须采取各类措施,多角度、全方位入手培育公民法治意识,使公民法治意识和国家法治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相适应。  相似文献   

7.
姜素红 《湖湘论坛》2006,19(3):81-83
法治意识是指人们在生活中,以法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积极主动地服从法律,遵从法律秩序,坚定地捍卫法律权利。大力培养和强化公民的法治意识是加强法治的重要条件,因而培养和强化公民的法治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依法治国与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 ,实行依法治国的艰巨之处不在于法制的构建与实施 ,而在于能否彻底清除封建“人治”思想残余 ,形成依法治国的公民意识。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是公民法治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我国政府主导型法治建设模式所决定 ,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如何 ,将对我国的依法治国进程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为此 ,当前领导干部应主要树立四种法治意识 :即法的权威意识、有限权力意识、公民权利本位意识和尊重司法的意识。  相似文献   

9.
法治视角下的群体性事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从法治的视角研究群体性事件的治理策略十分必要。目前导致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公民法治意识欠缺,国家法制制度不完善,法治预设的救济渠道不畅。要处置好群体性事件,应培养公民现代法治意识,拓宽民意表达的合法渠道,完善法律制度,严格依照法律处置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0.
言论8则     
《人民政坛》2015,(4):41
应充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的作用,努力使法治精神、法治意识、法治观念入脑、入耳、入心,使公民确立法律至上的现代法治观念。——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城市研究所副研究员谭日辉近日在媒体上撰文指出,全社会具备法治意识,是依法治国的基础,也是立法、执法、司法追求的最高境界。依法治国首先要依法治官,从领导干部法律意识抓起。有些领导干部把依法行政看得很淡,领导干部要尊  相似文献   

11.
柯卫  李文 《求索》2011,(7):50-52
社会主义法治意识作为一国公民的理性品质,构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精神底蕴。它既是法律规范化的思想动力,又是制度建设的精神支柱;它不仅影响法律规范创制的质量,而且制约着法律规范转化为现实制度的全过程,从而决定制度建设的成败。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就是一部具有最高效力的"法律",是法律创制、实施的内在动因,是指导法治实践的精神动力,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精神文明导刊》2008,(5):43-45
无公民则无法治之国。塑造现代公民,既是建设法治国家、提高民族素质和提升国家软实力的要求,也是我们成功举办“人文奥运”所面临的一个现实课题。“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十七大报告的这一阐述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充分体现了我党对公民意识教育的高度重视。那么,当前我国公民意识教育存在哪些缺失?加强公民意识教育该从哪些方面入手?今天我们怎样做公民?请看专家学者的解答——  相似文献   

13.
陶波 《新东方》2005,(3):58-61
"观念是制度的灵魂,是法律制度得以产生和正常运转的指导思想和精神动力。"建设法治国家有赖于良好的法律文化环境,有赖于全体公民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全面提升,而其中最重要和根本的是普及宪法知识、增强公民宪法意识。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公民自由之保障、权利之源泉,是其他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法规的本源,是最高层次的法律规则。它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现代法治的灵魂是依宪治国。因此,公民的宪法意识,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必  相似文献   

14.
柯卫 《求索》2006,(12)
西方的法治意识是基于西方的文化传统所内生的一种现象,是西方社会经济、文化自然演进的结果。而中国的法治意识是在对西方法治的传入与“移植”过程中,在外力的作用下而逐步形成的。考察西方法治的发展历史,我们发现,法治是西方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个理性选择,是融合了社会文化和经济因素的产物。与法治相适应的法治意识的培养,是法治能够存续下去的基础。在培养我国公民法治意识的过程中,需要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中西方法治意识的核心理念、形成因素和培育模式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和法理思考。  相似文献   

15.
现代化进程中,民主法治既是思想实验,也是制度践履。在制度层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得以顺利实施的社会基础是全体成员公民意识的形成;在思想层面,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下道德体系赖以存在的价值基础是以公民道德为核心的现代道德观念的形成。把"好公民"概念作为执政党建设的伦理政治基础,旨在通过使每个党员对成为道德上的"好人"和法治社会合格的"公民"这种社会角色的认知与定位,来引领和谐社会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因为,执政党的执政理念不仅写在党章上,更主要是通过在各个权力岗位上的每个共产党员的具体行为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治理国家中,法治是治国方略的基础,德治对法治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把法治建设与道德建设结合起来,一方面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另一方面,培育法治信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公民文明素质,法治与德治交融并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注入新的磅礴力量。  相似文献   

17.
田宏伟 《前沿》2009,(12):58-60
我国法制现代化建设过分注重法律体系和法律条文而忽视了公民法律意识的培育,结果造成公民对法律尊重、对法治的信仰意识缺失。不尊重法律、不信仰法治已成为实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障碍。通过扩大立法过程的民主参与范围、重视执法公正等措施,可以培育公民尊重法律、信仰法治的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18.
法治中国建设目标实现需要社会主体广泛认同,新时代公民法治认同是法治社会建设的社会心理基础和思想根基,是法治中国运行的社会动力源泉,也是法治政府建构的民主政治价值基础。新时代公民法治认同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法治精神极为缺失、法治理念有失偏颇、法治思维亟待增强等几个方面。推进新时代法治建设,培育新时代公民法治认同,要激发其法治情感动力,要培育公民具有与新时代法治社会建设相匹配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和关爱意识,要内化法治价值引领,坚定地立足于生活实践向度、参与社会维权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9.
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加快建设法治社会是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和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基础工程。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提出了加快建设法治社会的使命任务和实现路径,确立了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建设法治社会的行动纲领。加快建设法治社会有助于夯实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建设的社会基础,有助于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目标,有助于不断提高全体公民法治素养的基本要求。新时代加快建设法治社会,必须坚持党对法治社会建设的领导,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有效实现加快建设法治社会这一目标任务,要以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防范化解机制作为加快建设法治社会的核心要义,以建设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作为加快建设法治社会的基本保障,以法治宣传教育作为加快建设法治社会的重要抓手,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作为加快建设法治社会的活水源泉。  相似文献   

20.
陈兴发 《前沿》2005,(9):148-151
公民法治观念的培育,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基础。而对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培育,则是公民法治观念培育的先导。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的法治观念普遍存在着偏差和淡薄的问题。究其原因,从历史的视角看,是由于历史上缺乏现代法治所需要的法治传统;从现实的视角看,是由于生活中缺乏孕生现代法治的外部环境。大学生科学的法治观念,应该包含对法治价值、法律至上性的正确理解,以及对法律的虔诚信仰。目前,可以通过相关教材内容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和课堂教学改革等途径,加强对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培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