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党的群众路线核心是群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项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党的群众路线源起、形成和成熟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群众观点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党的群众路线之间内在联系的深入研究,这对于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贯彻落实好党的群众路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管爱华 《求索》2010,(12):115-116,127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大众主体性即作为大众的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主体规定和价值取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源泉和归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坚持走群众路线,立足于解决民生问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拥护。  相似文献   

3.
李群山 《前沿》2013,(13):41-43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必须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这一理论基石的认识与把握。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存在三个维度,包含三重意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主体,人民群众是认识活动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价值主体。全面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三重意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和认识前提。  相似文献   

4.
常玉娜 《人民论坛》2012,(26):218-219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三个维度: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二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大众化,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大众化,三者是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要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要使用贴近人民大众的传播方式。理论创新的必经之路就是坚持走群众路线,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相似文献   

5.
韩杰 《长白学刊》2009,(2):43-45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是国之所需,民之所需,党之所需,意义重大而深远。要努力探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诸多深层次的理论问题,积极找寻“大众化”的有效路径,从而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努力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抒望 《前进》2009,(5):28-30
大力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是一种理论诉求,也是一种现实需要和历史使命。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更是强调要“不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人学是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理论来源。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继承和发展着群众路线,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8.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开始了其历史进程。在其九十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时代特征、广大人民群众相结合,形成了一条自己的思想路线。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不断探索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中遇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探析党的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关系,对于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从哲学的层面分析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认识的客观需要,也是加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现实要求.从哲学的视角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理论回归实践、向实践飞跃的过程,是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有机统一的过程,是个体意识向群体意识、社会公众意识转化的过程.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必须坚持和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抽象与具体相统一、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群众路线等哲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10.
欧阳 《传承》2012,(11):46-47,84
新形势下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是解决我国当前重大现实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必然选择。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初就深深地融入到了人民大众的生活和斗争中,深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大众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品质。准确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分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性,提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1.
马晓 《求索》2011,(3):91-92,14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个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时代化和大众化的逻辑前提,时代化实质贯穿中国化和大众化的全过程,大众化是中国化的实现路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逻辑关系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实践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是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科学总结,是推进中国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是开拓党的事业新发展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2.
中央苏区党的先进性建设经验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密切联系群众,竭力实践群众路线;以中心支部和模范支部为依托,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组织。其现代启示为: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全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加强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坚持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要求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这既标志着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规律的历史性把握,又彰显了执政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的实践性提升。从路径选择的辩证法视角来看,在理论教育中坚持认知与认同的统一,在回归生活世界中坚持融入与引领的统一,在教育功能实现中彰显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在载体运用上坚持显性灌输与隐性教育的统一,在形态转换上实现大众化与中国化、时代化的统一,有助于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4.
李继林 《人民论坛》2014,(9):206-208
党的群众路线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群众路线是我党取得民主革命胜利的法宝。党的七大第一次写入党章,党的八大进一步重申,进入新世纪以来,几代领导人进一步深化了党的群众路线理论和实践。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是完成党的使命的历史要求,是提高党的建设的自身需要,是保持党的生命力的必然措施。  相似文献   

15.
寇军 《前沿》2010,(11):47-49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把理论传播的规律性与当代中国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需要结合起来。党的政策实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也是人民群众认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重要来源。党的政策创新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机理上存在一致性。完善人民群众的政策参与,可以促进人民群众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也可以促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6.
杭邦华  李克海  苏胜利 《群众》2013,(10):41-42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在新的形势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理论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近年来,常州大力实施服务大局、服务大众——理论“慧”民工程,在理论宣传普及中创新路径方法,取得引领思潮、凝聚共识的积极成效。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二者是同一历史进程中的两个层面。实现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真正完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过程。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经历形成理论、宣传理论、内化理论和提升理论四个相辅相成的辩证环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所以能够取得并将继续取得成就,便是这两个层面在这四个环节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正>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从今年下半年开始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是新形势下加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部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举措。那么,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它的来龙去脉又是怎样的呢?从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渊源来讲,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观点。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非常重视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重视做好群众工作。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提出的一系列关于党和人民群众关系的理论观点,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本内容。但是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都没有明确提出群众路线  相似文献   

19.
《群众》2014,(2):35-35
<正>为了进一步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形成一批理论成果,《群众》杂志将开展"党的群众路线理论征文"活动。此次征文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党的群众路线,党的群众路线的科学内涵、基本要求及其创新发展,党的群众路线与党的建设、党的执政使命,党的群众路线在各领域各方面的  相似文献   

20.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所作的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党校作为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阵地,作为加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大熔炉,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过程中,要自觉地肩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普及化和大众化的使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广大干部职工所掌握,并转化为行动的指南,推动和谐铁路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