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5 毫秒
1.
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治安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转型是一个有特定含义的社会学术语,意指社会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的转变,或者说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型的过程。社会转型同一般的社会变化不同,其重要特征在于强调社会发展经过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突破原有的社会模式而发生全方位的革命性转变。我国社会在转型期正经历六种转化:从自给半自给的产品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化,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化,从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化,从同质单一性社会向异质多样性社会转化,从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转化。因此,传统性与现代性的消长、各阶层、群体的利益、矛盾冲突甚至激烈斗争就成为转型社会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2.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正确把握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对于我们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一般说来,现代社会具有五大特征:  相似文献   

3.
田瑞华 《新东方》2005,(1):15-18
社会转型是20世纪后期才在世界上被使用的一个学术概念,但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学者们对社会转型的分析却早得多。从最一般的意义上可以说,社会转型指的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化。就其基本内涵而言,目前学术界最具代表性的阐述是指“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或者说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型的过程”,也就是“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的转型。”  相似文献   

4.
张琛 《前沿》1996,(Z1)
论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变化的基本取向张琛中国社会目前正处干社会转型时期,这种社会转型表现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我们可以从多层次、多角度说明和描述,但扼要迷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以政治为主的社会向以经济为主的社会的转变;二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  相似文献   

5.
黄永红 《重庆行政》2010,12(1):22-25
当前我国正在发生的,由传统型社会转变到现代型社会的社会转型,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到市场经济体制的体制转轨,对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提出了变革的要求。适应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要从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通过城乡统筹,转变到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结构;要从经济资源行政配置为主,通过政府、市场、社会的职能分开,转变到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目前存在的一些社会矛盾和问题。许多并不是改革开放本身带来的,它们归根到底是由于社会转型造成的,即中国目前正处于机械团结的传统社会向有机团结的现代社会的转型期。根据迪尔凯姆关于转型期的社会团结理论:要想平稳、顺利地实现社会转型,构建和谐社会势在必行。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重建集体意识,维系社会和谐;以人为本,科学分工:注重价值导向和利益整合并举:关注社会的微观结构:以动态平衡的新理念解决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7.
我国改革以来,伴随着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政治文化内容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人们逐渐形成了关于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发展初级阶段的观念;关于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观念;以及相应的政治心理与主观维度的变迁。政治社...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正从自给半自给的产品经济社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转型,正从同质的单一性质社会向异质的多样性社会转型,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已从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向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结构转变;产业结构逐步升级,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很快;随着城市就业与保障制度和户籍制度的深化改革,城乡二元结构出现松动,越来越多的被分化出来的农民涌进城市,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我国市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1978年为17.9%,到1999年,已上升到30.9%,提高了13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9.
论社会转型与民主政治建设□谈正好如果把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放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宏观视野中去考察,我们不难发现,随着这一社会转型,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民主政治建设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从“一团两户”到“服务万村”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共青团工作的理论思考张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我国社会大变革的序幕,以农村经济改革为先导,我国社会进入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休制转轨的重要历史时期。从打破...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社会正面临加速转型——执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随着单位制向社区制转变,社会成员也从“单位人”向“社区人”转变,城市基层治理由“街居制”走向“社区制”。社区是实施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和最重要载体,已经成为社会管理的前沿,是社会生活共同体建设的主阵地。  相似文献   

12.
(一)  我国正处在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快速转型的过程中,我们日益受到带有转型特点 的社会现象的制约与影响。我国社会的发展,正是突出表现在社会转型、特别是社会结构转 型的快速推进中,同时又加上经济体制转轨的影响,这种转型现象就更趋明晰。  我国社会转型,或者说现代化问题,自鸦片战争爆发后就已经开始了。当西方列强强行 敲开“泱泱大国”紧闭的大门之后,历来自信自傲的中国人不得不面对痛苦的现实,开始了 艰难的现代化之路的探索,而这种探索一直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前,可以说历经坎坷而没有 停止过。自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13.
中国和西方社会转型显著的不同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年至今,中国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转型,我把它叫做中国社会转型的快速发展阶段。中国社会转型,包括了从原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变、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变、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转变等,结构转型和体制转型同步并行、相互交织,涉及社会所有构成要素系统的相  相似文献   

14.
70年来,中国经历着一场史无前例的社会转型,社会转型促使中国在各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民生改善体现在从贫困社会向小康社会的转变,体制创新体现在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转变,公平正义体现为从金字塔型社会向橄榄型社会的过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为从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是传统社会遭到系统解构和现代社会获得生命的历史过程。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模式的转换,主要体现在从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这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进一步深入认识的结果,是社会主义模式建构中的一个重大突破。从技术社会形态的视角看,当代中国正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并尽可能多的吸收信息革命的成果,加快推进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可见,当代中国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的特殊过程之中,也必然是一个充满变数和风险的过程,需要一个科学的、可行的社会发展理论指导。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在新时期、新阶段中国社会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提出的,对积极应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使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理论在新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唐镭 《重庆行政》2014,15(6):65-66
正当前,我国社会正以市场经济构建为中心,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开放工业社会,单一社会向多元社会,伦理型社会向法理型社会的转型。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我国的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同时,大学生的价值观随着社会转型也发生转变。由于社会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人们对利益的追求的强化和社会对个人正当利益的鼓励和肯定,这些转变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因素不能忽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的实施,高校的入学率快速提高,高校在校学生人数快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我们正面临着一场社会性的化变革,使得传统农业社会在向现代商业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了某种化空缺;同时,在利益最大化的市场原则冲击下,传统化中的义利观及道德防线也出现涣散和崩溃,引发了社会范围的信用危机。从化对信用危机的影响根源来看,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18.
论地方人大结构与功能的转换王宗礼目前,我国社会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社会大转型之中。两大社会转型相交织,使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都带上了明显的转型期特征。在我国政治生活中,正经历着由传统的大一统政...  相似文献   

19.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稳定,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我国正从传统的农业 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家庭伦理的轴心也由纵向的代际继承变为横向的夫妻关系,而在 市场经济的今天,夫妻关系这一轴心又受到了新的挑战。有资料表明:自1990年以来,我国 的离婚率每年递增10%。家庭的不稳定,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当然,离婚、再婚的 多了,说明人们的婚姻观念在悄然更新,人们的家庭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但从另一方面看 ,家庭不稳定又带来了诸多的社会问题。那么,如何规范现代婚姻家庭呢?法律和道德在这 一问题面前也犯了难:婚…  相似文献   

20.
我国信访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简要分析了我国信访制度的功能,着重分析了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和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信访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信访制度的思路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