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肉搜索可能侵犯个人隐私,但也是广大老百姓通过网络行使监督权。通过立法,规范网络监督权的行使,保障个人的隐私权,让网络监督充分发挥其对反腐倡廉工作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许菁 《法制与社会》2010,(21):66-67
"人肉搜索"是指由人工参与解答,通过机器算法获得结果的搜索引擎。"人肉搜索"在利用现代科技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功用,一方面起到打击违法犯罪,监督政府官员,强化道德压力和为民排忧解难的社会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侵犯隐私的隐患和暴力性风险。面对人肉搜索这一备受争议的新生事物,本文结合近年发生的各种实例,通过剖析"人肉搜索"的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对其规范提出建议,以避免可能产生的隐患,发挥"人肉搜索"的积极效应,促进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人肉搜索”法律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肉搜索”是近年来的新兴词汇,随着“人肉搜索”的多起标志性事件在互联网中甚嚣尘上,“网络暴力”逐渐进入公众视野。随之而来的法律问题及社会问题都值得我们反思。本文试将“人肉搜索”引发的相关法律问题(个人隐私权、名誉权保护,与社会公众的言论自由、知情权以及舆论监督权等之间发生权利冲突时,应坚持“公共利益优先原则”、“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等)结合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并从法学理论的角度进行剖析,从而探索“人肉搜索”现象的现实性意义以及对其法律规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人肉搜索"最早诞生于2001年的猫扑论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并不必然侵犯公民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人肉搜索"本身不存在是否犯罪的问题,我国刑法对严重侵犯公民个人隐私和公民个人信息的"人肉搜索"已有相关规定,没有必要将"人肉搜索"的入刑予以单独规定,只有当行为人采取"人肉搜索"的方式侵犯了他人隐私或个人信息,情节严重时才涉及纳入刑法规制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刘晗 《中外法学》2011,(4):870-879
人肉搜索是中国社会中的热点现象,也是目前网络上典型的法律纠纷。本文通过对于目前政府规制和法院判决的分析,认为目前关于人肉搜索的讨论和处理中,存在依据隐私权来支持管制人肉搜索和依据言论自由权利支持人肉搜索行为的两种倾向之间的冲突。本文进而通过对于两方意见的深入剖析,借助法律的文化研究的视角,归纳出人肉搜索问题的法律辩论背后的两种法律文化和法律价值的实质冲突:一方依据自由个体主义的隐私权文化来反对人肉搜索,另一方(本文称之为"中国网民文化")则认为人肉搜索涉及基本的社会道德和家庭伦理,不能以自由个体主义的隐私权为之辩护。两种实质价值之间的冲突构成了人肉搜索规制的根本困境。  相似文献   

6.
人肉搜索作为一种网上流行的搜索方式,其作为一种技术存在本身并不违法,只有当人肉搜索超过一定限度侵犯了他人隐私权后,才属于违法行为。由于我国相关法律未对人肉搜索造成的侵权行为进行详细规定,本文通过界定人肉搜索概念并探讨人肉搜索体现的权利和侵犯的权利,从而提出如何完善规制人肉搜索侵权行为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当今网络上流行这样一个名词——"人肉搜索"。虽然"人肉搜索"有着发掘真相与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但"人肉搜索"侵犯个人隐私权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本文指出探讨"人肉搜索"侵犯个人隐私权的背后所产生的正面效应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对"人肉搜索"我们应加以合理的规制,疏堵结合,而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陈晨 《法制与社会》2011,(32):188-190
"人肉搜索"这一现象存在明显的规范化和法治化的需求,而我国现行的以民法为基础、行政法为衔接、刑法为后盾的复杂法律框架存在固有的制度性缺损,无法为潜在被害人提供顺畅的救济渠道和充分的法律保护,因此有必要提高对公民隐私权及相关权利的公法尤其是刑法保护。具体的措施应包括降低此领域的起刑点,充分发挥刑法的一般预防作用,将虚拟世界中"人肉搜索"行为纳入到现实世界的法治秩序,充分发挥其积极社会功能,避免其沦为"广场道德"和"暴民政治"的工具。  相似文献   

9.
"人肉搜索"是人工与搜索引擎相结合的信息获取和传播手段,作为信息工具,"人肉搜索"具有价值中立性,不是法律直接规制的对象;作为法律事实,"人肉搜索"具有合法与违法的两面性,是法律规制的真正对象。利用信息权利的解释功能,构筑起完整的信息权利之网,是"人肉搜索"法律分析的基点,而信息权利之网上的"网结",是"人肉搜索"法律分析的抓手。  相似文献   

10.
论"人肉搜索"中言论自由与隐私权的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肉搜索"逐渐兴起并由于其中包含着各种权利的冲突而不断引起争议。本文从"人肉搜索"的含义谈起,重点分析了"人肉搜索"中言论自由与隐私权的冲突,并对这种权利冲突的协调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余云 《法制与社会》2012,(33):14-15
"人肉搜索"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型网络现象,其存在的合法性基础尤其是与公民隐私权保护间的关系备受争议。本文主要从"人肉搜索"的合理性、合法性基础上探讨其与隐私权的冲突问题,认为应对"人肉搜索"进行法律规制,从而实现权利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2.
论“人肉搜索”中的权利冲突与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肉搜索"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和法律争议。在"人肉搜索"中存在着公民知情权与网络隐私权、网络言论自由与公民名誉权等权利的冲突,对"人肉搜索"不能做简单化的处理,而要平衡好冲突的权利关系。  相似文献   

13.
于美淇 《法制与社会》2011,(34):280-281
科技社会和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带我国进入了网络信息社会,产生了“人肉搜索”这种特殊的信息搜索方式,但近几年发生的“人肉搜索”事件,使个人的权利受到威胁和侵犯,在享受网络带给我们方便的同时,也看到了折射出的社会和法律问题,“人肉搜索”是否入罪也成为学术界的争议问题。  相似文献   

14.
郑智军 《法制与社会》2011,(12):288-289
"人肉搜索"作为近两年新兴的一种网络搜索方式,在其发展过程中引发了很多问题,特别是侵犯公民人格权问题等,现实呼唤法律的规制。随着中国网民自发制订"人肉搜索公约"的出现,"人肉搜索"问题似乎开始趋于理性和反思。"人肉搜索"问题归根结底反映了网络视野下道德与法律的生存状态问题,本文试图从这一角度进行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人肉搜索"可以说是风行互联网,并出现了众多的案例,如"女子虐猫"案、姜岩案、"辽宁女"案等等。通过"人肉搜索",相关涉案人员及其亲属的一系列个人资料"陈列"于数亿网民面前,引发了对网络隐私权保护的一系列问题。有必要从各个角度考量"人肉搜索",从而获得网络时代隐私权保护问题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6.
医疗事故、产品责任、交通事故这些侵权事件几乎每天都在发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网络融入人们的生活,各种新的侵权纠纷类型不断出现。近年"人肉搜索""河北艾滋女"等新型侵权事件也成为社会关注热点。从高空坠物到产品质量损害,从医疗损害到交通事故,从网络诽谤到环境污染……面对发生在身边的侵权行为,人们该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利?  相似文献   

17.
"人肉搜索"起源于"猫扑网",它作为一种新的信息检索方式,是公民行使言论自由和信息自由的重要表现。但其不恰当的使用也会导致公民的隐私权、肖像权、名誉权等受到侵犯,由此引起了一系列的法律问题,但是我国现存法律并未直接涉及到"人肉搜索"侵权保护的问题上。本文从"人肉搜索"的起源与发展以及人肉搜索造成的危害,折射出的法律问题等进行分析整合,对如何规制"人肉搜索"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论人肉搜索的合法界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卓超 《行政与法》2009,(7):127-128,F0003
狭义的人内搜索指通过网络上现有资料将人肉搜索对象的资料乃至个人和家人的隐私暴露出来.其结果可能附带引发对当事人的骚扰甚至侮辱和伤害,侵犯当事人的隐私权、名誉权甚至身体健康权.合法的人肉搜索要区分个人隐私权和公众知情权的界限、言论自由和公众评论正当性的界限.普通公民和公职人员的个人隐私与私人行为应该受到保护,网民对国家公职人员的违法、违纪现象进行披露则应属于公众行使知情权的行为.在人内搜索中,如果搜索者在主观臆断的基础上对被搜索对象的信息进行复制、改变和传播,可能会侵害当事人的隐私权、名誉权甚至健康权,不属于行使言论自由;如果因此造成当事人的损失,言论者和网站管理者都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9.
网络行为"人肉搜索"的出现,拷问着我国本就脆弱的隐私权法律保护制度。本文对"人肉搜索"行为对隐私权的侵害以及如何对之正确引导和规范进行了探讨,旨在构建和谐相处、良性互动的网络新平台。  相似文献   

20.
网络时代,中国政治景观正悄然改写.国家主席胡锦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纷纷走进网络,与网民在线交流,而各级官员也日益重视网络舆情,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无论是"人肉搜索"拉诸多腐败官员下马,亦或网民当选洛阳市人大代表,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正获得越来越多的尊重, "网络民主"俨然成为中国政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新鲜符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