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路交通事故归责原则是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体系的重要内容。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适用何种原则,理论界争议一直较大,在实践中也存在很多问题。运用侵权法归责原则的理论,回顾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归责原则的立法,通过对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归责原则进行比较、分析,提出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归责原则的缺陷及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颁布后,道路交通事故归责原则实现了多元化的归责体系,无过错原则、过错原则和严格责任原则紧密结合在多元化归责原则体系中发挥了各自的重要作用。以危险责任控制理论和报偿责任理论对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进行归责研究,可以平衡事故当事人之间的举证责任,进一步体现法律公正。  相似文献   

3.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确立了过错责任和无过错责任两种不同的交通事故归责原则,但各地在执行道路交通安全法过程中,却缺乏统一、准确的把握。文章运用侵权法归责原则的理论,通过比较国外处理交通事故的归责原则,对我国道路交通事故责任承担的问题展开讨论,以求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4.
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是一种特殊侵权责任。过错责任原则不完全适应机动车侵权责任;严格责任原则也并非是合理选择。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归责原则应当是过错推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的某些规定究竟确立何归责原则并作出相应规定,仍有探讨和修改的必要。  相似文献   

5.
我国道路交通事故归责原则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对各阶段交通事故归责原则进行博弈论分析,可发现我国道路交通法律法规正在不断演进。《道路交通安全法》所确立的归责原则顺应了世界潮流,也是现阶段较为理想的归责模式,但并不完美,有待进一步修正和改进。  相似文献   

6.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是有关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规定,在实 行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基础上,交通事故的损害赔偿先由保险公司在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 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超过责任限额的部分,对于机动车之间的交通事故,采用的归责原则为过 错责任原则;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的交通事故采用严格责任原则。  相似文献   

7.
雷群安 《求索》2010,(7):140-142
道路交通事故的归责原则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以及不同的时期应该根据需要有不同的选择。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采用的道路交通事故归责原则体系,还存在难以减少交通事故、合理分配交通事故风险、实现法律公平等基本要求的现象。建议采用过错(推定)责任处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之间的交通事故。  相似文献   

8.
1991年颁布的《道路交通故事处理办法》已不能完全适应目前形势的需要,其中最突出的是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调解的问题,将事故损害赔偿调解移交法院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有益探索。文章对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调解移交法院的必要性及随之而来应解决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的法律适用问:我们在修改《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草案)》时,对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的法律适用问题,出现了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是关于道路交通方面的专项法律,应适用该法第七十六条的规定;另一种意见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是全国人大制定的,是民事方面的基本法,应适用该法第一百二十三条的规定。对这两种意见,我们应采用哪一种?如果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的规定,那么,对该条中的“减轻”责任,以减轻多少为宜,地…  相似文献   

10.
道路交通事故归责原则是确定事故当事人事故损害赔偿责任的准则。我国应当将机动车与机动车之间发生的交通事故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之间发生的交通事故区分开来 ,对前者严格执行过错责任原则 ,对后者执行无过错责任为主、过错责任为辅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我国在机动车交通事故赔偿方面目前实行的过失责任的归责原则和按照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比例来确定损害赔偿比例并不合理 ,应实行无过失责任的归责原则 ,并应依多种因素来确定损害赔偿比例。  相似文献   

12.
论侵权法归责原则在交通事故领域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交通事故的归责原则属于侵权法规制的范畴,我国民法与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是不一致的,有严格责任,也有过错责任的规定,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较为合理与全面。  相似文献   

13.
在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中,赔偿责任主体的确定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只有确定了赔偿责任主体,损害赔偿才能得以实现。交通事故责任者和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责任主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交通事故责任者是行政法上的概念,它是指违反道路交通法律法规,对交通事故的发生负有责任,依法应当接受行政处罚的人,包括机动车驾驶人、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等在道路上进行与交通有关活动的人员。而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主体是指对交通侵权损害承担赔偿责任的赔偿者,即赔偿义务主体,它是一个民法上的概念。侵权损害的赔偿责任主体原则上即是加害人,…  相似文献   

14.
朱江 《前沿》2013,(10):83-84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19条第五项规定:"交通事故"是指车辆在道路上因过错或者意外造成的人身伤亡或者损失的事件。学理上,道路交通事故是指道路交通参与人之间因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或者因意外情况发生的人身或者财产损失的事故。道路交通事故侵权行为是指道路交通参与人因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发生事故,导致他人人身或者财产损失、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的行为。在道路交通事故侵权责任中存在几个主要问题,如超载问题与醉酒驾驶问题。  相似文献   

15.
王蓉生 《公安研究》2004,(10):86-90
四川省是我国道路交通事故多发的省份,面临的道路交通安全形势较为严峻。文章分析了四川省近五年道路交通事故多发的原因,以及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工作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意见》(国发[2012]30号,以下简称《意见》)精神,全面提升全市道路交通安全保障水平,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全市道路交通安全形势稳定好转,现就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提出意见.基本原则。安全第一,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安全与速度、质量、效益的关系,坚持把安全放在首位,加强统筹规划,使道路交通安全融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与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严格驾驶人、车辆、运输企业准入和安全管理,加强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建设,深化隐患排查治理,着力解决制约和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源头性、根本性问题。落实责任,强化考核。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政府及部门属地管理责任和安全监管责任,健全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督导检查和责任倒查,依法严格追究事故责任。科技支撑,法治保障。强化科技装备和信息化技术应用,建立健全标准规范,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依法严厉打击各类交通违法违规行为,不断提高道路交通科学管理与执法服务水平。工作目标。到2015年,全市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机制、责任体系、法规规章健全完善,全民交通安全意识明显增强;全市道路交通安全基础条件明显改善,监管能力和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全市道路交通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好转,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逐年下降,万车死亡率不超过2.2,高速公路每百公里因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每年不超过13人,一次死亡3人以上较大道路交通事故起数逐年下降,坚决遏制一次死亡10人以上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  相似文献   

17.
为更好地预防和减少我省道路交通事故,确保道路有序、安全、畅通,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2008年11月28日,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并于2009年1月1日起实施。这标志着我省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和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该办法着眼于解决我省道路交通中存在的突  相似文献   

18.
渝府发[2008]85号为保障道路交通畅通,减少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拥堵,依法保护交通事故当事人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重庆市道路交通安全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现就主城区实行轻微财产损失道路交通事故当事人自行撤离现场和理赔处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道路交通事故依然呈高发态势,道路交通事故频发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作为交通的基本参与元素,人的行为直接影响交通安全。研究人的行为,有助于降低道路交通事故率,提高交通安全性。文章概述了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现状,从驾驶人、行人和乘车人三方面,对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人为因素进行分析,讨论其与交通安全问题高发之间的联系,从规范交通参与者行为的角度出发,提出提高道路交通安全的相关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20.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交通运输日益繁忙,城市车辆不断增加, 而道路发展相对缓慢,道路与车辆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局面,导致了道路交通事 故的频繁发生。广州市交通管理部门一直朱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使近几年 来交通事故得以控制,事故发生率有所下降。但就全国统计的数字来看,仍在 全国名列前茅。为此,本文运用交通工程理论,通过对全国其他城市对比分 析,特别是对广州市(含四个县级市)近年来道路交通事故情况进行分析,针 对影响广州市道路交通事故的主要因素,探讨了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原则,提 出了道路交通安全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