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来中国后,我见识了餐桌上喝饮料的各种情形。在有些家庭,吃饭就是吃饭,不喝饮料。他们只在不用餐的时候喝饮料。在餐馆跟朋友们吃饭时,我也曾听到:“不用点饮料了,我们已经点了一个汤(或几个汤)”。有时候,如果有米饭,人们就不喝啤酒,我至今不明白其中的原因。相反,我看见桌子上摆着白酒、啤洒、红酒,果汁甚至牛奶。我没有说是“在桌子周围”,而这么多饮料都是摆给同一个客人的。  相似文献   

2.
几年前,杨丹在韩国“洋插队”时,亲眼看到妇女吃饭不上桌子的情景,那一刻,她深为自己是中国女人而庆幸:饭桌上,中国女人总是与婆婆、老公一起比肩挥箸;看过的电影里也少不了“李双双”这样的“铁姑娘”,妇女能顶“半边天”是那个年代的骄傲。她们生活在一个力图干掉性别的年代里,虽然现在的中国女人重新露出了肚脐和香肩,但那份由来已久的“刚性”至今仍有弥散。  相似文献   

3.
周其明 《人大研究》2006,(12):22-22
“豆选”就是用投豆的方式来选举。大家知道,中国共产党人在抗战时期搞过“豆选”。河北省阜平县的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里,有一个“黄豆选举”的雕塑,在一张方桌前面,一位农民打扮的人手指前方,另一个农民打扮的人在桌子上记录着什么,其他人,包括抱孩子的妇女和小脚的老婆婆站在桌子旁边,看着桌子上的碗和压在下面的字条。1937年5月,中共制定《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考虑到大多数选民文化程度不高,而且很多人不识字,边区从实际情况出发,采取了多种投票方法:识字多的选民用票选法,识字不多的选民用画圈法、划杠法,完全不识字的选民用投豆法…  相似文献   

4.
《春秋》2001,(3)
1966年8月22日,星期一。我像往日一样,早早来到办公室。拿起还散发着油墨味的当天报纸,看着第6版上我拍摄的一整版“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的图片专刊,心里美滋滋的。.编辑部的《评报栏》上很快贴出了这天第6版的图片专刊,评报者在报纸上用红笔写出评语,建议将这个照片专版评为“好稿”。“不好了,哈军工的红卫兵把咱们报社包围了,揭  相似文献   

5.
开心乐园     
报童在广场上大声叫卖报纸“:惊人的诈骗巨案,受骗者已达82人……”一个人连忙走过去买了一份报纸,但是看来看去也没有发现那条“巨案”的消息。这时报童又在大声叫卖:“卖报,卖报,惊人的诈骗巨案,受骗者已达83人!”病人:“医生,你叫我把舌头伸出来,怎么你又不看呢?”医生:“我不是要看你的舌头,我叫你把舌头伸出来,只是要你在我开药方的时候安静些。”阿肥由于嗜食,以致身宽体胖。每次上下电梯,别人只要见他在内,必定要等下一班。有一次,他向大伙抱怨:“为什么要这样伤害我呢?跟我乘电梯有什么不好呢?只不过上来时慢一些,下去时快一点罢了…  相似文献   

6.
几年前,杨丹在韩国“洋插队”时,亲眼看到妇女吃饭不上桌子的情景,那一刻,她深为自己是中国女人而庆幸:饭桌上,中国女人总是与婆婆、老公一起比肩挥箸,看过的电影里也少不了“李双双”这样的“铁姑娘”,妇女能顶“半边天”是那个年代的骄傲。她们生活在一个力图干掉性别的年代里,虽然现在的中国女人重新露出了肚脐和香肩,但那份由来已久的“刚性”至今仍有弥散。  相似文献   

7.
某电台播了一个小品,叫《采访长寿村》。内容是这样的:记者走进长寿村,看到一老人正在吃饭,迎面上去问“大爷您几岁?”大爷说:“100岁。”请问:“您长寿的秘诀是什么?”大爷说:“每天按时吃饭,不过我年青,说不全,你去问我的哥哥吧。他今年112岁,正在前面做农活。”记者:“哦。”记者走到田边看到老者问道:“大爷您这么大年纪还做农活,您长寿的秘诀是什么?”大爷回答到:“我长寿的秘诀是热爱生活,天天坚持做农活。不过我说的并不全,你还是去问我叔叔吧。”前面木凳上静坐一个老者,记者前去问到:“大爷您长寿的秘诀是什么?”老者睁开眼笑笑说…  相似文献   

8.
杨稳玺 《半月谈》2020,(6):31-33
“想尽一切办法偷着玩”“啥都比不上玩游戏,叫吃饭都叫不动”……疫情期间,孩子沉迷游戏成了不少家长的烦心事,网络教学开始后,更是鸡飞狗跳,不少亲子关系因游戏瀕临破裂。家长们吵吵骂骂,却总是弄不清楚,为啥孩子就是戒不掉游戏?  相似文献   

9.
《新东方》2006,(2):30-30
德国科学家亚历山大·冯汉波尔特访问美国总统杰斐逊时,在白宫的书桌上看到一张报纸,上面满是对总统的批评和攻击言论。他拿起报纸惊奇地对总统说:“为什么要让这种言论在报上发表呢?为什么不查禁这家报馆,或者至少要对编辑进行罚款?”杰斐逊笑着回答说:“朋友,把这份报纸放到你的口袋里带走吧。万一有人怀疑我们美国是否有言论自由,你可以把它拿出来给他们看,并且告诉他们你是在什么地方找到它的。”没有摩擦也就没有磨合,有了争论才会有高论。理解了这一点,领导才能够检视所有可能的回答,而不会认为员工的意见“不可能”、“幼稚”、“这…  相似文献   

10.
●有人说,美国报纸上登共产党人手里拿鞋的照片有两次,一次是前苏联的赫鲁晓夫在联合国发火,脱下鞋砸桌子,以显示他超级大国的威力;一次是中国的鞋王汪海,笑容可掬极富感染力地展示自己的产品。 ●汪海说,我是国家“二级干部”:一级是鞋匠,二级是鞋王。职称:“中将”(双星)。  相似文献   

11.
不久前,福建省召开一个会议,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向发言的干部提出一条要求:“用自己的话说”。这个要求引人深思。 为什么提出“用自己的话说”?主要是因为不少干部的空话、套话太多。这大概有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有的干部很少学习理论,又不下基层研究问题,白天混日子,晚上下馆子,其余时  相似文献   

12.
老老的欧洲     
吴一丁 《创造》2002,(7):48-48
十多年前,在一张报纸上看到幅新闻图片:上面一位世居昆明的老太太在家人搀扶下到刚刚落成的圆通桥上观光,举目望去,老昆明面目全非,梧桐浓荫里的老巷已从视角中消失,代之而起的,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图片的标题记不清了,好象叫“老昆明出门不识路” 罢……  相似文献   

13.
芦智芳 《台声》2004,(3):62-64
从只有三张桌子的贸易商起家,黄伟祥如何把世平兴业变成亚太第一大半导体通路商?他相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相似文献   

14.
常回家吃饭     
本来,常回家吃饭,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事、而如今对于手中大大小小有点权力的领导干部们来说,能否常回家吃饭,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也已成为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应酬天天有,饭局不用愁。”眼下,似乎求人办事少有不清吃请喝的。只要你扛上一官半职,能说得上话、能办得成事、做得了主的,吃饭恐怕躲不过来。有不少领导已经到了“谈吃色变”的程度,或许是诸多原因,不去也得去。  相似文献   

15.
朱子强关上手机,拎起桌子上的背包,正要出去,突然看到一位大妈眼神直勾勾地望着他。朱子强轻声问:“大妈,您找谁?”宁母激动地说:“请问,你就是那位写有关宁小玲文章的记者吗?”“是我,您请坐,找我有什么事吗?”朱子强拉给她一把椅子。宁母没有坐:“孩子,你们当记者的是不是只管把文章写得越邪乎越抓人?不知道缺德文章也可以杀人啊?!”朱子强有点窘:“大妈,您这是什么意思?”宁母的脸色在变:“谁告诉你我的女儿携款潜逃了?”“这是企业提供的消息啊,同时也从公安部门得到了证实。不过,您老注意到了吗?我在文章里写的只是‘怀疑’……”朱子强底气有点不足。  相似文献   

16.
一条熙熙攘攘的村街上,在卖蔬菜、花生、鸡蛋、鸡、鸭的地摊之间,只见一条高高挂着的大缸布横幅上写着“科普咨询服务处”.横幅下,并排摆着几张桌子,桌面上摆着关于化肥、种子、农药以及多种经营的各种科技资料,桌子旁边坐着有农业方面各个学科的技术员.许多前来咨询的农民们向技术员们提出各种问题: “喂,同志,我承包的那块麦地为什么起虫了呀?”“同志,有没有最新的玉米良种?我们村里能适用吗?到哪里去兑换?”“请问,小麦地里追施最新尿素,一亩  相似文献   

17.
放学后看到当天值日生都在认真做值日,只有小王同学在走廊上看英语书。我问他“:你怎么不值日?”正在擦窗户的值日组长马上说“:小王做值日要么什么也不干,要么提上一桶水就回家了。”我问小王是否有这回事,他说“:男子汉大丈夫志在扫除天下,要做就做大事,扫地擦桌子这么小的事  相似文献   

18.
早就耳闻房屋中介市场比较混乱,里面有很多“猫腻”。眼下正是租房的高峰期,报纸上打出免费看房、价格诱人的租房信息,事实真的如此吗?记者近日进行了暗访。虚假广告骗你钱财 照着报纸上的房产广告电话,记者电话询问了一遍。房产中介公司的人员全部告知:免费看房,不收取租户的押金、信息费等等。等记者以租房者的名义来到位于北京东城区和平里的一家中介的分部时,该公司的工作人员却  相似文献   

19.
新课堂我们该关注什么?是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教师的教学计划?是教材的内容还是学生的发展?是压抑学生的个性还是张扬学生的生命活力?我在教学初二《保护消费者权益》时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我原来的教学设计是以“小明旅游中遇到的消费问题”为线索来展开课堂教学的。在简单导入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去旅游过?你碰到过什么问题吗?”这下子课堂“开了锅”:生1:坐汽车,半路上想小便,司机不停车。(老师与同学都笑了)生2:在旅游点买牛角梳,结果是塑料做的。(老师:噢,假冒伪劣)生3:吃饭时,一碗鱼不新鲜。大家吵起来了,后来换…  相似文献   

20.
宋朝大学士苏东坡,能文善诗。有一天,他去拜访宰相王安石,见桌子上有一首只写了两句的“咏菊”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想,菊花耐寒,经久不落,说西风(秋风)“吹落“满地金”,岂不大错特错?于是,他握笔续道:“秋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